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敘利亞問題各方博弈:歐洲態度轉變 美國陷糾結

  • 發佈時間:2015-11-20 09:24: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陳效衛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俄羅斯 確保緊要利益

  記者 陳效衛

  説到底,還是要確保俄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和話語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俄海軍在地中海的唯一前沿存在——塔爾圖斯港

  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11月17日宣佈,俄決定動用遠端戰略轟炸機,從本土起飛參與敘利亞空襲行動,將把空襲強度增為原來的兩倍。

  在當天舉行的俄國防部視頻會議上,紹伊古向俄總統普京表示,俄軍將動用25架遠端戰略轟炸機,從本土起飛深入敘利亞全境對恐怖分子實施打擊,在空襲行動中還將採用遠端空基巡航導彈。紹伊古説,當天在圖—160、圖—95MC、圖—22遠端戰略轟炸機的參與下,已完成82架次空中打擊。空襲中首次利用遠端空基巡航導彈,摧毀包括恐怖分子指揮所在內的140個目標。

  俄武裝力量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説,俄17日的空襲行動使敘政府軍得以全線向北進攻,在阿勒頗省奪回40個居民點。

  應敘利亞政府要求,俄羅斯9月30日開始對敘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實施空襲。截至11月17日,俄空天部隊對“伊斯蘭國”目標發動近1900次空襲,摧毀“伊斯蘭國”在敘約2700個包括指揮部、彈藥庫和訓練中心等在內的軍事目標。俄羅斯此番對中東的強力干預,在全世界,尤其在美、歐引起強烈反響。

  俄羅斯支援敘利亞的歷史並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有曲折。2012年2月,俄羅斯曾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代表會議上提議讓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體面”下臺。當時,美、英、法三國想當然地認為敘利亞政府註定失敗,對此提議置若罔聞,從而錯失解決敘利亞危機的良機,導致今天亂局持續。此後,俄羅斯轉而大力支援俄在中東地區的這位傳統盟友,不但一直向敘政府提供軍援,而且在處理化武問題上也通過提出妥協方案等措施,使敘利亞免遭美國直接武裝打擊。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士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斯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對於巴沙爾本人,俄羅斯説到底關注更多的,還是俄在中東地區的利益和話語權。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俄海軍在地中海的唯一前沿存在——塔爾圖斯港。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位於地中海東岸,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不僅是俄黑海艦隊下屬地中海分艦隊駐地,而且是俄羅斯在獨聯體範圍之外的唯一軍事基地。

  他指出,目前在敘利亞,巴沙爾、“溫和反對派”和“伊斯蘭國”三足鼎立。“伊斯蘭國”作為極端組織,在國際上不得人心;“溫和反對派”內,派系林立,即便在沙特等勢力支援下上臺,也無望快速整合全國。為保住塔爾圖斯,俄羅斯唯一的選擇就是加大力度,支援巴沙爾政權。得到了敘政府許可,俄羅斯的軍事干預不僅合法正當,而且俄空襲行動由於得到了敘政府軍的地面配合,作戰效果也勝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去一年多對“伊斯蘭國”的打擊。

  彼得羅夫斯基認為,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的爭奪,實際上也是西方政策逼迫的結果。蘇聯劇變後,俄羅斯曾努力“回歸歐洲大家庭”,放鬆對後蘇聯空間和中東歐控制,想以此換取西方支援,但得到的回應卻是海灣戰爭、南聯盟戰爭和咄咄逼人的北約東擴。而美國在中東力挺“溫和反對派”,又壯大了極端組織的勢力,直接影響了俄羅斯南部地區的穩定與安全,為此俄羅斯被迫強硬出手。

  俄羅斯此次選擇介入敘利亞的時機也非常巧妙:歐盟正遭受難民潮考驗,美國及其聯軍的反恐效果也一直難如人意,此時介入不僅給敘政府“雪中送炭”,客觀上也極大強化了俄羅斯的影響力。

  俄羅斯宣稱,這次是要“從根本上恢復難民輸出地的和平”“比西方更高效地打擊恐怖主義”。無論從國際法還是道德層面,俄羅斯的上述理由均佔據了制高點,令一向對俄持有戒心的美國無可指摘。在俄羅斯軍事介入伊始,就有媒體評論西方對俄外交封鎖失敗,俄國際影響力開始提升。德國總理默克爾早就表示,解決“伊斯蘭國”的問題,不能將俄羅斯排除在外。

