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城市更新中的公共藝術找回本土文化

  • 發佈時間:2015-11-12 03:29:36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趙翰露

  藝術與公共空間是什麼關係?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又在城市更新中扮演什麼角色?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提出“用公共藝術進行地方重塑”,即藝術應介入公共空間,並對已有的空間進行改造。他説,介入當下社會發展,是當代藝術的核心。城市空間藝術季活動,應該喚醒更多藝術界人士,來共同思考城市更新中的問題。

  用藝術的語言解決公共問題

  汪大偉的本行是畫家。他認為,當今中國的藝術家,應該更多地介入社會,踐行公共藝術,“用藝術的語言和方式解決公共問題”。

  他認為,公共問題可能是環境中的功能性的問題,也可能是社會性的一些問題,亦有可能是民族信仰矛盾衝突之間的問題。如果用一種智慧的方式方法,從人自身最本質對美的嚮往為出發點,來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這才是人們所希望和需要的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與象牙塔裏的藝術不一樣,它在生活中産生。汪大偉認為,在上海的城市更新中,作為藝術家,應當把提升城市幸福指數、挖掘城市文化、觸發市民審美需求作為自己的職責。“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審美需求,發自內心。如果不懂得表達,藝術家應該去幫助他、教他表達。”自我認同和結合當地文化挖掘出的文化認同,是城市更新的核心。“有了這一點後,什麼問題都好解決。”

  公共藝術介入民眾生活,是全球公共藝術的整體走勢,只有給地方帶來良好變化的公共藝術才是好的公共藝術。以“地方重塑”為價值導向的公共藝術,將緩解工業文明帶來的種種怪現狀,重建美好的精神與物質家園。

  公共藝術與“地方重塑”

  藝術介入公共空間,具體應該如何操作?汪大偉把公共藝術的價值界定在“地方重塑”。這是一個專業術語,意思是,把包括物理空間、行為空間和社會空間在內的公共空間,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進行重新改造。

  物理空間上,隨著産業的轉型、城市的發展而改變,很多工業時代留下來的設施、建築、空間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要,但對於仍然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和設施也不能一拆了之。紐約的高線公園,就是運用公共藝術進行地方重塑的經驗。公園曾是一條空中貨運鐵路,1999年,有人要求拆除已經失去功能的鐵路。但在一家非政府組織倡導下,政府將這裡改造成公園,並在裏面設置了一些公共藝術作品,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藝術展覽,成為了人們非常喜歡的公共空間。

  荷蘭阿姆斯特丹城市西區的重塑過程中,公共藝術的價值更為凸顯。社區居民來自22個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習慣;彼此關係疏離、缺乏安全感。藝術家介入後,提出了“社區花園”、“社區廚房”的理念,利用社區的空地來種植物、蔬菜。將一些小的公共空間改造成菜園,利用空置小店作為公用廚房。種菜、做飯,看似簡單而日常的行為,卻是最有效的一種激活社區的方式。“不同民族間,信仰可能難以磨合,但回到土地,回到最原始的生存狀態,大家就有了共同的依戀。這便是公共藝術帶來的價值。”

  上海應當找回本土文化

  汪大偉與他的團隊,也在上海實踐了“地方重塑”。2010年,他們在曹楊社區舉辦了“藝術讓生活更美好——曹楊新村公共藝術活動”。

  “曹楊新村是全國第一個工人新村,從規劃到建築技術都非常好。但隨著産業結構轉型、社會發展,它逐漸衰落。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衰退的社區,正是希望公共藝術能夠發揮它 ‘重塑地方’的作用。”汪大偉説。藝術家真正深入社區,採訪老人、挖掘當年的兒歌、讓老人教學生跳橡皮筋,還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心聲寫在晾曬出來的被單上。一系列活動,讓一度感到失落的老人們找回了自我,“天天像過節一樣”。

  汪大偉認為,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藝術家所做的地方重塑,更多像是一種“酵母”,後續,要依靠當地政府、社區、社會工作者介入,形成機制,讓居民能自發地形成推力。“曹楊新村的居民,當談到他自己的歷史,談到他的兒時記憶,神情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他找回了自豪感。”

  而公共藝術之於城市更新的意義,最後也落到這一種“自豪感”上。“今天的上海,硬體設施已經一流,藝術能做的,就是繼續讓我們找回我們的本土文化,找到自我認同和文化自信。有了這些,自然有定力,自然就幸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