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旅遊扶貧看武隆

  • 發佈時間:2015-12-12 09:33:1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鄧俐

  12月7日,天很冷,重慶市武隆縣雙河鄉木根村村民賈萬春夫婦在家圍著火爐拉家常,準備開啟“冬眠模式”。

  而這樣的清閒在前幾年卻是一種奢望,即便大雪紛飛,也要外出找活幹求生活。

  “都是旅遊帶來的福音哦。”賈萬春感概地説,“旅遊飯”確實香,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過上了好日子,僅今年夏季就掙了近10萬元,一家人一年的生活開銷足夠了。

  賈萬春的脫貧不是個例。

  經過多年努力,地處武陵山連片貧困地區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武隆,已成功探索出“旅遊+片區開發”“旅遊+文體”“旅遊+農業”“旅遊+商貿”等“旅遊+N”的發展模式,在“綠色崛起、富民強縣”的戰略指引下,旅遊扶貧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堅實。如今,縣域全境的2901平方公里260多處景區景點串珠式閃亮,一個經濟富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世界級大公園——中國武隆公園正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連起來做旅遊

  今年10月,仙女山旅遊度假區成功升級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仙女山鎮又火了一把。

  然而,曾經的仙女山鎮,是名副其實的“鳥都不生蛋”的山旮旯。

  十年前,仙女山鎮建成區面積不足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足300人,交通落後、地勢偏遠,土地貧瘠,貧困發生率高達45%,是全縣最窮困的高海拔鄉鎮。

  因為窮,女子大多外嫁他鄉,男子要麼外出當到府女婿,要麼成為留守老光棍,50歲村民黃和良就是其中之一。

  “做夢都想過上好日子呀。”黃和良的夢想就是山裏人的夢想,更是全縣人民的夢想。

  坐擁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卻沒有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徑,武隆人在深思。

  “我們是山區,青山綠水就是財富,‘賣空氣’!‘賣風景’!讓旅遊帶動群眾增收!”發展旅遊、旅遊富民,成為縣委縣政府的共識。

  2007年、2010年,武隆縣相繼拿下“世界自然遺産”和“國家5A級景區”兩塊金字招牌,更加堅定武隆“旅遊富民”的強勁步伐。

  為了發展旅遊,武隆發起“全民行銷”,全縣26個鄉鎮、128個縣級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全體總動員,組建了16個旅遊宣傳行銷集團,在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和歐洲、東南亞等國家開展組合行銷。

  為了發展旅遊,武隆開展“全民服務”。“遊客是上帝”“處處是美景”“人人是形象和事事係發展”的理念入腦入心,書記、縣長帶領全縣幹部群眾,人人都當服務員,為遊客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服務,遊客滿意度連年位居重慶首位。

  為了發展旅遊,武隆建設“全域景區”,累計投資200億元,高品質開發仙女山、天生三橋、龍水峽地縫、芙蓉洞、芙蓉江等一批景區及沿線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全國生態縣、國家衛生縣城、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等“五城聯創”。

  為了旅遊富民,武隆倡導“全民創業”。鼓勵農民、尤其是貧困戶發展小加工、小手工、小養殖、小修理、小運輸、小仲介、小餐飲、小旅店、小農場、小林場等涉旅“十小企業”,縣財政每戶補助3-5萬元。同時,還鼓勵組建旅行社、酒店、旅遊服務公司等旅遊企業。

  通過實施“基礎設施、景區品質、行業管理、品牌行銷、旅遊業態”等工程,促進旅遊産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旅遊輻射帶動力度和效應日益增強,形成全縣旅遊扶貧開發的共振與和鳴。

  旅遊地産開發商來了,遊客多了,仙女山鎮周邊的農家樂多了,賣土特産、跑運輸、在景區謀職的農戶多了,有人打趣地説:“在家門口,擺個小吃攤就能掙到美元了。”

  黃和良也嘗到了甜頭,不僅甩掉“老光棍”的帽子娶上了媳婦,還依靠旅遊開發,搬進了仙女山鎮黃家大灣兩層樓的巴渝新居,開起了農家樂,不愁客源、不愁收入,一年賺個20來萬元輕輕鬆鬆。

  黃和良的好日子實現了。仙女山鎮石梁子村村民賈強俸也享受到了仙女山旅遊片區大開發帶來的紅利:寬敞的旅遊環線公路修到家門口,利用優越地利條件建起了種兔場、養蜂場,道路沿線種植的大片葵花園還吸引遊客前來拍照留影買蜂蜜。

