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山東莒縣:數字化監管鄉鎮資金的實踐

  • 發佈時間:2015-11-10 10:19:18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優化升級網路,建立鄉鎮財政業務一體化管理平臺

  山東省莒縣自2012年作為鄉鎮財政資訊化建設試點以來,一直致力於鄉鎮業務系統的整合提升和網路一體化管理。

  升級網路連接,確保網路暢通。為打通鄉鎮最後一公里,實現線路全面通暢,莒縣提前完成了網路連接方式改造升級,自2013年起由ADSL接入方式統一改成10M光纜專線,確保財政內網數據傳輸速度和效率。

  抓住全省試點契機,進行轉型升級。縣鄉合用一個平臺,並將資金監管系統建立在縣平臺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訊共用和交互的問題,但縣級財政業務管理平臺以縣級財政為核心,鄉鎮財政的業務拓展受到一定制約。2014年,山東省財政廳組織開展“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建設及應用試點,莒縣作為試點縣之一,抓住契機集中將預算編制、指標管理、國庫集中支付、公務卡管理、工資統發、政府採購、資産管理、資金監管、債務管理、賬務處理、辦公自動化、資訊發佈、鄉鎮基礎資訊、“一本通”惠民補貼數據查詢和GIS地理資訊應用查詢等15個不同模組納入“基層數字財政管理系統”,建立了專門面向鄉鎮財政的獨立操作界面,包含了鄉鎮所有財政業務,是縣級業務平臺向鄉鎮一級的延伸,為財政管理和決策提供了規範、準確的數據來源。

  搭建管理平臺,加強鄉鎮財務資訊化監控

  莒縣以“鄉財縣管”改革,促進鄉鎮財政財務監管。從2005年開始,推行了“縣鄉共管、以鄉鎮為主”管理模式的鄉財縣管鄉用改革,在鄉鎮預算管理權、資金所有權和使用權、財務審批權“三權”不變的基礎上,實施以“預算共編、賬戶統設、資金統繳、支出統核、採購統辦、票據統管”為主要內容的鄉財縣管鄉用改革,嚴把預算編制關、收入徵繳關、支出管理關和債務管理關“四個關口”,實現了鄉鎮財政收支全面監管。

  以“村級會計委託代理服務”機制,加強村級財務資金監管。為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村級財務監管難問題,莒縣對鎮、村管理資源進行了整合,從強化農村財務監督入手,全面推行“村財鄉管村用”改革。鄉鎮成立農村財務服務中心,將村級財務全部納入鄉鎮集中核算。鄉鎮對村級資金實行專賬核算,縣財政統一為鄉鎮設立村級資金專戶。鄉鎮對村級資金實行“雙審核、雙監督、雙公開”管理模式,即村級發生的每一筆收支業務必須經村民理財小組、鄉鎮經管站雙審核,財務收支情況接受村民、鄉鎮財政所雙監督,並定期實行鎮、村雙公開。農村財務監督實現了由事後監督向事前、事中、事後全程監督轉變,提高了村級財務規範化管理水準。

  統一規範網路賬務管理,加強對鎮村賬務的實時監控。會計電算化系統的成功運用為網路化財務管理所需的規範、準確的數據提供了直接來源,為網路化財務管理提供了基礎保障。統一賬套設置,將納入平臺的鄉鎮賬務統一規範為:總預算、政府、計生委、民政所、專項資金賬,村級賬務。統一報表設置,對不同鄉鎮同類別的賬務,使用統一的科目,統一報表,利於全縣匯總、查詢和監管。統一角色設置,鄉鎮財政賬務操作人員許可權由縣基層財政中心統一管理、設置。鄉鎮設置記賬、審核、監督三個角色,所長可以隨時登錄平臺查看賬務處理情況,強化內部監督和控制,同時在縣級設立監督員,隨時監控賬務情況。統一網路管理,由縣財政專門人員對平臺賬務進行維護管理,降低鄉鎮維護管理成本。內網平臺賬務的應用,使賬務管理達到“快速反映、準確核算、動態監督”功能,網路化管理實現了時間和空間兩大維度的拓展,使得會計核算從事後計算達到實時監控甚至事前控制,財務管理由靜態走向動態,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提升了快速反應能力。從空間上來看,基於財政內網的財務管理系統突破了異地機構的財務管理的空間局限,降低了高昂的技術難度和管理成本,使物理距離變成滑鼠距離,財政管理能力延伸到財政記帳單位的任何一個結點。

  自主開發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系統,創新監管手段

  莒縣于2012年率先開發出適用於全省應用的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系統。

  2012年,莒縣縣級財政綜合業務平臺基本實現了鄉鎮財政核心業務的資訊化,達到了縣、鄉資源數據共用,在此基礎上,探索建設了“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系統”,並於2013年10月正式上線運作,系統以“財政綜合業務平臺”為依託,提取和運用平台中其他系統數據,結合鄉鎮財政監管數據,形成鄉鎮財政資金監管資訊鏈條,對資金運作過程進行自動預警和分析匯總,實現資金全程動態監管。

