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圖書眾籌還是圖書“眾愁”

  • 發佈時間:2015-08-06 15:06:00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圖書眾籌,去年還是一個新生事物,今年儼然成了“熱詞”。在某眾籌網站,正在眾籌的出版項目有近300個。這股熱潮,是改變傳統出版行業的新力量,還是變相行銷推廣圖書的一種手段?

  圖書眾籌有成功的範例,如《周鴻祎自述:我的網際網路方法論》一個月內籌資160萬元,《社交紅利》在兩周內籌資10萬元,林志穎的《我對時間有耐心》上線當天即籌得10萬元等。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圖書眾籌時代的到來呢?

  僅僅從字面理解,“眾”是“籌”的前提,離開了“眾”的支援,所謂的“籌”就成了單方面的異想天開。上述圖書眾籌成功例子,無不是粉絲和人脈圈支援的結果,正如新聞所指出的那樣:有引“眾”的能量,作者本身具有名人效應先贏一步——已經具有相當粉絲人群的名人書籍更容易眾籌成功。事實上,這樣的道理並不複雜,那麼,何以出現了一擁而上的“圖書眾籌”現象呢?

  “圖書眾籌”成熱詞,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相反,很可能是一種泡沫,弄不好的話,不僅無法迎來“圖書眾籌”的美好時代,而是進入“圖書眾愁”的尷尬時段。其一,圖書眾籌的回報超出了本身負載,用誇張的方式、不當的手段吸引支援,不啻是一種釜底抽薪,看似美妙,實則埋下了禍端,不符合圖書眾籌的發展軌跡;其二,相比于國外給出的“簽名本”“明信片”回報,國內的回報五花八門,當名家也加入到眾籌行列時,這仿佛成了吸金遊戲;其三,更需要眾籌的嚴肅類、思想性圖書被拋棄,只能表明所謂的圖書眾籌僅僅成了一種吸引眼球或者找買單者的花樣。

  進一步説,當圖書眾籌成為行銷的手段和口號,帶給圖書自身的價值非常有限,除了滿足公眾好奇心之外,難以承載起圖書眾籌發展的需要。隱藏其後的投機和功利邏輯明顯可見,不關注圖書內容,只關注眾籌行為的“圖書眾籌”終將異化為“眾愁”,是舍本逐末,更是自我斷送圖書眾籌的前景。

  圖書在眾籌,書店也在眾籌,從根本上説,這是好消息,但如果運用不當的話,恐怕就是“眾籌”笑話的産生,而不是圖書界和讀者春天的美妙音符。眾籌的本意是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是在對公眾展示創意以爭取關注和支援,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由於門檻低,參與性廣,受到了市場歡迎,但要認識到,任何眾籌項目,能否獲得投資不再是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而是讓公眾喜歡,以達到為創作之人提供無限可能的目的。而反觀我們眼中的圖書眾籌,有背離本意之嫌疑,甚至不乏嘩眾取寵的成分。

  圖書一直都是以文化産品的面目出現,只有進入文化消費時代,圖書才有了消費品的性質。傳統意義上的圖書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和思想的載體,而當下的圖書擁有了商品和文化産品的雙重屬性。在一味功利和投機的“圖書眾籌”面前,恐怕不可能奢望圖書承載起應有的教育價值和文化屬性,也不可能讓圖書眾籌成為新的圖書出版方向吧?就筆者的判斷,暢銷書本身就應遠離眾籌,我們更應支援那些思想性、嚴肅性的圖書,用行動來拒絕華而不實的眾籌扭曲現象,讓圖書眾籌重視圖書內容而不是為了販賣概念、戲弄公眾。

  希望圖書眾籌重新回歸到依靠大眾而不是調戲大眾、注重創意而不是製造笑料的正確軌道上來,否則,我們看到的就是“眾愁”而非“眾籌”。(朱四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