  “蜂蜜價格從100元/斤漲到現在150元/斤,不愁銷,今年能有上百萬元的效益。”提到現在的生活,賈強俸笑得合不攏嘴。

  通過幾年的旅遊景區大開發,累計帶動3萬農民吃上了旅遊飯,通過旅遊實現了直接或間接就業。武隆人擺脫了只能守著“七山一水二分田”受困的窘境,乘著“旅遊富民”的東風,搭上了發家致富的快車。

  如今的仙女山鎮,建成旅遊區面積已達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萬人,夏季度假遊客每天超過10萬人次,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2.1萬元。

  昔日的山旮旯貧困村,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還搖身一變成為中國最美小鎮、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目前,按照“建一處景點、引一批企業、活一帶經濟、富一方群眾”的思路,仙女山旅遊扶貧帶、白馬山旅遊扶貧帶、石橋湖旅遊扶貧帶、桐梓山旅遊扶貧帶4個旅遊黃金廊道逐步形成,集交通組織、空間整合、産業集聚、形象展示等為一體的扶貧開發示範區已經建成。

  旅遊片區開發的勢頭越來越強勁。

  合起來抓扶貧

  “沒有不想脫貧的老百姓,也沒有不能脫貧的老百姓,只有對扶貧缺乏認識和能力的幹部。”縣委書記何平説,在旅遊扶貧的過程中,不僅要讓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而且要讓真扶貧、扶真貧、會扶貧的幹部隊伍、社會力量越來越壯大,逐漸成為武隆持續脫貧的重要力量。

  持續增長的武隆旅遊人氣,讓關注武隆的各級部門多了,來武隆走一遭的明星名人多了,除了對美麗的風景讚不絕口之外,淳樸的武隆民風也給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旅游來帶動扶貧機制創新在武隆有了成熟的時機和實踐的基礎。

  為了把扶貧資金使用好,武隆一方面積極引入各類旅遊扶貧發展資金,一方面加強扶貧資金整合使用,靈活利用各種資源,調動一切力量和手段強化扶貧開發。

  縣裏把扶貧、交通、飲水、教育衛生等項目資金打包使用,集中投入仙女山片區等試點區域,大大提高了試點區域綜合開發的效益。

  在何平眼中,仙女山鎮就是一座項目資金打組合拳共同發力崛起的現代新城。目前,仙女山片區已完成各類固定資産投資60億元,基礎設施及投資環境不斷升級優化。

  嬗變的,不僅僅是仙女山片區。

  如今,通過旅遊帶扶貧的資源整合機制,白馬山片區的原始森林逐漸被大家知曉,隨著釣魚節、茶文化節等鄉村旅遊節的舉辦,一波又一波的遊客接踵而至;桐梓山片區隨著世界自然遺産後坪天坑的打造,後續造勢、旅遊服務也越來越強;楊柳山片區也實現了公路通暢,産業跟上。

  除了扶貧資金還有扶貧資源。要利用好扶貧資源,就離不開兄弟單位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

  武隆旅遊扶貧受到了國家水利部和山東省濟南市等國家部委和省市的大力支援。

  “多虧了濟南市的幫助,為我們修好了路,改善了生活環境,我們才過上了現在的好日子。”只要家中來客,白馬鎮豹岩村村民程陽連都會向客人這樣感嘆。

  2010年12月,濟南市與武隆縣簽訂東西扶貧協作框架協議。從此,濟南市與武隆縣攜手並進,在政府財政援助、幹部挂職扶貧、招商引資援助、農業産業援助、旅遊行銷合作、社會各界幫扶六個方面,投入對口幫扶資金350萬元,援建了白馬山片區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程,完成搬遷農戶住房主體工程325戶,完成搬遷1085人,改擴建公路,新建蓄水池、排水溝、移民點街道廣場,完成變壓器、電線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火爐鎮雲峰村受到的幫扶很實在。2014年,貧困的雲峰村得到了國家水利部20萬元專項扶貧資金,修建了“活井人飲工程”和“白岩氹人飲工程”,不僅讓近200戶村民告別了靠天喝水的日子,還堅定了全村發展脆桃産業和鄉村旅遊的信心。

  近幾年來,水利部以“行業扶貧”為抓手,累計投入14億元的水利建設資金,興修水利;濟南市帶著“東西扶貧協作”的任務,提供綠色農業技術,助推旅遊經濟;重慶市委政法委扶貧集團為武隆完善基礎設施,拓寬基礎産業,開展産業培訓,提升貧困人口素質。

