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資本支援實體經濟才能真正強國

  • 發佈時間:2015-11-10 10:21:46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資本市場是我們改革的方向,這是“十三五”期間資本市場發展的大政方針。實現改革的大政方針,“方向”的明確是前提。因此要推動“十三五”期間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的改革,把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是什麼搞清楚格外重要,未來制度性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擊中要害。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就是改革的方向,也是改革所要達成的目標。

  什麼是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特別是,什麼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一直是一個並沒有認真討論過的問題。

  厘清對於資本市場廣度以及深度發展的錯誤認識

  資本市場廣度的發展,一直以來都以二級市場的所謂公允價值擴張來衡量。公允價值的膨脹主要由價格的上漲引致。價格不斷上漲,或者所謂“牛市”,被定義為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標誌。因此借錢炒股票放大資金杠桿和風險的融資業務得到追捧;變相的各種價格操縱大行其道;頻繁的短線投機也屬“正常”行為;公司高層在高股價時辭職套現,自然人變成第一大股東,公司變成空殼,資産重組的殼資源遊戲成為股市“發展”的“葵花寶典”。

  創新衍生工具、活躍交易、發現價格、增加投資工具管理風險一直被認為是資本市場的深度發展。事實上,國內的市場是全球換手率最高的市場,更多衍生工具只能活躍投機性的換手交易。衍生工具是交易工具,交易工具發現的價格是交易價格,根本不是原始定義的上市公司價值成長支援的股票價格,而“投資”工具是需要有投資價值的。衍生工具顧名思義是由一些標的物衍生出來的,衍生工具越高級,離標的物就越遠,就越無價值可言。“管理風險”也是推出衍生工具被強調的理由之一。實際上金融機構推出衍生工具“管理風險”充其量是“管理非系統風險”,釋放出去的都是系統風險。風險是不會消失的,累積到一定規模,系統風險發散就會爆發金融危機。因此,資本市場的深度發展如果以衍生工具的深度為標誌,則是在累積市場的系統風險,就像巴菲特説的那樣,金融衍生品是大規模金融殺傷武器。

  資本市場一定要定位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上

  還原資本市場的本質,推動市場廣度的發展,資本市場一定要定位在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上。市場市值擴大要來源於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和更多優質公司上市帶來的實際的價值成長,而不僅僅是交易價格上漲帶來的虛擬的公允價值。市場深度的發展,應該是資本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秩序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而不是高風險的衍生工具的深度製造。

  資本市場發揮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主要是要擴大直接融資,加大經濟的證券化的程度,實現資本市場的廣度發展。換句話説就是重點要發展一級市場,讓優質的公司IPO上市融資,把資源配置到優質企業,支援企業的經營發展,而企業發展的合成效應就是宏觀總量經濟的發展。優質的上市公司擴大了整體市場的規模,市場規模佔GDP的比重上升,資本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支援力度增大,資本“強國”的效應將充分顯現。

  發展一級市場、擴大直接融資的改革和制度建設,一是要改變把IPO當作調控工具的舉措。IPO是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配置直接融資資源的重要方式。IPO被二級市場的價格上漲帶來的公允價值的漲漲跌跌挾持,屢屢淪為穩定公允價值的工具,是資本市場被扭曲的重大規則之一。如果不改變,資本市場實際是定位為二級市場交易或者投機行為服務,而不是為實體經濟服務。

  二是一級市場的改革和制度安排要有利於優質公司上市。從推動宏觀經濟增長的角度,資源優化配置的含義是要配置到能帶來業績成長的企業,只有微觀主體的業績增長才能推動宏觀總量經濟的增長;從吸引社會資本實現更多IPO融資的角度,必須推動資本市場最基本的投融資的契約文化,也就是上市公司上市融資實際上是與投資者簽訂了一個契約,要通過融資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更大的業績增長,帶來給投資人實實在在的回報,不是圈錢不還的概念。如果讓不賺錢的公司上市,除了固化資本市場沒有契約精神的圈錢文化,對經濟發展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也沒有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只能固化和鼓勵更多的投機行為,還可能讓上世紀90年代納斯達克市場的概念包裝製造的上市泡沫危機在中國重演。

  一級市場發展制度上的創新應該以如何篩選優質的上市公司為目標

  近期擬將發行人持續盈利的要求改為可持續經營《證券法》的條款修正案,可能存在對公司上市融資認識上的誤區。放一大批根本無法判斷經營前景的公司進入股市,加大股市劣幣驅逐良幣的現狀,有可能埋下危機的伏筆。上世紀90年代末的納斯達克危機,就是大量的概念公司在納斯達克包裝上市,最後上市公司泡沫破滅引發危機。所以,我們不能不顧金融市場的高風險特徵,違反基本市場原則人為製造市場風險。

  一級市場發展制度上的創新不能以放寬上市標準為目標,而應該以如何篩選優質的上市公司為目標,充分資訊對稱、嚴懲虛假資訊包裝、培養投融資雙方風險定價意識和能力,當然還有嚴格執行退市制度,都是保證優質公司上市的必要的制度性建設。

  優質上市資源的培育在場外而不是場內,也就是説創新創業公司的資金支援體系,應該是由天使、風投基金、PE基金不同階段多輪接力式的資金支援體系,或者叫“耐心資本”長期支援。頻繁進行股權轉換是無法實現公司培育的。因此,目前三板市場頻繁轉換機制的設置,可能違背本來的初衷,使其不能成為優質上市公司的孵化器,而成為一個投機性更強的交易市場。

  二級市場的制度安排也要有利於促進上市公司改善經營,而不能鼓勵變相操縱價格的“市值管理”。二級市場的産品和工具的創新也不應鼓勵更大的投機,不能固化原始貪婪、野蠻生長的叢林原則,高頻交易、借錢投資高風險、不以對衝風險為主以投機套利為主的賣空機制,未必是推動更理性投資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創新。“資本是逐利的”,不意味著為了獲取利益可以不擇手段。所有改革和制度建設,必須有利於資本市場“三公”秩序的發展。

  “十三五”期間,資本市場面對重大改革,資本市場也面對巨大的發展機遇。資本只有參與實際財富創造,才能成為強國之本,資本市場只有為經濟服務造福百姓才有真正的發展機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