  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竭力避免陷入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設置的有關巴沙爾去留問題的話語陷阱,而是反覆強調,與敘利亞政府軍合作是為了打擊“伊斯蘭國”極端武裝,避免難民問題進一步惡化。西方國家一直懷疑俄羅斯參與反恐的真正目的是鞏固巴沙爾的地位並打擊獲美國支援的“溫和反對派”。美國甚至稱,俄羅斯打擊的90%都不是“伊斯蘭國”目標。對此,敘利亞駐俄大使哈達德表示,俄在敘空襲的目標是恐怖主義武裝團夥,並非反對派或平民。

  歐洲 態度發生轉折

  記者 劉 棟

  一開始對俄軍行動説風涼話,巴黎遭恐襲後,重新考慮與俄合作的可能性

  俄羅斯空襲前,多個西方和阿拉伯國家在美國領導下早已開始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目標的軍事打擊。俄羅斯在敘利亞開展作戰行動後,西方國家稱俄的空襲對反對敘政府的反對派和普通民眾也造成了傷害,並警告説俄的做法只能“導致更多極端主義”。俄空襲敘利亞後,法國立即對俄羅斯瞄準的目標是否為“伊斯蘭國”提出質疑。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對俄羅斯使用武力對抗“伊斯蘭國”表示歡迎,但他也強調,莫斯科必須證實其空襲目標為“伊斯蘭國”以及與“基地”組織有聯繫的團體,而非敘利亞反對派。針對俄羅斯參與空襲敘利亞,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強調俄羅斯應該將軍事行動的焦點放在“伊斯蘭國”而非打擊“溫和的敘利亞反對勢力”。

  巴黎系列恐怖襲擊案發生後,反恐再次置於國際合作的核心位置。法國總統奧朗德17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就加強協調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進行討論。雙方同意,兩國軍隊和情報部門將更加密切接觸和協調,以打擊恐怖組織。美國白宮17日發佈聲明説,奧朗德將於24日訪美與奧巴馬討論兩國合作反恐。法國總理瓦爾斯先前表示,除奧巴馬外,奧朗德下周還將在莫斯科會見普京,商談打擊“伊斯蘭國”相關事宜,並籌劃建立一個打擊“伊斯蘭國”的獨特聯盟。

  “歐洲國家的危機似乎正在變得一天比一天更糟”,比利時智庫艾格蒙特皇家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馬克·奧特表示。他認為,目前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不能小覷引發全球性大災難的風險。“伊斯蘭國”的出現是中東地區國家和社會一系列問題的綜合體現:國家治理失敗,管理不善和缺乏發展。

  西方對中東的干預有著漫長的歷史。從一戰開始就播下現今的種子,尤其是孕育了極端的非國家組織。奧特認為,解決該地區的問題,必須包括一個地區安全體系,包括三個非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同時,敘利亞的新政權還需要發展經濟,因為衝突的根本原因之一仍然是缺乏可持續發展。

  時至今日,中東地區可能仍是融入全球化進程最低的地區之一。經濟、創新、治理、乾旱、氣候變化、人口增長、移民和難民等方面的問題,都在加劇該地區的動蕩局勢。與此同時,歐洲自身面臨經濟發展問題。現在,來自敘利亞、利比亞等國的巨大難民潮,也使歐洲的團結置於空前壓力之下。

  對此,馬達利亞加歐洲學院基金會執行總裁皮埃爾·德福安認為,歐洲許多國家和民眾對敘利亞危機帶來的大規模難民潮心態糾結:一方面歐洲領導人在公開場合強調,歐洲需要移民來彌補勞動力的短缺;然而許多歐洲民眾卻擔心這些穆斯林的到來會威脅歐洲,甚至拒絕承認在歐洲出生、長大的穆斯林是真正意義上的“歐洲人”,更不想給予他們和自己同等的待遇。

  德福安指出,西方國家在中東地區的一系列作為,顯示了它們的虛偽面目,它們表面上鼓吹民主自由,暗地裏卻在中東扶持腐敗和專制的獨裁政府,使財富為少數統治階層所獨佔,剝奪了普通民眾的生存空間,使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去異國謀生。“今天許多生活在歐洲的年輕穆斯林就認為自己是西方民主的受害者,因此對西方社會和政府産生了強烈不滿和反抗情緒。”

  敘利亞 出路在於談判

  記者 宦 翔

  歡迎國際社會在尊重該國主權的前提下相向而行,合力反恐。如果繼續在敘利亞各自為戰,反恐效果將打折扣

  在俄羅斯空襲的掩護下,敘利亞政府軍近期在北部地區取得部分進展,自11月上旬以來收復了拉塔基亞北郊以及阿勒頗南郊的部分城鎮,並控制了連通阿勒頗與哈馬的高速公路。敘利亞大馬士革大學政治學教授巴薩姆向記者介紹,北部戰場的重心位於阿勒頗,因為該市曾是敘利亞的經濟中心,同時,其北接土耳其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為極端分子出入敘利亞的重要一站。