  打鐵還須自身硬,要實現脫貧幫扶無“死角”,武隆不斷在努力。

  縣委組織全縣120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組建了26個扶貧集團,由相關的縣級領導作為負責人,重點從鄉村旅遊、農業産業上謀劃,對口幫扶26個鄉鎮的89個貧困村和經濟發展落後的40個貧困村,不脫貧,不脫鉤。組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幹部6000余人,對貧困家庭實現“一對一”和“一對多”結對幫扶。

  為了把各處扶貧資源利用好,武隆還利用各種手段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

  “武隆扶貧愛心網”是為急需幫助的人和愛心人士搭建的愛心平臺。登陸這個網站,“緊急求助”“愛心捐贈”“扶貧項目”“項目公示”等各類扶貧資訊應有盡有。

  這是全國首個扶貧愛心網站。自2008年以來,已有1000余位愛心人士通過“武隆扶貧愛心網”結上武隆農村“窮”親戚。目前,已有1000多萬元的物資通過該平臺送達急需幫助的人手中。

  白馬鎮板橋村11歲學生張越飛就通過扶貧愛心網,結識了一位縣城的韓爸爸。去年小越飛的媽媽過世,韓爸爸不僅送來5000元安葬費,還每學期資助1300元生活費。此外,韓爸爸還主動推薦空氣清新的板橋村,發起週末自駕鄉村旅遊活動,帶來了“李媽媽”“張爸爸”,通過購買農産品等方式,間接幫扶像張越飛一樣的貧困學生。

  融起來搞産業

  然而,傳統的自然旅遊資源觀賞遊留不住遊客的腳步,武隆很清楚,沒有文化的旅遊就沒有靈魂,沒有生命力。必須圍繞“休閒、度假、觀光”定位,按照“文旅融合”思路,豐富和延伸旅遊業態。

  2012年4月,武隆深入挖掘地脈、文脈、人脈,成功打造了以“川江號子”為主題、傳承巴渝文化的“印象武隆”山水實景演出,讓遊客品味到了武隆旅遊的深厚內涵。

  “腰桿子往上挺喲,嘿咗、嘿咗……”“印象武隆”中傳唱了千年的川江號子,不僅唱出了山區農民在惡劣自然生態條件下的艱苦生活,更唱出了武隆人面對困苦生活不屈不撓的精神面貌。在發展旅遊時,武隆人不僅具備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更有依託自然資源發展的靈活思路。

  而“印象武隆”不僅更形象更深入地宣傳了武隆形象,還帶動了周邊農民脫貧致富。

  仙女山鎮大坪村村民劉竹就是一個典型。今年20來歲的劉竹因為家庭貧困早早輟學在家,擔當起操持家務的重擔。

  2011年,“印象武隆”在大量招聘演員,淳樸自然的劉竹幸運入圍,成為了一名舞蹈演員,每天晚上都準時出現在“印象武隆”的演出現場。

  演員工作不僅為劉竹帶來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也漸漸提高了劉竹的思想素質,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貧困的窘境一去不復返。

  在“印象武隆”近300余名演職人員中,有近200人是當地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4萬元。

  “印象武隆”只是武隆文化與旅遊聯姻的“産物”之一。

  在武隆,文旅聯姻的成功典範不勝枚舉。

  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全國森林旅遊節、仙女山露營音樂節、仙女山風箏節等大型活動,已成為武隆的文化旅遊品牌,全縣的文化産業産值已突破3億元。

  為了讓旅遊資源帶動更多普通農戶,武隆縣不僅把遊客吸引進景區,而且創造條件讓遊客“停下腳步”,走進商旅店舖、走近農家小院,不斷拉伸“旅遊扶貧”的産業鏈條。

  首先,以鄉土文化為“賣點”,讓遊客到府扶貧,成效明顯。

  滄溝鄉、火爐鎮等鄉鎮因地制宜、適時開展的西瓜節、桃子節、菜花節等特色節日,加上打糍粑、摸螃蟹等“土”活動,十足的農味貼上了“文化”的標簽,吸引遊客慕名前往、口口相傳。與此同時,鴨江老鹹菜、羊角豬腰棗、滄溝西瓜、雙河蔬菜、火爐脆桃、高山老臘肉、土雞,甚至洋芋疙瘩等“土貨”也成了遊客眼中的寶貝,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鼓起了貧困農戶的腰包。

  其次,鼓勵遊客組織小型文化活動,既擴展了農民眼界,又提高了服務品質。

  每年夏天,雙河鄉木根村、和順鎮打蕨村、鐵礦鄉百勝村等都會有一場主題相似的消夏納涼文藝晚會。參加演出的都是來此度假納涼的遊客,他們中有退休工人、教師、幹部,因為度假聚到一起,熱情組織一台晚會,為當地的村民送上文化大餐。

