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城市公共藝術不能讓公眾缺位

  • 發佈時間:2015-08-14 09:32:40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化雜談

  □ 吳學安

  近日,“金廊杯”瀋陽市2015年城市雕塑作品徵集大賽公眾投票正式結束。巨幅雕塑《go shopping》得票最多。據了解,《go shopping》由北京某專業機構選送,其外形猶如一巨大的手提袋,其簡單時尚的造型頗受年輕人喜歡。

  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的面孔,是一個地區和城市的文化符號,反映著一個城市特有的氣質,展現一個地方獨特的人文文化和素養。公共藝術的核心是讓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藝術的權利,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和城市的精神內涵,實現其特有的性質——公共性。

  小到吉祥物和街頭的藝術造型,大到城市雕塑等景觀地標,公共藝術與一個城市的形象息息相關,因而受到廣泛關注。城市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名片,理應以城市文化象徵的高度為出發點,與城市的歷史典籍和特質文化相融合,讓人倍感文化底蘊才是關鍵。城雕、吉祥物作為公共藝術和城市景觀,如何把它做得與公眾審美情趣相契合,才是用意之道。它既不能低於大眾的審美底線,更不能讓百姓接受不了。不然的話,失去存在價值就成為必然。

  公共藝術是一種藝術創作的思想方式,傳達著藝術對公眾的態度,體現了公共空間開放、交流與共用的民主思想。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深圳雕塑院做過一個項目,叫作《深圳人的一天》,他們請來打工仔、學生、白領……各種年紀、身份的真人,請藝術家為他們做肖像,把這些真人大小的雕塑放在公園裏。也許從外觀上來看,和常見的城市雕塑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它的創作過程更有社會意義,也更接近公共藝術的這個概念,展現了某一時間段中國人的生存形態、深圳人的結構屬性。作品還有一些文本的部分,包括社會調查、每個人説的話等。雖然在藝術語言的錘鍊上可能不是盡善臻美,但相關部門尊重藝術創造規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公開徵求意見,這不僅是對公眾的尊重,更是對公共藝術的尊重。

  公共藝術作品,除了形象展示,更重要在公眾誘導功能——每一個普通的社會成員通過接觸藝術品而提升人文素養。儘管人們對公共藝術作品往往也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例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澳大利亞的雪梨歌劇院、台北的101大樓等,最初落成時也都曾受到非議,如今都是富有盛名的公共藝術建築。但公共藝術不是少數藝術家圈子裏的事情,理應建立起由規劃師、建築師、景觀設計師、藝術家、理論家和市民代表等共同參與的規劃與遴選機制。從藝術角度講,公共藝術應該遵循這樣幾個基本的美學原則:既體現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特點,與現代生活風貌相協調,又要兼具審美觀賞性和充分的實用性,同時,在設計理念上應體現獨特的創意,但又不宜太過另類。令人遺憾的是,在目前國內的公共藝術創作實踐中,能夠充分體現上述美學原則的範例並不多。

  作為公共藝術,應與公眾傳統文化審美理念相統一。在中國,城市的公共藝術作品,理應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標準。雖然,藝術作品的美醜通常不會有完全統一的認知,但還是有一定的“公約數”,公眾認為不美的,藝術家解釋再多,也是蒼白無力的。也就是説,公共藝術的舞臺,既不是曲高和寡、陽春白雪藝術殿堂,也不是“往來無白丁”的象牙之塔,而是普羅大眾置身其中的街道、廣場、公園等,這些地方首先是全民共用的生活空間而非為藝術預留的展覽空間。藝術作品的公共性決定它首先要符合公眾審美標準,而非藝術家的審美意趣。它應在營造新的公共空間與優化城市景觀的同時,創造和反映著城市的歷史與文化,乃至成為代言城市的形象符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