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村裏來了扶貧工作隊

  • 發佈時間:2015-12-13 05:52:4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扶貧工作如何做到精準?創新扶貧如何見到實效?去年開始,安徽省選派優秀幹部建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創新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前不久,國務院扶貧辦在安徽召開全國幹部駐村幫扶工作現場會。在這裡,記者調查了解到幾個駐村扶貧工作隊的故事——

  堅決啃下硬骨頭

  儘管這200多平方米的兩層小樓還只是毛坯骨架,為蓋這幢房子又欠下不少債,但27歲的女主人村民周選平仍然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這與我們原來那個又矮又潮的十幾平方米的老屋相比,簡直就是豪宅了”。她告訴記者,蓋房欠下的債務不算什麼,有兩年就可以還清。“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國家的政策好,特別是有彭書記的關照,我們家很快就會脫貧的。”周選平充滿信心地説。

  “我今年的6畝地由水稻改種薏仁米,收入翻兩番,這第一功勞就是彭書記的。”56歲的俞喜來告訴記者,他們70多人的上河村民組以前沒有路,什麼都靠肩挑背扛,彭書記來後領大家架橋鋪了沙土路,最近又要鋪成水泥路……

  村民們所説的彭書記名叫彭年友,今年40歲,是岳西縣政府扶貧辦的辦公室主任。去年10月,彭年友被縣委縣政府選派到離縣城60多公里的田頭鄉田頭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田頭村的幫扶單位包括縣扶貧辦、縣統計局和安徽乘風制藥有限公司,彭年友任隊長的工作隊還有3人,一名是縣統計局辦公室主任任聯絡員,一名是包村的副鄉長,還有一名是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的大學生村官。

  岳西縣是全國重點貧困縣,田頭村又是岳西縣的重點貧困村。全村總面積有近20平方公里,都位於海拔550米以上,在大別山屬於高寒山區。田頭村下轄28個自然村565戶2000多人,五保戶、低保戶、貧困戶達311戶741人,去年每人平均收入只有5860元。扶貧難度顯而易見。

  面龐黝黑的彭年友站過講臺,是個有激情、有幹勁、有想法的人。他和工作隊員們一起以“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為主題,完善村“兩委”工作制度,制訂年度脫貧計劃和三年脫貧規劃;同時,深入貧困戶家中,一戶戶摸清家底、致貧原因、收入狀況,使貧困戶家家有手冊、幫扶幹部個個有任務,做到“底數清”;建立問題臺賬,做到“問題清”;制訂幫扶計劃,做到“對策清”;制訂脫貧計劃和時限,做到“任務清”。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縣扶貧辦和縣統計局的22名幹部結對幫扶250戶。

  問題找到了,規劃定好了,制度建立了,彭年友和工作隊開始大幹了。首先是修路。他們從縣扶貧辦、統計局和乘風制藥公司爭取到一部分資金,以及中央財政老區專項資金和中石化的200萬元扶貧資金,給上河村民組(自然村)架設兩座橋和鋪設1.5公里的沙石路,為南河村民組澆築3.8公里的水泥路,完成王灣村民組4.9公里水泥路路面的整修。預計到明年上半年,所有村民組的道路都可以實現硬化,組組通水泥路。路通暢了,山村致富就有了基礎保證。

  駐村一年間,彭年友領導的工作隊重點抓了村裏的致富産業發展。田頭村有茶園480畝、桑園475畝,多年來村戶以種植茶葉為主。駐村不久,工作隊就引進了一家龍頭企業,動員村裏49戶貧困戶以荒田、荒地入股,發展油茶産業280畝。同時,引導村民們改變傳統種植業,由水稻改種薏仁米,俗稱五穀米,是一種高營養作物,市場上很搶手,其經濟效益是水稻的四五倍。工作隊拿出5萬元作為獎補資金,每畝種植獎勵200多元。以前是零打碎敲有人種點兒,今年一下子就發展了250畝,並且成立了薏仁米專業合作社,動員貧困戶把外出打工人家的拋荒地也承包起來。僅此一項,每年就可增收近百萬元。此外,工作隊還在村裏流轉了10畝水田試種玫瑰花,如果生長順利,兩年後每畝能增收4000元。

  工作隊的努力,感動了鄉親們,經常有群眾請他們一起吃飯。鄉黨委書記王金祿評價他們是“指揮員、戰鬥員、服務員”。村支書蔣朝陽説:“工作隊思路清晰,扶貧精準。我們班子的凝聚力更強了,群眾更理解了。”

  剛做完膽切除手術不久就來田頭村扶貧的彭年友,已經走遍了28個自然村民組,185戶貧困戶,對一年來的扶貧工作感觸,他説:“只要捧出‘四顆心’——誠心、熱心、細心、恒心,我在群眾眼裏就不會是‘城裏來的書記’,而是‘我們村的書記’。今年我們村有88戶脫貧,到明年底,我們會提前一年實現整體脫貧!”