  與此同時,人道主義危機愈發嚴重。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截至11月3日,至少有429萬敘利亞人面臨人道主義危機,前往歐洲的難民和遷徙者人數居高不下,預計今年11月至明年2月間,每天經土耳其抵達歐洲的難民和遷徙者將達到5000人,他們將面臨嚴寒的考驗。

  大馬士革大學法學教授阿卜杜勒·卡迪爾·阿祖茲認為,俄羅斯的空襲行動效果顯著,主要得益於俄方空襲與在地面打擊極端勢力的敘利亞政府軍形成了火力協同機制,並建立了順暢的資訊溝通渠道,雙方形成了合力。

  對於俄羅斯大規模軍事介入的原因,大馬士革大學政治學教授巴薩姆·阿布·阿卜杜拉表示,目前有上千名來自車臣地區的極端分子在敘利亞作戰,一旦回流,將對俄羅斯及其周邊地區的穩定構成威脅,因此俄方有反恐需求。諸如“伊斯蘭國”的極端勢力正呈現出向地區外蔓延之勢,敘利亞歡迎國際社會在尊重該國主權的前提下相向而行,合力反恐,這理應是一個共贏的多邊行動。俄方是應敘政府請求而採取行動的,合理也合法。同時也應看到,美國及其領導的反恐“國際聯盟”卻違反國際法,以反恐為名多次侵犯敘利亞領空,且拒絕同敘政府合作。半心半意式的打擊,令其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收效甚微。

  對於戰事前景,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中東中心高級研究員亞齊德·賽格表示,打擊恐怖主義,無論是對俄羅斯還是美國而言,空襲僅是輔助性手段之一,若無強有力的地面配合,其效果難言樂觀。而從目的上看,俄方空襲的政治價值大於軍事價值。在敘利亞危機新一輪博弈中,俄方掌握了相對主動權。

  解決敘利亞危機的根本出路依然在於政治談判。10月底,美國、俄羅斯、伊朗、沙特、中國等各方在維也納的會談,開啟了政治解決的新窗口。實際上,軍事手段與政治談判相輔相成,越來越成為敘利亞危機發展的常態。

  巴薩姆認為,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和美國在一定程度上亦敵亦友。雙方在反恐議題上有共同訴求,而在巴沙爾的去留問題上仍然互不相讓。但無論如何,雙方直接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近期,為了避免各自執行反恐任務的戰機相撞,雙方還達成了諒解備忘錄。不衝突,不合作,在戰術層面保持最低限度的溝通與默契,這種各自為戰的狀態雖符合俄美利益,但卻從整體上削弱了反恐效果。

  打擊恐怖主義,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和解與廣泛對話,是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必要條件。卡迪爾認為,與危機之初相比,當前在戰場上的武裝反對派日趨極端化,並且與外部勢力聯繫緊密,不斷受到“金主”操控,導致局勢的不確定性在增加。因此,反恐仍是重中之重,是恢複國家安寧的前提條件。

  美國 陷入戰略糾結

  記者 高 石

  雖然一度極力譴責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橫插一棒,但在巴黎恐襲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立場出現鬆動的跡象

  儘管美國總統奧巴馬此前表態不願看到美國軍隊捲入中東亂局,但突如其來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讓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伊斯蘭國”的認識、態度和打擊力度都發生變化。在剛剛結束的G20峰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利用會議間歇 “私會”20分鐘。白宮表示,此次私人談話是富有“建設性”的,兩國關係可能因共同打擊“伊斯蘭國”的需要而緩和。據俄新社報道,奧巴馬在與普京的“熱聊”過程中,對國際上打擊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所做的努力表示歡迎。

  然而,兩國間的戰略博弈依然會在微妙變化中繼續針鋒相對。

  美國政府向敘利亞派遣軍事顧問的決定,是在俄羅斯9月30日起開始對“伊斯蘭國”軍事目標實施轟炸這一背景下做出的。奧巴馬政府這種前後搖擺不定的戰略部署,立即招致美國國內共和黨甚至少數民主黨議員和軍方的尖刻批評。

  “美國政府顯然沒有預料到,俄羅斯部隊竟如此快速、大規模地介入敘利亞問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院和美國中東研究所教授丹尼爾·瑟維認為,“敘利亞是俄羅斯在中東的堅定盟友,對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儘管還無法動搖美國在中東的地位,但俄羅斯希望在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地區保持甚至擴大影響力。”

  “近年來,美國著力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牽扯了過多精力,致使中東地區對於美國的戰略意義逐漸下降,這的確影響了奧巴馬政府針對‘伊斯蘭國’做出戰略決策和軍事部署。”華盛頓中東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蘭達·思琳姆説。

