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別拿屠呦呦説事兒

  • 發佈時間:2015-10-08 02:30: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大陸科學家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的詰問,于2015年10月5日17時30分終結。沒想到這一刻真的到來時,各種“吐槽”瞬間在網上“爆棚”。許多人把目光集中在屠呦呦的“三無”身份上,即無博士學位,無留洋背景,無院士頭銜。按他們的邏輯,因為中國大陸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三無”,所以科學界以往那些榮譽、職位、學位和稱號等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

  古代希伯來人發現,健康的人身上有蝨子,有病發燒的人身上沒蝨子。於是,他們高興地得出結論:蝨子能使人健康。而事實的真相卻是,人在發燒時,身上的蝨子覺得不舒服,嫌熱才逃離。因果聯繫是世界萬物之間普遍聯繫的一種,也可以説是最重要的一種。但問題在於,並不是任意兩種現象之間都存在因果聯繫。誰規定中國大陸科學家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必須在院士中産生?以屠呦呦獲諾獎來推斷和評判院士制度優劣,便是犯了和古代希伯來人同樣的錯誤。

  我們的人才評價體系,包括院士制度當然有種種弊端而且亟待完善,但它一定是理性改良的結果,而不可能在情緒化的宣泄中完成。另一方面,無論院士頭銜、博士學位,還是在《自然》《科學》等頂級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都只是對科學家的評價手段。既然是評價手段,就不可能十全十美。諾貝爾獎又何嘗不是!拿科學成就來説,獲獎者不一定高於其他科學家,或者説其他科學家不一定遜於獲獎者。就中國科學事業而言,沒有這個獎時照樣發展,得過這個獎後也未必因之加速前進。評價科學家的這些手段之間當然會有一定聯繫,但肯定不是必然聯繫,更不是因果聯繫。屠呦呦獲獎是好事。好事來了,咱們最好淡然處之,而不必過度解讀。否則,不是存心塞私貨的話,那就是庸人自擾了。

  收藏界有種説法,叫“撿漏兒”。在某種意義上,“三無”的屠呦呦是且只是一個“漏兒”。試圖以她的“三無”否定現有科學共同體秩序的觀點,無論多麼具有煽動性和蠱惑性,都不足信也不可取。沒讀完大學的比爾·蓋茨成功了,美國人沒有因此停止大學招生;不會説外語的屠呦呦得了諾獎,中國人同樣不會因此取消外語教育。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這個道理平時誰都懂得,就算突如其來的喜訊讓人有些懵懂,也不該失去起碼的辯證能力。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在科學道路上孜孜以求的探索,終被國際科學界以“21響禮炮”的最高禮儀認可和肯定。事實上,這件事給人們最重要的啟示是,科學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急功近利的行為無法創造一流的成果,只有在寂寞的長跑中不言放棄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峰。作為科學家的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圓了一個中國夢。請為她點讚,別拿她説事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