  破釜沉舟紮下去

  果子園鄉姚衝村是離金寨縣城70多公里的行政村,從去年10月底起,汪立志就紮在了這裡,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來之前,他主動要求縣委免去他組織部幹部教育科科長職務。“這樣做一舉兩得:一是科裏工作有人頂上,我不再牽涉精力;更重要的是,我自斷後路,破釜沉舟,一定要使這個村徹底脫貧,否則,我無顏見江東父老。”

  姚衝村的貧困面不算大,288戶中有53戶是在冊貧困戶,1185人中有144人屬於貧困人口,但自然條件較差,8個村民組都屬於海拔65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交通不便,資源匱乏,主要是因學、因病、因殘而致貧,脫貧難度很大。去年每人平均收入不到5000元。

  汪立志帶領的工作隊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村裏的貧困情況:第一步,經個人申請、按照倒排名單交村民大會審議、公示後由鄉審核、再公示後由縣審核,以保證精準扶貧;第二步,請幫扶單位縣委組織部、縣委老幹部局、縣殘聯支援,安排幫扶幹部與每個貧困戶結對;再規章建制,制訂幫扶計劃和脫貧規劃。

  如何落實脫貧計劃使村民們儘早致富?工作隊揚長避短。姚衝村有60%的村民外出務工,有的是全家外出,在自然資源匱乏的情況下,這是一條致富“捷徑”。對此,汪立志和工作隊員們借機動員村裏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儘量吸收本村貧困戶去就業,利用他們在縣城、省城及各地的人脈,解決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場所,今年就介紹26戶72人外出打工。對家裏有老人需要看護、有孩子上學需要照顧而不能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工作隊請來縣職業學校老師免費培訓實用技能,安排了5戶就地打工,每戶每年可收入2500至3000元。

  不是所有人都能外出打工,留在村裏的人怎麼脫貧?汪立志和工作隊員們及村幹部打起了山核桃的主意。姚衝村所處海拔600至800米高寒地帶,正是山核桃最佳生長環境。這裡有自然生長的山核桃5000多畝,一些村民“靠天吃飯”每年都能有些收入。今年,工作隊爭取到縣林業和扶貧部門的資金支援,安排村民、包括12戶貧困戶管理野生山核桃1000畝,利用拋荒山地新種植180畝,預計挂果後每戶每年至少增收1500元。而村裏有拋荒山地3000畝,適合種植條件的達2000畝,計劃在3年內分批種植山核桃。“三四年後這些樹全挂果,姚衝村就徹底脫貧啦。不過,那時我可能已經離開這裡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嘛。”眼下,汪立志和他的工作隊正籌劃山核桃苗款,那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汪立志和扶貧工作隊還真幹了不少事。利用省裏的光伏扶貧優惠政策,為22戶貧困戶安裝了分佈式光伏站,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村裏建造了2個60千瓦的電站,每年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爭取各類資金300多萬元,新修通村水泥路5條1.7公里,架橋1座、修池塘7口、修復道路護坡和河堤300多立方米、新挖排水溝650米、新裝路燈30盞。有300多年曆史的姜灣古民居是國家級保護項目,近年已有一些遊客慕名遊覽,村裏配合省裏有關部門實施開發性保護,並動員群眾發展山羊、黑豬、土雞等傳統養殖業,逐步開展“農家樂”實現增收。有3個村民組分佈在高寒山區,通電通水通路的成本巨大,工作隊在中心村規劃出可容納40戶人家的移民新居,已經平了土地、通了水電、修了道路,目前有七八戶人家提出申請建新房。

  “兩個結合”創新路

  岳西縣響腸鎮新滸村的扶貧工作隊可謂“陣容龐大”——縣委組織部農村基層組織辦公室副主任王瑾任隊長、第一書記,幫扶單位縣物價局派出聯絡員,還有1名大學生村官,包村的副鎮長、鎮紀委副書記、鎮民政辦主任、鎮計生委主任,都是扶貧工作隊隊員。

