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閱讀的減壓與充盈

  • 發佈時間:2016-01-17 04:20: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走進任何一家書店,你都會看到滿滿的關於心靈成長的書。比如,《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生命中最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因為痛,所以叫青春》……在從事建築設計行業的劉小芳的書架上,這種類型的書也佔據著不小的地方。“尤其工作壓力大的時候,我喜歡翻看幾頁,讓頭腦放空,然後,找到重新出發的動力。”她的減壓方式,也代表了當下的一種流行。

  隨心態而變臉

  隨著人們在不同時期呈現出的不同心態,勵志圖書的主題詞在發生著變化

  説到底,心靈成長類圖書也算是勵志圖書的一種。而勵志圖書的熱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十餘年來,依然熱力不減,始終是各大實體書店、網上書店暢銷書中最穩定的一個版塊。

  “‘勵志’一直是許多文藝作品的主題元素,不少備受關注的國産影片都是靠著勵志元素火起來的。作為文化消費品,圖書自然也離不開勵志兩個字。只是,隨著人們在不同時期呈現出的不同心態,勵志圖書的主題詞在發生著變化,讀者的思想也更加成熟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顧雷告訴記者。

  著名作家劉墉曾經用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説明讀者思想的成熟。“過去寫勵志圖書,相當於端給讀者一盤菜,全部切好炒好,讀者只要一口口吃就好了。現在不同了,讀者會自己加鹽、加胡椒,會自己切菜。”

  勵志圖書資深讀者劉小芳,則深刻地感受到了勵志圖書在選題立意上的變化。“最初看到的勵志圖書多是介於經管和勵志之間的,比如《誰動了我的奶酪》,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勵志圖書。故事雖然簡單,就是兩隻小老鼠在爭取和分配自己的奶酪,但契合了人們想爭取利益並保護好既得利益的心理,著實火了一把,我身邊的朋友幾乎人手一本。然後,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崛起,大家最關心的話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高的效率實現成功。於是,勵志圖書又迎合這種心態,開始廣泛教授人們如何‘成功’。我不喜歡這一時期的勵志圖書,説得好像讀幾本書、隨隨便便就能成功一樣,它容易讓人忽視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許多關鍵因素。直到近幾年,心靈成長類圖書出現後,我才又開始關注勵志圖書這個版塊。”

  而對於受眾閱讀已經由外向內、更加關注精神領域提升的趨向,顧雷認為,仍然是反映了時代的主要矛盾。

  當實現了財富積累之後,許多人發現,幸福和金錢之間並不是完全成正比的關係。而且,越難解決的問題,往往越和金錢無關,越直指人們的內心世界。於是,“正能量”“負能量”之類的詞語流行起來;於是,人們對所謂的“情緒病”投入了更大的關注。“再加上,社會飛速發展,父輩祖輩積累的生存經驗已不足以安撫年輕一輩在工作生活中出現的浮躁情緒,年輕人迫切需要尋求另一種渠道為自己的困惑‘求醫問診’。所以,我們在選取出版話題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傾向提供‘情緒按摩’和精神指引的內容,圖書作者也很快地轉向了這個陣地。”在顧雷看來,心靈成長類圖書的暢銷,也説明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內心不夠強大,需要憑藉外力來推動自己成長。

  當然,還有一點需要説明,關乎心靈成長的內容如今甚至還雜糅進入其他圖書類型,成為能否登上暢銷榜單的關鍵因素之一。

  蜜糖還是砒霜

  真正形成口碑的、經得起大眾考驗的,才會成為暢銷品

  有句流傳很廣的話,叫“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心靈成長類圖書雖然正紅火,卻也經歷著讀者“不是最好,就是最壞”的極端評價。

  董璐璐是劉小芳的同事,與劉小芳的熱忱不同,她對心靈成長類圖書卻並不“感冒”。“其中的很多説法看似很有道理,讀完好像讓人豁然開朗。但仔細想想,都是些廣泛適用、大而化之的通用性文字,又好像什麼都沒説,似懂非懂。總之,就是‘不明覺厲’。”

  或許,劉小芳屬於自認為內心不夠強大的那一類人,而董璐璐的內心又足夠強大,所以,才對同一類圖書有了截然不同的認知。但是,出現如此極端的評價,與讀者的不同性格、閱讀習慣、人生際遇有關,也與心靈成長類圖書自身的發展直接相關。

