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宜昌點軍的突破 脫貧攻堅的縮影

  • 發佈時間:2015-12-23 01:00: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宜昌點軍區52歲的農民劉雲發在山裏種了半輩子紅薯、玉米,收益只夠填飽肚子。如今,他正一心撲在菊花上。

  一杯滾燙的水倒下去,幹花開始綻放,還原成一朵金色菊花,田園清香撲面而來。正是這種20元一朵的高端禦菊,改變了村裏的貧困。

  劉雲發所在的上峰尖村原是湖北省特困村,以前下山全靠一條10公里的小道,走完要花半天時間;許多村民一輩子都難以走出房前屋後那“巴掌大”的地盤;遇到天旱,要到幾公里之外取水。

  受多年幫扶,村裏2年多前終於通了公路,飲水、房屋問題也解決了,可沒有支柱産業,缺少“造血”功能,貧困依然揮之不去。

  去年開始,當地政府瞄準生態農業,通過招商引資、土地流轉,幫助村民成立合作社,種起了高端禦菊。

  11月前後,村裏青山蒼翠間盛開了大片金黃色菊花。禦菊加工成品後,經過嚴格評級、挑選、殺菌、質檢等程式,即可包裝上市。

  村支書許傳奇説,以前村民種玉米、茶葉,每人平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現在種植菊花,土地租賃加上務工收入,每人平均年收入能達到6000元以上。

  據了解,今年禦菊産量預計達2萬公斤,種菊花的43戶農戶平均增收近萬元。農民的種植理念也發生轉變,從自種自用到商品化種植,脫貧致富的信心大增。

  用市場的辦法為特困村編制、包裝産業項目,發展特色、生態産業實現脫貧——宜昌市點軍區的探索和突破,是當下中國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這種突破正在中國多地涌現。

  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政府提供養殖母牛、蛋雞,種馬鈴薯等十余個項目供貧困戶自主選擇,每個項目都有産業發展、貼息貸款、風險兜底等“套餐”服務,解除農民後顧之憂;海南一些市縣鼓勵農民參與鄉村旅遊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安徽省金寨縣則推廣光伏發電扶貧,家裝光伏發電,部分自有,部分賣給電站,“只要有陽光就有收入”……

  以上這些産業扶貧措施只是中國脫貧攻堅的方式之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列出的脫貧方略中,除了産業扶持,還包括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援、醫療救助等。對於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則實行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目前,各地在現有基礎上不斷創新扶貧開發思路和辦法,已探索出一些扶貧經驗,這些經驗將借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優勢形成各類可借鑒、可推廣的模式,從而實現多點突破、遍地開花,為打贏整個戰役蓄勢。

  地處閩東的寧德一度是典型的“老、少、邊、島、窮”地區。30年來,當地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扶貧,實施畬民下山、連家船民上岸移民搬遷等扶貧工程,終於改變貧困面貌。其成功實踐被稱為“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典範”。

  廣東一些貧困縣幫助大批村民電子商務創業。僅在普寧縣就涌現出8個淘寶村和1個淘寶鎮,村民通過電商把內衣、鞋等當地優勢産品銷往全國各地。農村電商或為廣東減貧扶貧提供有經驗可循的有效路徑。

  金融資金也成為助力扶貧的一大亮點。河南蘭考探索出一種政府、銀行、企業“三位一體”的扶貧模式。貧困戶得到精準扶貧的同時,銀行資金有保障,企業能發展,政府資金也沒有流失。

  貧困縣退出機制改革已在貴州等地破冰。為鼓勵貧困縣“摘帽”,原有扶持政策不變,安排到縣的財政扶貧資金原則上按10%的增幅逐年遞增,對原重點縣從“摘帽”當年起至2018年,每年給予1000萬元扶貧項目資金獎勵。

  脫貧已是一項必須打贏的戰役。但各地也認識到,脫貧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不能幻想通過一次衝鋒解決全部問題。是否提高脫貧精準度,保證脫貧後不返貧,達到“不愁吃、不愁穿”之後實現吃得好、穿得好,都關乎脫貧攻堅的成敗,也對各地工作提出了考驗。

  令人關注的是,為確保扶貧開發工作精準、有效,《決定》提出,切實加強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保障。中央不僅強化脫貧攻堅領導責任制,而且嚴格扶貧考核督查問責,加強扶貧開發隊伍建設。《決定》中還專門提出,“加大駐村幹部考核力度,不穩定脫貧不撤隊伍。”

  記者在宜昌市點軍區看到,各部門組建的定點扶貧工作隊深入各村核實調查貧困狀況。調查小組既要查看房子、電器、家庭人口狀況,也要算每戶收入賬、支出賬,摸清致貧原因,做到不漏一戶、不掉一人、不缺一項。每個貧困戶都有區、鎮、村三級幹部幫扶責任人。工作隊還針對每戶致貧原因分別制定了危房改造、醫療救助、助學幫扶、享受低保政策等具體幫扶措施,並分別制定2016年至2018年三年的脫貧計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