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網路之長 補非遺之短

  • 發佈時間:2016-01-17 04:20: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所關注的微網志、微信、微視頻和APP等平臺力量會是今後傳播、展示非遺的重要工具

  自2003年起,非物質文化遺産逐漸進入公眾視野。國家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出臺了專門的法律法規和各項優惠政策,為非遺傳承人提供各種補貼和幫助。但我國非遺品類多、體量大,目前的非遺保護傳承仍面臨很多問題,如技藝傳承出現斷層,公眾了解度不夠,缺乏推廣途徑等。有些非遺項目已淡出人們的視線,與市場脫節,脫離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手段,保護和傳承非遺,也就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非遺保護較為棘手的是非遺傳承人隊伍嚴重不足,後繼無人。以技藝類項目為例,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非遺産品依靠純粹的手工製作,製作過程辛苦,耗費時間長,而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並不與之相符,年輕人不願傳承該項技藝。再深究原因,傳承人有技藝、有生産能力,但生産者和消費者之間資訊不對等,非遺傳承人無法對産品進行很好的包裝推廣,不能滿足現代消費的需求,無法産生經濟效益。在這裡,網際網路就有了用武之地。

  網際網路的屬性之一是共用,“網際網路+”突破了地域空間的限制,方便傳承人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助於傳承人將非遺和現實需求融合,使非遺産品更能為消費者了解和接受。傳統手工藝通過網際網路展示,一方面使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有更便捷的了解平臺,另一方面也讓傳統手工技藝有新的商業模式。通過電子商務模式打造非遺産品,從物流、行銷、運營等各環節找到持續發展的利潤點,共同為非遺傳承人服務。一旦形成良性的産業迴圈鏈,非遺的保護就可以不依賴於政府部門,而非遺傳承人則可以一門心思做好手藝。

  從傳播角度而言,80後、90後的年輕人是非遺傳播的主要對象,而網際網路是他們了解資訊的主要渠道。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所關注的微網志、微信、微視頻和APP等平臺力量會是今後傳播、展示非遺的重要工具。此外,通過手機客戶端,借助百度、愛奇藝等網際網路平臺,非遺傳承人可通過視頻方式,使其作品和技藝變成可知可感的移動互聯的溝通內容,增加公眾的了解度和關注度。通過佔領年輕人的資訊接受渠道,非遺將會在網際網路時代取得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龐彩霞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