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搶救的是“地名文化”留下的是鄉愁

  • 發佈時間:2015-10-14 00:29:19  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苑廣闊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曾將“地名”喻為“人類歷史的活化石”。然而,據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數據顯示,近30年來,我國有6萬個鄉鎮名稱和40多萬個建制村名被棄。近期,記者跟隨浙江省民政廳展開專項調研,走過近10個縣市、鄉村,對如何更好地搶救“地名文化”有了更多反思(10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

  “地名文化”作為一個概念,包括了地名語詞文化和地名實體文化兩個層面。地名語詞揭示了地名的語源文化內涵,地名實體文化體現了其所指代實體的地理、歷史和鄉土等。地名語詞文化和地名實體文化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構成了地名文化的全貌。地名文化記錄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民族的變遷與融合、人們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産。

  單純討論“地名文化”,很多人可能會不以為然,但是如果有人向我們提起一個耳熟能詳的地名,比如我們的家鄉,比如對我們有特殊意義的一個地方,就會在我們的心底激起層層漣漪:或者喚起我們對過往的美好回憶;或者讓我們感到溫暖。這實際上就是“地名文化”的影響力,也是很多人把地名當成了鄉愁寄託的原因所在。

  然而,現在很多地方為了發展旅遊經濟,或為了招商引資而興起了一股“改名風”,因為一部熱映的電影、一本暢銷書乃至一種被過度炒作的特産而改名的城市比比皆是,更別説是鄉鎮和村莊的改名了。這些地方的新名字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是隨著舊的名字被丟棄與割裂的,卻是名字背後的歷史、文化與鄉愁。

  地名是有生命力的。比如浙江省有個嘉善縣,“嘉善”二字便與“地嘉人善”的鄉風民俗有關。而當地更是充分利用了地名所傳遞出的鄉風民俗,把這種歷史與文化基因繼承下來,想方設法弘揚地名文化中的“嘉”與“善”元素,對勸導當地人向美向善,對建設和諧社會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鄉愁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最終要在具體的事物上得到體現。而這些勾起我們鄉愁記憶,喚起我們鄉愁情感的事物,必定會有一個或者蘊含歷史典故、或者附帶神話傳説、或者紀念當地重大歷史事件的名字。相思江、仙女湖、孝德井、崇善路……所謂鄉愁,所謂集體認同感,正是由這些地名所寄託與傳承的。

  要搶救這些充滿文化韻味,包含歷史基因的地名,一方面需要我們扭轉時下的“改名風”,不要動輒為了眼前利益而改名;另一方面,當我們隨著城市的擴建而需要命名新的地名、橋名、路名的時候,不妨多挖掘一下當地的人文歷史、文化典故,然後賦予它們一個值得流傳的名字,而不是懶惰到以“×二路”“×三路”來代替。

  而這一切,無疑需要法律與制度的保障。從2012年起,浙江省在修訂《浙江省地名管理辦法》時,已明確把地名文化遺産內容納入規劃,確立了地名文化遺産保護的法律地位。《辦法》明確規定,浙江千年以上的古地名,原則上將不允許變更或撤銷。500年以上的,凡納入古地名文化保護名錄,也不能輕易改變或撤銷。這也讓我們看到了留住“地名文化”,進而留住記憶與鄉愁的希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