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任性”改地名,何處載鄉愁?

  • 發佈時間:2015-06-09 11:35:2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蘭陵”“蒼山”反覆換、“襄陽”“襄樊”來回改,借用旅遊景點名、爭打“名人故里”牌……地名是記錄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而近年來,一些地方出於各種各樣的理由,造成千年古名朝令夕改,歷史古城頻遭易名。

  近日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記得住鄉愁”。參會專家指出,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國家與民族歷史,“任性改名”改丟的不僅是“鄉愁”,更是整個民族的記憶。

  有的千年地名朝令夕改

  不僅是客觀符號,地名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態所指。目前,我國約有千年古縣800多個、古鎮1000多個、古村落10萬多個,百年以上地名不計其數。

  然而近些年,一些地方出於各種目的,頻改地名,甚至有些貌似方便、洋氣的新地名、怪地名出世,部分蘊含人文韻味、精神圖騰的老地名被擠下了歷史舞臺。

  借名牌效應開發旅遊。借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之名,1994年湖南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為靠向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永恒寧靜之地“香格里拉”,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2002年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15年又“晉級”香格里拉市。

  名人、名企、典故也成為被“攀附”的對象。一些地方人士為本地積極動議:擬將貴州仁懷市改為“茅臺市”,將河南鹿邑縣改為“老子縣”,將貴州水城縣改為“夜郎市”。還有多地雖未改名,卻爭打“名人故里”品牌:曹操故里、墨子故里、徐福故里……甚至“西門慶故里”都被列入爭搶名錄。

  為討吉利“祈福避邪”。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更改地名之憂》一文寫到,有人以(江蘇省)駱馬湖諧音“落馬”為由,要求改成“開工湖”。

  不可否認,一些地名改後為當地帶來紅利。以張家界市為例,改名後該市知名度一路飆升。但複製“張家界模式”帶來的不一定是成功,“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朱熹故里、徽商發祥地、明清社會文化縮影的水墨徽州,卻在1987年被撤銷,變成地級市黃山市。

  針對部分地區出現的“大洋古怪重”等地名亂象,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會上指出,需深入開展整治,做好“鄉愁”這篇地名文化建設文章。

  亂改地名亦屬行政亂作為

  中南大學教授、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在會上表示,“地名文化”包括語詞文化和實體文化,記錄了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及民族的變遷、融合,是重要的國家歷史與民族文化遺産。

  徽州、陜州等地名的消失,只是中國多座古城易名的縮影。2014年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會議發佈數據顯示,1986年以來,我國約6萬個鄉鎮名稱、40多萬個建制村名被棄。

  “改名”並不專屬城鎮村落,一些老街區名也在快速消失。2013年民政部發佈資料顯示,1980-2003年北京舊城改造中,衚同地名消失近40%。

  中國地名文化遺産保護促進會會長劉保全指出,社會對地名缺乏認知,保護意識淡薄,我國對古老地名隨意更改或廢止等問題時有發生。

  “這是非常可怕的行政亂作為。”胡彬彬指出,有些城市管理者權力大、職位高,打著科學管理的旗號改名。“地名和民族、歷史、國家等文化血肉相連,不能隨意去改。”

  也有專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希望從改名中找到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契機,為己增添一時政績。

  民政部明確“慎重更名”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表示,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是這歷史命運的容器。2007年第九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大會上,地名被正式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視地名文化,也就是在重視我們的國家與民族歷史。”胡彬彬説。

  地名承載了大量個體記憶與情感,並非嘩眾取寵的工具。任性一丟後,即使民俗風情能追溯重拾,文化靈魂卻難以復原。鄉愁何處尋?網友感慨:“地名任性一改,我已認不出家鄉。”

  “要把保護地名文化納入國家國土安全重大國策。”胡彬彬表示,有關部門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地方各級宜建立地名文化遺産保護機構,對地名資源進行普查。”

  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表示,地名文化遺産要得到分類、分級、分層保護,堅持“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原則,慎重更名。

  專家指出,要建立地名更改標準,申報核準前邀請專家論證,保證新地名有文化含量。此外,需建立中國地名文化國家數據庫,提高地名文化保護水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