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地膜“化”在地裏

  • 發佈時間:2015-06-10 03:32: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于洪光何燁吳佩

  5月下旬,在青島市膠州市膠西鎮宋各莊村,村民宋同士告訴記者,他種植早春地膜覆蓋馬鈴薯己有22年,效益不錯。多年種植,地膜殘留挺多的,有些妨礙耕種了。但是撿拾收回地膜,7畝馬鈴薯需要8個人幹半天,每人100元錢;能撿拾的只是淺層的大塊地膜,小塊的清理不了。從去年開始,市裏在他地裏搞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馬鈴薯産量與使用普通地膜一樣,但是這種新地膜都“化”在地裏了。

  其實,在青島像宋同士一樣對地膜殘留煩惱且無奈的許多農民,近兩年都接受了青島市農委安排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

  青島市農委主任由翠玉介紹:“為了探索解決地膜殘留問題的途經和技術,去年以來,青島市籌集280萬元,選擇14種作物,進行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結果顯示,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技術和經濟上是可行的,如果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完全可以實現生物降解地膜的大面積推廣。”

  地膜覆蓋,一項偉大而糟糕的技術發明

  青島農大資環學院副院長王凱榮介紹,1978年國家農業部從日本引進了地膜覆蓋技術,隨後地膜覆蓋在我國得到了迅速推廣,對我國農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地膜覆蓋具有增溫、保墑、保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減輕病蟲害、抑制雜草等作用,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的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術。”王凱榮介紹,但就像“塑膠是20世紀最偉大也是最糟糕的技術發明”一樣,普通塑膠地膜在發揮積極效應的同時,由它産生的負面效應也很糟糕,尤其是在長期使用的地塊上,地膜白色污染己經相當嚴重。

  王凱榮説,塑膠地膜破碎後很難靠人工撿拾收回,殘留在土壤裏上百年才能分解,多年累積,會給農業環境造成很大破壞。殘膜碎片逐年累積下沉,會形成阻隔層,降低土壤通透性,影響作物生長;殘膜還會纏繞農機具,妨礙耕作活動;與秸稈混在一起,家畜誤食後易發生腸胃病;撿拾的殘膜堆棄在地頭或焚燒,也會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我國地膜使用量約為124.5萬噸,地膜殘留平均每畝約4公斤。未來10年,地膜覆蓋面積每年約增加10%,地膜用量達到200萬噸以上。

  青島市委農工辦主任竇宗君介紹:“青島推廣地膜覆蓋技術較早、面積較大。現在常年覆蓋約270萬畝,撿拾回收僅有50%左右,地膜殘留量每畝約3公斤,最高地塊每畝達8.73公斤。儘管地膜對農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但也不能忽視白色污染。”

  王凱榮介紹,解決地膜殘留問題有兩個途經:一是採用國標厚度地膜,不易破碎,便於撿拾回收;二是使用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許多發達國家一直在使用地膜,農業白色污染卻較少。因為國際農用地膜厚度推薦標準為0.012mm以上,美國法定農膜厚度為0.020mm以上,日本為0.015以上。我國現行國標《聚乙烯吹塑農用地面覆蓋薄膜》,地膜厚度為0.008mm,並且沒有強制執行,在農業生産上使用的多是0.006mm,甚至是0.004mm的地膜。

  “地膜越薄,成本越低,而且不用人工‘摳洞’,幼苗可以自己‘拱破’地膜長出來。對農民來説,選擇最廉價、最實用的地膜,不應當受到任何責怪。”青島市農委環能站站長王永顯説,推廣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是解決地膜殘留的一個新趨勢,在作物生長期充分發揮地膜覆蓋效應,在作物收穫期地膜完全自行分解,可謂是兩全其美。

  試驗示範面積約佔全國試驗的50%

  在平度市蓼蘭鎮後陳家村,浩鑫源糧蔬合作社理事長李春香説:“去年,根據青島市農委安排,我們在70畝花生上進行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應用試驗,到秋天地膜全‘化’到了地裏,效果挺好!今年,又在100畝花生和30畝馬鈴薯上進行了試驗,目前花生和馬鈴薯長勢不錯。”

  竇宗君坦陳:“2014年1月,為了探索解決地膜殘留污染問題,經過廣泛調研,市農委確定,根據各區市作物種類結構,利用三年時間,組織開展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

  為了科學推進生物降解地膜試驗示範,青島市農委制定了《農田土壤中地膜殘留普查方案》、《地膜污染殘留監測方案》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方案》。通過試驗,摸清農田土壤中地膜殘留情況,研究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可行性,探索不同作物種類的應用技術模式,總結一批應用示範典型,為大面積推廣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提供科學依據。