  10月27日,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在出席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時,公佈了對“伊斯蘭國”的“3R”策略,即:強化空襲與地面突襲(Raids),加大對“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大本營、北部城市拉卡(Raqqa)的打擊力度,收復被“伊斯蘭國”今年5月攻陷的伊拉克西部戰略要地、安巴爾省首府拉馬迪(Ramadi)。僅3天后,白宮即證實,總統奧巴馬授權向敘利亞北部派遣一支少於50人的特種部隊,指導並協助敘利亞反政府武裝打擊“伊斯蘭國”。這是美國自敘利亞危機爆發4年多來,首次向該國派遣地面軍事人員。因此,這次派兵也被普遍視為美國軍事行動的顯著升級。不過,美方卻避而不提第四個R,即俄羅斯(Russia)。

  目前,儘管俄羅斯戰機尚未在美軍部署力量的敘北部空中執行任務,但是美俄戰機在敘利亞上空已經多次“擦肩而過”。雙方于10月下旬簽署在敘利亞飛行安全備忘錄,根據這份備忘錄,俄軍和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在打擊“伊斯蘭國”的過程中,應保證安全距離、在地面建立通信線路等,以防止美俄飛機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發生不測。卡特特意説明,美俄簽署該文件並不代表雙方在打擊“伊斯蘭國”問題上是合作關係。對此,思琳姆表示,“只要俄羅斯不放棄對巴沙爾政權的支援、美國不停止對敘利亞反對派武裝的支援,美俄雙方將來是否能在敘利亞問題上進行合作,就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然而,奧巴馬政府和德國領導人雖然都譴責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橫插一棒,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將俄羅斯納入針對敘利亞未來發展的討論具有重要意義。而俄羅斯也自兩年以來首次同意支援聯合國安理會就推進敘利亞政治解決方式發表聲明,這給解決敘利亞危機增添了一些動力。

  10月30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敘利亞問題有關國家外長擴大會議上,與會各國代表通過一項多點行動計劃,支援在聯合國主導下,尋求敘利亞全國範圍的停火,同時重新開始政治進程,並在聯合國監督下,通過自由選舉選擇敘利亞未來領導人。這次會議還首次邀請伊朗參加,且西方國家立場也有所鬆動,不再堅持要求巴沙爾立即下臺,準備同意巴沙爾在政治過渡期間保留總統職務。此前,在巴沙爾政權的存留問題上,美俄存在根本性分歧。這樣看來,俄羅斯的軍事介入不僅改變了敘利亞戰局,也暫時挽救了巴沙爾政府。

  “西方國家及其阿拉伯盟友全力支援敘反對派,反而給了俄羅斯和伊朗軍事介入的機會,更使自己深陷泥沼、進退兩難。”思琳姆認為,“儘管巴沙爾政府的軍事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鞏固,但要想徹底消滅反對派和‘伊斯蘭國’,短期內不可能。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美俄博弈不止,敘利亞內戰恐將持續下去。”顯然,一旦俄羅斯在解決敘利亞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美國在敘利亞可施展拳腳的空間將大幅縮減。

  但是,瑟維也認為,巴沙爾政府只是俄羅斯確立其在敘利亞軍事存在的一個支點。如果俄羅斯篤信自己能夠保住塔爾圖斯海軍基地,並保持對大馬士革的影響力,很難説在將來某個時刻,出於某些政治考慮,俄羅斯不會以犧牲巴沙爾政府來換取自身利益。

  11月5日,美國空軍官員表示,將在未來數周內加強對“伊斯蘭國”軍事目標的空中打擊。同時,美國軍方高層近日提出向歐洲派遣更多軍事力量的計劃。美政府意欲在搖擺不定中尋求魚與熊掌兼得:一方面,希望通過打擊“伊斯蘭國”,顯示其軍事存在,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繼續在敘利亞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北約成員國正在討論向與俄羅斯接壤的成員國邊境增加駐軍並受北約統一調遣,借此給其歐洲盟友信心,遏制俄羅斯。美國海軍新任作戰部長約翰·理查森表示,針對俄羅斯自黑海、地中海綿延至太平洋的海上軍事活動,美國正就是否在歐洲部署更多海軍力量展開辯論,美國海軍正在重新評估其全球部署。

  “面對比過去15年任何時候都要咄咄逼人的俄羅斯,美國想要讓自己的歐洲盟友更加齊心協力地遏制俄羅斯,還需要證實自己的軍事能力,給其盟友更多信心。”瑟維強調,“俄羅斯也沒閒著,正在全力鞏固自己在敘利亞的地位。在埃及和伊拉克,俄羅斯也在尋求新的進展。所有這些行動對整個美國主導的區域都將構成威脅,特別是海灣地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