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膜回收利用:“白色污染”變綠色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1-04 06:33: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魯明

  編者按:秋收結束後,下一個生産週期之前,除了秸稈需要處理外,上一茬使用過的農膜也要及時清理回收。農膜回收利用,不僅可以有效解決“白色污染”難題,其資源化利用也可實現“變廢為寶”,對於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現在:重使用,輕回收,農膜殘留導致“白色污染”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引進了第一塊農用地膜。從那時起,在全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農用地膜開始在我國得到大面積應用,並逐步成為繼種子、農藥、化肥之後的第四大農業生産資料。經過30多年的發展和應用,地膜覆蓋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農藝技術之一,特別是在西北地區,農膜覆蓋在助推旱作農業擴面提質、穩糧增産上發揮著至關重要、難以替代的作用。在全國典型的旱作農業區甘肅,隨著農用地膜的應用,農業科技人員相繼成功研發推廣了秋覆膜、頂淩覆膜、全膜覆土穴播旱作農業技術,且得益於全省糧食結構的調整和旱作農業技術大面積推廣,甘肅的糧食生産不僅徹底告別缺糧的歷史,而且實現了糧食自給有餘。

  一塊地膜,何以能讓原本乾旱貧瘠的土地發揮出如此巨大的糧食生産潛能?對此,長期從農用地膜研究的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嚴昌榮認為,地膜覆蓋具有增溫、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抑制雜草生長、減輕病害等作用,可幫助促進作物生長髮育,增加産量。

  “地膜覆蓋能夠使土壤日均溫能增加3到5度,而且改變了水分的迴圈過程,減少無效水分的蒸發,這些對保障我國尤其是旱區有些作物的生長是至關重要的。”嚴昌榮説,但同時,我們研究發現,經過幾十年的應用,農用地膜殘膜污染的區域與地膜使用的區域完全是重合的。

  農膜殘留會産生怎樣的污染?對此,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如果地膜在土壤中殘留,首先會破壞土壤的結構,導致土壤板結;其次,會影響種子生長髮育,甚至影響到一些農作物的品質應用,比如花生雖然是優良飼料,但由於土壤中的農膜殘留會導致水分的持續蒸發,影響花生的生長和利用。

  針對目前農用地膜殘留污染問題的誤區,嚴昌榮認為,合格的PE地膜不含有塑化劑,土壤裏含有塑化劑的問題,與地膜無關;同時,也沒有證據顯示,農田地膜中的某些成分會進入到我們的食物鏈中。

  2 出路:杜絕超薄地膜,提高回收利用率

  日前在蘭州舉行的全國推進農用地膜綜合利用現場會上,來自地膜重點應用省區的代表們普遍認為,做好廢舊地膜回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須採取源頭控制和高效回收“兩條腿走路”的防控策略。

  “首先在地膜生産時,就要嚴格制定相應標準,如杜絕超薄地膜,只有地膜的厚度、拉伸度夠了,才能撿拾得起來,要在一開始就為回收做好準備。”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袁雅梅説。

  新疆是全國農用地膜使用面積最大的省區,地膜被廣泛應用於棉花、加工番茄、玉米、蔬菜等農作物的生産過程中,同時,這裡也是我國地膜殘留污染嚴重的區域之一。近年來,在國家不斷加大支援力度的基礎上,新疆也不斷加大對農田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的資金投入力度,在全疆40個縣市內實施污染治理的試點示範建設,特別是宣傳、引導企業生産厚度在0.01㎜以上的地膜,鼓勵農民使用加厚地膜,積極推廣有利於回收的覆膜方式,從源頭上促進殘膜回收利用。2014年,新疆還出臺了《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強制性地方標準。

  事實上,通過立法來提高地膜品質標準、提高回收率,加強地膜應用的全過程監督管理,已成為許多省區農用地膜應用和推廣的一個現實選擇。建立健全地膜回收、加工的體系,走資源化再利用的路子。針對農民環保意識不強等問題,河北在多形式開展宣傳培訓的基礎上,多渠道爭取資金,用於支援標準厚度農膜應用和廢舊農膜的回收。黑龍江省則通過積極爭取,建立了15個殘留地膜農業清潔生産示範項目,在兩大平原區內,以一個縣為重點,改擴建或新建廢舊塑膠加工廠,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在每個縣區幾個中心鄉鎮由企業建立廢舊農膜回收站,有償回收廢舊地膜,並統一打包運往加工廠進行再生資源利用。

  “地膜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涉及方面廣,治理難度大。”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王衍亮説,為了做好農用地膜污染治理,全國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總結推廣各地好經驗好做法,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到2020年,實現當季農膜回收和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

  3 未來:積極開展可降解膜的應用研究

  除了做好監督管理、回收和再生利用之外,研發可降解地膜來替代PE地膜,是探索解決農田殘膜污染的最佳途徑,這能夠做到從源頭解決地膜殘留問題。但是,可降解地膜的應用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

  “雖然在我們當地已經試驗了四年多,但由於影響因素過多,可能還要進一步試驗對比才可以。”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生態能源環保站農藝師劉宏金説,可降解地膜對環境污染小,但成本高,導致産品價格相比普通地膜要高,這給普及推廣帶來了一定難度。甘肅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站站長唐繼榮認為,“由於各地氣候環境不同,農業生産的條件有差異,因此各地地膜的降解時間長短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甘肅大力推廣秋覆膜技術,是在秋季覆膜後,到次年開春三四月才播種,而有些可降解地膜還沒等到播種時節就自動降解了,因此根本沒法用。”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目前,國內的可降解地膜還存在産品的穩定性不夠,降解的主動性比較差等問題。

  “由於可降解地膜降解和應用的複雜性,同一配方的降解地膜在不同的地方、對不同作物有不同的降解表現,必須通過應用研究才能推廣使用。”嚴昌榮認為,可降解地膜的研發要在原材料、配方、觸摸工藝上有所突破,另外,使用生物降解地膜要做到與地域,農業生産條件進行有機結合,要加強地膜覆蓋技術適應性的研究,積極探索解決“白色污染”的新途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