  為了確保試驗順利進行,青島採取了“政府主導、多元籌集”投入方式。市直部門投入50萬元,區(市)政府投入約60萬,企業投入物資折合約70萬元,農民合作社投入約50萬元,社會支援約50萬元;投入勞動力約5000個。

  經過考察,確定與廣州金髮科技股份公司聯合進行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金髮科技公司長期致力於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發生産,擁有全球第二、年産3萬噸的完全生物降解地膜生産基地,擁有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0多項省部級科技獎、1000多項發明專利,牽頭修訂了50多項國家標準。其生産的地膜為特殊聚酯類産品,土壤微生物能夠將其聚酯高分子鏈分解、消化、吸收,最終形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據試驗方案,青島市農委在所屬6個區市、30個鎮街、45個村莊,選定了50多家合作社,選擇種植較多的花生、馬鈴薯、大蒜、番茄、黃瓜、甜椒、豆角、甘藍、煙草等14種作物,對不同厚度的普通地膜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進行了田間降解、埋土試驗、裸地實驗、室內模擬水中降解、保水試驗、農業效益等“六類”試驗。今年進行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試驗示範1152畝,超過了全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協會安排的區域試驗面積。

  在即墨市龍泉鎮石門村的覆膜花生試驗田,記者看到,每壟地都鋪上了一幅地膜,在每塊地頭上都插有標牌,標注著試驗所用的地膜,分別是厚度0.004mm的普通地膜和厚度分別為0.006、0.008、0.010mm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中國農科院專家、石門村試驗田負責人許立峰説,地膜試驗需要經歷一個完整的花生生長期,通過階段性觀察,並最終測産,才能看清哪種地膜的增産效果明顯,並且降解效果較好。“從目前表現看,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的苗壯棵大。其原因,一是可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厚一些,保溫性較好;二是可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通透性好,膜下土壤溫濕度更有利於作物前期生長。”

  如果成本可控,生物降解地膜前景看好

  “去年,由市農委免費提供地膜,在馬鈴薯上進行了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與普通地膜對照試驗,産量沒什麼差別。今年的馬鈴薯試驗,是正月十五種的,已經開始收穫。”宋同士説。

  青島市農委環能站高級農藝師李海萍介紹,廣州金髮科技公司生産的厚度為0.008mm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設計功能期是60-120天,就是在60-120天內地膜發揮保溫保墑等功效,60-120天后變薄、變脆、降解,一年內完全分解。

  李海萍説,去年在馬鈴薯和花生上進行的試驗,經實測驗收,各個試驗地塊的産量基本相當。膠州市膠西鎮宋戈莊村的馬鈴薯試驗,降解地膜比普通地膜增産近20%。今年,在馬鈴薯、花生、大蒜、甘藍等作物上安排的試驗,有的己經開始收穫,雖然還沒有最後驗收,效果還是比較樂觀的。這表明,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既能滿足作物前期所需的增溫保墑功能,也能取得地膜降解和保護環境的效果。

  那麼,對於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農民能否接受呢?

  在膠州市膠西鎮石家河崖村百興源馬鈴薯合作社試驗田中,理事長石祖元告訴記者,同樣都有覆蓋功能,厚度0.004mm的普通地膜畝均成本約30元,符合國標的0.008mm地膜每畝需70元,試驗用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是農委免費提供的,成本可能高些。

  廣州金髮科技股份公司農膜項目經理石鑫介紹,厚度0.008mm的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大規模推廣價格約在100元上下。

  “每畝100元的地膜,可以接受嗎?”記者問。石祖元算了算回答:有點高。農民很講實際,成本高了,肯定不會用。使用降解地膜,對農民的益處不大,但是對國家的好處多。所以要推廣生物降解地膜,政府應當給點補貼,把成本降下來。如果每畝50元至60元,既能保住産量,又沒有地膜殘留,也不需雇工撿拾,農民會積極的。

  王永顯説:“成本偏高是影響生物降解地膜推廣的主要障礙。考慮到生態環境,希望能通過政府財政補貼、示範帶動等途徑,加大降解地膜推廣。”同時,探索建立地膜殘留污染綜合治理機制,推進地膜生産和應用立法,規範地膜使用和市場監督。青島計劃到2020年,在270萬畝地膜覆蓋中,力爭有40%左右被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和0.008mm厚度以上的普通地膜所替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