  “來度假的遊客不是一個簡單的小群體,他們的精神面貌、生活態度會更加堅定農民脫貧致富的信念。”縣長賈建國説,文化加上精神扶貧,會提高農民的內生動力。

  賈建國還説,如今,石院天坑民俗村寨、星際未來城、陽光童年、印象小鎮、仙女天街等又一批創意文化産業項目紛紛落戶武隆;懶壩國際文化藝術主題公園、仙女山國際戶外運動營地等項目建設加快;還將打造“印象武隆”姊妹篇,建成國際戶外運動基地、兒童遊樂基地、新興文化産業基地、科普教育動漫基地、養老養生基地,實現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倍增效益。

  創意文化項目將留住更多遊客的腳步,而成千上萬遊客的涌入又將為扶貧注入新的動力,“文旅聯姻”帶來的可持續發展、“1+1>2”的扶貧效益日漸凸顯。

  帶起來“強富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景區周邊的農戶可以便利地抓住旅遊資源發家致富,那些相對較遠、旅遊資源又不是那麼明顯的農戶,該如何脫貧?

  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黃鶯鄉復興村45歲村民徐國友家在海拔1500米的大山上,幾公里荒無人煙。因為人少,很多林間空地閒置了。徐國友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結合土質和氣候條件,每年輪流種植甘藍、大白菜、蘿蔔等蔬菜。

  種菜能脫貧嗎?徐國友猶豫過,但當得知“武隆高山無公害蔬菜”是一個響噹噹的品牌,而且還賣到香港去了,徐國友頓時眼前一亮。

  “因為是品牌,而且錯峰上市,所以賣價還可以。”徐國友説,今年流轉了250畝菜地,毛收入50多萬元,減去人工、農資費20來萬元,純收入應該有30多萬元。

  同一塊地能掙到原來的2倍甚至3倍收入,徐國友笑了。

  與徐國友一樣嘗到品牌甜頭的還有白馬鎮豹岩村天尺坪農業社的村民。

  2009年,重慶冠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天尺坪,流轉土地並鼓勵周圍的村民種植茶樹。短短幾年時間,天尺坪高山茶葉園區從最初的3000畝,發展到現在的6400多畝,還成功打造了“高山有機紅茶”品牌。

  在這裡,村民靠山吃山,除了土地流轉有收益、園區打工掙外快,還開起了農家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

  如今的天尺坪,以茶葉産業為基礎,借助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建成茶山小鎮居民點,道路、水電、休閒廣場、林間步道等基礎設施已配套完善,不僅改善了山上群眾的居住條件,還引來無數重慶城區遊客遊茶山、體驗採茶樂趣、品嘗地道農家菜,幫助當地村民找到新的增收路子,也改善了白馬山旅遊環境。

  “鄉村旅遊是農旅融合的最佳方式。”武隆縣副縣長何林介紹,發展鄉村旅遊,能直接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改變貧困現狀。全縣26個鄉鎮已啟動實施鄉村規劃,科學佈局農村村落,把傳統村落、農民新村、民族村落、生態扶貧搬遷安置點等有機結合起來,集中打造100個鄉村旅遊示範點。

  星級農家樂、家庭公寓、商品銷售、特色美食……大山深處的老百姓參加旅遊産業鏈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延伸和拓展。截至目前,發展農家樂1425家,特色餐館、特産店、旅館及家庭公寓2600余家。

  “休閒旅遊與農業向來是伴生品。”賈建國告訴記者,武隆依託自然生態條件發展高山蔬菜、茶葉、金銀花等特色産業,引導農戶承包土地、林地流轉、引導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建設了白馬鎮天尺坪、和順鎮打蕨村等一批特色農業示範點,促進貧困村民增收。

  而這一切的變化,無不得益於旅遊業的發展帶動。

  據悉,十三五期間,武隆縣將繼續按照生態保護髮展功能區的定位,堅持綠色發展、開放發展、趕超發展的理念,全面融入全市全國對外開放和區域發展新格局,以建設國際知名旅遊勝地為載體,突出抓好知名旅遊品牌、特色旅遊商品、綠色有機産品等開放性拳頭産品,吸引遊客來武旅遊。

  “做強旅遊産業,最重要的是讓普通農戶老百姓增收致富。”何平説,武隆將緊緊利用旅遊扶貧這個抓手,在做大做強旅遊事業的同時,讓更多貧困農戶分享旅遊經濟發展的紅利。讓旅遊發展到哪,百姓就脫貧增收在哪。堅持旅遊扶貧,既扶出了一方産業,又扶活了一片熱土,更扶出了眾多人的希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