  王瑾帶領扶貧工作隊駐村後,摸清情況,建章立制,“抓黨建促精準扶貧,抓産業促精準脫貧”,通過“兩個結合”,實現“兩個轉變”,真扶貧,扶真貧。

  第一個結合是工作隊員與村裏黨員的結合,建立“工作隊員—黨員—貧困戶”分級聯繫制度。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兩委幹部11人,每人對外聯繫3至5名包村幹部,對內聯繫4至5名黨員、20至25戶貧困戶;48名黨員每人就近聯繫5至6戶貧困戶,成為工作隊員的“耳朵”和“眼睛”;實現了貧困戶全覆蓋。

  第二個結合是把合作社與貧困戶結合在一起。工作隊和鎮村黨組織動員在外創業有成的黨員回村發展種植業,帶著百萬資金成立了山水間種養專業合作社,吸收了包括60戶貧困戶在內的200多戶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集約土地350畝,利用離縣城近的地理優勢,種植時令蔬菜;邀請安徽省農科院在村裏建育種基地,請專家指導種植80畝四季豆,每畝增收6500元;還引進種植安溪黃金芽茶70畝,預計3年後可採摘。

  比起種植傳統水稻,加入合作社後收入要高得多,甚至比外出打工都來得實惠。土地入股每年每畝能分紅500元,在合作社裏打工每天能掙到90元。一些留守婦女可以一邊操持家務、照顧老人孩子,一邊在合作社彈性務工。去年底,合作社一次性發放工資和紅利60多萬元,全年發放工資100多萬元。合作社的發展使貧困戶們看到了希望,自覺完成了從“不願種田”到“我要種田”、從傳統農民向“産業工人”的轉變。

  去年,新滸村有50戶貧困戶209人率先脫貧;今年預計將有68戶279人脫貧。

  王瑾和他的扶貧工作隊,對於村裏尚存的100多戶300多人的如期脫貧,信心滿滿。

  越是艱險越向前

  就任金寨縣油坊店鄉東蓮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的鄭展朝和他的扶貧工作隊,在這一年裏真可謂是“創業艱難百戰多”,連續遭受暴雪、山洪、颱風3次大災的考驗。在那些日子裏,工作隊成員整晚整晚不能睡覺,和黨員幹部一起動員村民轉移,還要背老人過河。由於應對充分、轉移及時,沒有出現傷亡情況,這讓工作隊員們長出了一口氣。

  東蓮村有貧困戶324戶、貧困人口824人。村民們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茶葉和外出打工。全村3078人中有1500多人在外務工。

  工作隊長鄭展朝是省派幹部。這個安徽省政府辦公廳的主任科員就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以後,騎著摩托車跑遍了30個自然村。有的地方沒有像樣的路,就是摩托車也上不去,他就步行爬山去貧困戶家走訪。他吃住在村裏,在村民家搭夥,有時工作千頭萬緒,連吃飯都顧不上。65歲的低保戶王忠厚左手有殘疾,養女出嫁後孤身一人生活。他告訴記者,鄭展朝是個好書記、好人!為了他家的光伏發電,鄭展朝不知跑了多少趟。村裏為王忠厚老人建了3千瓦的分佈式電站,財政補助1.6萬元,個人拿8000元,每年可獲凈收入3000元。王忠厚老人的個人出資部分,是工作隊和村幹部聯繫的小額貸款。

  在東蓮村,鄭展朝和他的扶貧工作隊發揮優勢,使出渾身解數,為村裏爭取資金。省政府辦公廳是東蓮村的幫扶單位,從辦公經費中擠出24萬元為村裏建設60千瓦光伏電站。多方籌集40萬元,新修了1500米道路,硬化了1370米的村級路。通過50萬元的産業扶貧整村推進資金,發展50畝蔬菜基地,增加村民收入。明年村裏預計拿到110萬元的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資金,將用於修路、架橋、改建河道等。

  現在,有一件事讓扶貧工作隊傷腦筋。東蓮村是著名的六安瓜片茶葉核心産區,由於海拔高、霧氣大,茶葉特色鮮明。村裏有1500畝茶園,今年又改造了400畝老茶園,工作隊還拉來了十幾噸茶葉專用肥供村民們無償使用,使茶葉産量大幅提高。但是,茶好卻賣不出好價錢。因為氣候的原因,村裏的茶葉要比山下晚十幾天採摘,等到上市就有些晚。對此,工作隊請過專家,聯繫過大茶商,也考慮過適當擴大種植面積以求得規模效益,試圖把茶葉這個主導産業做大,儘快讓全村農戶脫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