  通過對系統的試用和不斷完善,系統基本達到財政部關於資金監管資訊通達、實時監控、公開公示、抽查巡查等監管需求。一是資訊快速通達,在指標錄入時,監管系統根據資金分類自動識別,將需監管的資金資訊提取至資金監管系統,鄉鎮可即時發現監管資訊,解決監管不及時問題。二是資金全面覆蓋,所有通過財政綜合業務平臺管理或下達的資金,如項目類資金、補貼類資金、村級資金、部門資金等,監管系統都可根據需要進行提取分析,解決監管不全面的問題。三是資訊源頭控制。系統提取的資金資訊源是指標管理系統,符合分類條件的資金會自動進入監管系統,資訊源的準確性為縣鄉財政主動介入監管提供了條件,解決被動監管局面。四是監管職責明確,系統對鄉鎮財政、縣級管理科室、資金業務科室進行角色綁定,並根據監管流程確定角色任務,完成相關監管職能和操作程式的規範,解決監管職責不清、監管不到位問題。

  資訊化監管系統的建立,改良了傳統監管模式,彌補了傳統監管方法和力度的不足,實現了“六個突破”。一是實現從個別資金到全部資金的突破,在監管規模上達到“全面化”。系統將上級財政資金、鄉鎮資金及村級資金全部納入了監管範圍,所有資金的運作使用情況,通過監管系統能全面反映資金使用落實情況。二是實現從個別環節到所有環節的突破,在監管環節上達到“全程化”。系統對各個環節、結點設立監管措施,資金從申請到撥款到使用,達到了全程監控。三是實現從後臺隱蔽到前臺展示的突破,在監管方式上達到“透明化”。系統將資金管理的各個環節,撥款、賬務處理、公示情況、檢查情況等擺到臺面上來,縣鄉兩級依據許可權可以隨時查詢、監督,財政監督行為更加透明。四是實現從各行其道到系統規範的突破,在監管方法上達到“科學化”。系統將需要填報的數據、需要檢查的情況、所需的項目圖片,進行系統提示。鄉鎮監管工作按系統標準和要求進行,監管方法更為科學。五是實現從檢查報告到分析圖表的突破,在監管形式上達到“直觀化”。系統將資金量、管理情況以圖表形式展現,總量情況、分項情況一目了然,不同鄉鎮、不同項目、不同資金類型、不同資金來源之間的對比分析更加直觀。六是實現從抽查管理到長效機制的突破,在監管效果上達到“績效化”。系統引進績效評價機制,對資金監管效果進行績效評價,各主管業務科室可以對財政所監管情況進行績效打分、評價,實現資金績效管理的常態化。

  建立縱橫聯動機制,提升監管工作合力

  莒縣在總結近年來內部審計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加強內部監督的新路子。2009年以來,圍繞建立完善鄉鎮財政內控機制,將局機關實行的“月審月促”內部監督法延伸到鄉鎮,實施“財政監督下鄉”。2014年在資訊化應用的基礎上,建立縱橫聯動監管機制,將人工監管檢查與資訊技術手段相結合,保障資金監管政策的落實。

  完善鄉鎮財政內審監管制度。一方面,理順鄉鎮財政監督職能,先後制定加強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實施方案、財政檢查工作辦法等文件,進一步規範財政所崗位設置和內控機制建設,明確財政所長為鄉鎮財政監督工作第一責任人,縣財政通過採取民主推薦和考核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在各鄉鎮財政所聘任財政監督員,將監督工作明確到崗,落實到人,理順了鄉鎮財政資金監管職能,確立了鄉鎮財政所在鄉鎮財政資金監管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明確鄉鎮財政監管內容。制定了《莒縣鄉鎮財政資金監督檢查辦法》,從貨幣資金、往來款項、固定資産、專項資金、財政預決算管理、會計基礎、鎮村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等八個方面量化分解監督檢查事項和檢查方法。

  細化監督檢查方式方法。鄉鎮監督員每月對本鄉鎮財務獨立單位的原始憑證逐張檢查,貨幣資金逐筆核對,既檢查會計基礎工作,也檢查賬務處理品質。對檢查中未發現問題的,在記賬憑證右上角加蓋“財政監督員專用章”;針對檢查發現的資産、財務、內控機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建議,報送鄉鎮黨委政府和縣財政局。縣財政成立督察小組,以“鄉鎮財政資金監管系統”的資訊化遠端監控為技術手段,結合“月審月促”制度,對鄉鎮內審監管情況進行抽查,對資金監管系統報警的業務點進行重點檢查,做到資訊技術手段與行政監督手段的有機結合,及時分析、研究監管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出解決辦法,督促鄉鎮財政加強資金監管。

  加強縣鄉互動及科室部門聯合。鄉鎮財政發揮就近監管優勢,對鄉鎮項目類資金和補助類資金進行日常監管和抽查巡查,並將情況反饋到監管系統,縣級財政根據鄉鎮反饋的監管資訊,線上檢查分析資金落實情況,及時提出意見建議。縣財政業務類科室、監督類科室和管理類科室各負其責、協調配合,系統將“追蹤”的資金情況進行分析,對“跑偏”資金進行“定位”,管理類科室和業務科室對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及時做出報警提醒,監督類科室對報警點做好監督篩查,並與業務科室(部門)共同做好實地檢查工作。縱橫聯動機制實現了縣鄉之間、科室部門之間監管資訊的交互和共用,提升了監管合力;實現了人機互動,優勢互補,監管由“普遍”檢查變為重點“定向”檢查,節約了時間,避免了監管漏洞。(作者係山東省莒縣財政局基層鄉鎮管理中心主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