  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心理健康,希望找到生活更幸福的方法,這種意識上的進步是件好事,卻也被許多投機取巧的書商當做了肥肉,有沒有能力都想咬上兩口。於是,一旦有一本書走紅了,馬上就會有許多類似的圖書蜂擁而上,其中不少作者都是在那裏冒充專家、指手畫腳,無限度炒作概念,將別人書中的內容大段大段地搬到自己書中。有網友曾經發帖,點破自己一年讀300本書的奧秘:“很多書雷同內容太多,翻翻目錄就知道講了什麼,這本書也就算讀過了,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其中,應該不乏心靈成長類圖書。

  更有甚者,為了在跟風而出的一堆圖書中“拔得頭籌”,不惜嘩眾取寵,與已有知名圖書的觀點“對著幹”。你説不抱怨有助成長,我就説抱怨利於健康;你説美好的事都是免費的,我偏説要幸福必須付出代價……搞得讀者頭暈目眩,不知該信哪方觀點好。

  付江是某文摘類大眾期刊的編輯,日常也會處理一些討論心靈成長類圖書的文章。“我本人是很少看這類書的,比較贊同有些來稿中的觀點。那就是,心靈成長類的書告訴你遇事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心態好,一切才能好起來;但還有一部分人是不滿足於現狀的,他們希望通過給社會挑毛病、改變社會,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自然不會對向內挖潛的心靈成長類圖書太感興趣。”付江覺得,上述兩類閱讀需求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不同的選擇罷了。況且,讀書就像交朋友,找朋友要找最匹配、最能談得來的人,找書也要找能和你的心靈交談的,只要契合自己的心靈,便是可以入手的書。

  作為一名出版人,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康健認為,究竟是砒霜還是蜜糖,經過市場檢驗後便會見分曉。“目前基本上是讀者有什麼樣的需求,市場上就會迅速出現什麼樣的産品,但能否站穩腳跟,歸根究底還是靠品質説話的。胡編亂造、品質低劣的圖書,會對讀者心智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最終是會被市場遺棄的。真正形成口碑的、經得起大眾考驗的,才會成為暢銷品。”

  閱讀並且行動

  只閱讀不行動,可能開始時會感覺受到激勵或很有決心,合上書本不久又忘記了

  對於心靈成長類圖書,只是閱讀並不能讓你走得更遠,行動更重要。

  杭州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張薇十分贊同上述觀點。她説,她會謹慎地向學生推薦這類圖書,同時還會推薦閱讀方法。“心靈成長類圖書往往是在用感性、‘治愈係’的情緒化語言,傳遞‘體悟’‘感受’等縹緲的內容,青年人的鑒別能力相對較低,容易完全接受書中傳遞的價值觀,並以此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張薇覺得,這會産生兩個問題。全盤接受,會替代思考的力量,不利於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只閱讀不行動,可能開始時會感覺受到激勵或很有決心,合上書本不久又忘記了。

  “所以,心靈成長類圖書的正確打開方式,可以是邊閱讀邊嘗試著重做一些筆記,記下遇到的問題、自己的新主意和新見解。然後,再根據這些內容,寫下每週或每月的行動步驟,真正將心理所獲變成行動所得。”張薇説。

  當然,出版方和讀者的態度也正在變得更加理性。

  出版方更加強調內容的科學性和專業性,注重推出精品。在這方面,還有很多細節可以改進。

  比如,選擇作者時,應該優選在這一選題上有積澱的人,既能保障成書品質,又方便在市場上贏得口碑,《致未來的你——給女孩的十五封信》就是個成功的例子。這本書的責編——青島出版社少兒出版中心編輯孫芳曾經表示,確定選題方向後,出版社便開始找作者,最終選定以寫“心靈成長小説”見長的兒童文學作家殷健靈,才有了這樣一本能放在女孩枕邊、走進女孩心裏、去和她輕輕對話的一本書。

  比如,可以抬高出版門檻,從多個方面同時把關。“除審核政治問題、版式、文字外,還要嚴把每本書的品質,設置查重軟體,規定超過多大的比例重復就不能出版。”顧雷説。

  讀者對心靈成長類圖書的認知在更新,閱讀品位在提升。大多數讀者開始帶著批判性思維來閱讀這類圖書,也開始思考書中所提供的內容是否合理、是否適用於自己,時間久了,自然會對出版風向産生影響,出現“良幣驅逐劣幣”的現象。

  羅伊·馬丁納在《改變,從心開始:學會情緒平衡的方法》中寫道:“每當我們覺得某些事不能再為我們效勞,而開始考慮新的行動或途徑時,第一步就是要回歸靜默,聯結內心的感覺……在轉換的階段,我們需要對自己有耐心一點,並欣然接受轉換到另一個層次時所覺察到的不安感。”

  心靈成長類圖書正在出版社和讀者的共同推動下成長,我們要做的也是有耐心一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