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養殖戶的效益要放在首位”

  • 發佈時間:2015-12-18 07:33: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胡立剛

  “這兩年水産養殖效益不好,整個行業壓力不小。”記者在上海市首個重要濕地——泖田濕地中的觀景區內剛坐下,松江區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張友良就蹦出了這句話。

  “良種場團頭魴‘浦江1號’種苗和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都賣得很好,您應該可以安心研究您的集聚式內迴圈養殖模式了吧?”記者順著老張的話問道。

  “水産養殖戶是行業發展的主要群體,他們的效益要放在首位,否則,良種良法的價值就不能充分體現,標準化改造就失去了動力,從養殖到休閒觀光漁業的轉型進程就要被擱置,這是一連串的問題啊!”張友良看著眼前幾百畝水面,表情嚴肅。

  張友良自走出上海水産學校進入水産養殖行業,至今整整33年,除了個人先後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上海市農業領軍人才等榮譽,還是當之無愧的都市型現代漁業推廣領頭人。

  團頭魴“浦江1號”是張友良技術團隊選育出來的鳊魚優良品種,該品種養殖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飼料系數低,同等條件下,每條魚收益比同種類收益可多出2元,為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成為揚名全國的鳊魚金字招牌。松江區水産良種場每年供應給江蘇、新疆、廣東等20多個省市養殖戶2億尾魚苗、3000萬尾烏仔,截至2014年底,推廣團頭魴“浦江1號”養殖面積達25萬多畝,新增産值約12億元,先後帶動就業達2.4萬人次。

  繼團頭魴“浦江1號”推廣成功之後,從2008年開始,張友良帶領課題組在松江地區開展高品質、大規格河蟹的生態養殖技術研究,形成了以“稀養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充氧、顆粒飼料鮮活餌料相結合、不使用藥物”為主要內容的河蟹大規格生態養殖“松江模式”。

  該模式迅速提高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從2010年2000元/畝增長到2014年的3800元/畝左右,而良種場擁有的“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更是先後獲得全國河蟹大賽“優勝獎”“金蟹獎”“最佳口感獎”和“上海名牌”産品稱號,成為上海河蟹的第一品牌。

  “回頭看這幾十年,良種場實現了兩次轉型,第一次是從單純育種到育種、養殖相結合的轉型,養殖效益維護了育種的持續性,第二次是從一産到三産的轉型,如今泖田濕地休閒觀光産生的效益已經超過育種養殖效益,未來將進一步拉開差距。”張友良説。

  效益的呈現、效益的可持續是轉型成功的標誌,那麼,養殖戶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對此,張友良認為,無論是作為良種場場長還是水産技術推廣站站長的角色,育種、技術推廣工作都應該圍繞養殖戶的效益去開展,在讓養殖戶獲得養殖效益的同時,不斷推廣設施及生態養殖新技術,讓養殖戶自發走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