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們為什麼需要“鄉愁”

  • 發佈時間:2015-07-10 02:32:1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杜浩

  在中國人最珍視的團圓佳節中,“鄉愁”一向是最牽動國人情感的關鍵詞。這使筆者想起曾經閱讀的幾冊有關“鄉愁”內容的圖書。《鄉愁北京》:一座城市變遷的印記

  《鄉愁北京——尋回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用圖像和文字共同記錄一座城市的變遷史的圖書。作者沈繼光從1984到2006年,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攝了5000余幅照片。這本書選取其中400余幅作品,每幅圖片後均附有詳盡文字説明和照片背後的故事,展現了消失中的大城——從皇宮遺址、貢院學堂,到市井民宅、衚同院落;從門鈸柱礎、店舖門臉,到搖車炕蓆、石碾農具……再現了上世紀80年代至今30多年間北京的城市變遷。所以稱此書為北京的“殘片圖本”,或許因為本書記載的是這座城市即將消失和已經消失的那部分的殘片,而其中一些地方,如今已被夷為平地……

  該書出版後,不論是文化專家,還是普通讀者,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沈繼光借助於照相機的鏡頭,讀一座消失中的大城,捕捉其呈現于夕陽余暉中的蒼涼姿態,所傳達的不只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變遷,也是一般所謂的歷史推移、時間遷流的消息,和這動蕩、流轉留在‘物’也即‘普通人生’之上的印痕。”《鄉愁裏的中國》:越來越陌生的鄉村《鄉愁裏的中國》由政經記者葉一劍所著,作者以其親身經歷和思考,從“鄉土中國”“城市中國”“城市化中國”“域外中國”4個層面,來發現和講述一個政經記者眼中的“真實中國”。其中,鄉村、鄉愁的消失,和城市人的陌生感與無歸宿感,是作者感觸最深最痛的內容:“每年我都會不止一次地回到故鄉,回到鄉村,只是,這麼多年,每次回到故鄉總能感覺到越來越熟悉的陌生感,這與我的思想變化有關,同時,與故鄉的變化更有關。”

  “回不去的故鄉,進不去的城”。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故鄉,但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原有的故鄉都在加速地崩塌。城市的變革,中國的大環境下,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閱讀此書的意義,就在這裡。《鄉愁與良知》:對鄉愁的獨到感悟

  《鄉愁與良知》是文學翻譯家林少華的散文隨筆集。寫這樣一本書是因為“小山溝讓我産生了永遠揮之不去的情思——鄉愁,即對故鄉一草一木的顧盼、眷戀和思念。”因此,在書中,他用很多筆墨對母親、父親艱難生活,自己與父母的聚少離多和個人的輾轉漂泊,以及故鄉的物事進行抒寫,這一切都成了他寄託鄉愁的投射。在作者看來,“‘陌上花開,應緩緩歸矣!那應該是我們心底最堅硬而又最柔軟、最厚重而又最縹緲、最莊嚴而又最平常的情感。鄉愁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石和酵母,由此生發出悲憫、仁慈和愛,生發出文學情思和美感。而它的理性結晶,我以為就是良知。施之於教育,使得我叩問大學的靈魂和教授的操守;施之於文化,使得我懊惱‘窺海齋’的終結和優雅的消失;施之於社會,使得我質疑鎮長的奧迪和娃娃魚的遭遇;施之於翻譯,使得我選擇了村上春樹和他的‘高墻與雞蛋’。”這種對“鄉愁”的感悟,既包含對自我職業身份的理解,也促使他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進行觀察和思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