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暴風眼”中,她為何如此淡定?

  • 發佈時間:2015-10-08 02:30: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羅朝淑

  與媒體這兩天鋪天蓋地的滾動報道、手機微信不斷被刷屏的熱鬧勁兒相比,85歲的屠呦呦看上去就像一個局外人——她的超然和淡定幾乎超過所有人的想像。

  但她偏偏又處於這場“風暴”的中心,甚至可以説,她才是這場“風暴”的製造者——就在人們為她獲得中國有史以來的首個諾貝爾獎科學獎而歡呼鼓舞時才赫然發現,這位做出了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的科學家,竟然不在代表著中國最高學術水準的“院士”之列!不僅如此,她甚至沒有博士學位和留洋背景,而且在國際頂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少之又少!

  儘管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成功研發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但在過去的很長時間內,屠呦呦的工作在國內卻得不到清晰的認可,更別説申報“院士”頭銜了。

  對於屠呦呦獲得諾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如是評價:屠呦呦獲諾獎是對中國科技體制的一個衝擊,是今天的人們不能不反思的問題。

  饒毅在與人合著的《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1970年代早期,多數中國科學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努力生存而無機會開展研究。兩位年輕的研究者屠呦呦和張亭棟,分別在發現抗瘧新藥青蒿素和揭示砒霜化學成分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的治療作用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回顧40年前開始的歷程,不乏曲折和反諷。雖然他們的藥物挽救了世界上很多生命,兩位研究者迄今未獲國內外充分肯定,屠呦呦有爭議、張亭棟基本默默無聞。相關的文獻埋沒于冷僻的雜誌和一般不易看到的內部會議資料。”

  就是這樣一位沒有獲得國內外充分肯定的科學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帶領著自己的同事在調查了2000多種中草藥製劑後,選擇了其中640種可能治療瘧疾的藥方。最後,從200種草藥中,得到380種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進行抗瘧檢測,在經歷了190次的失敗之後,才獲得了實驗的成功。為了檢測藥物在人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她和同事又勇敢地充當起了首批志願者,在自己身上進行實驗,使青蒿素真正走出實驗室,成為了一種令人矚目的新結構類型抗瘧新藥。

  此次諾獎評委會將獎盃頒給屠呦呦,依據的就是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試驗。

  其實,早在諾獎之前的2011年,屠呦呦就已獲得了有著“諾獎風向標”之稱的美國拉斯克獎。能得到兩大世界級最高獎項的青睞,原因就在於,這些獎勵看中的不在於科研工作者的頭銜和職位,而在於她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首創性。

  10月6日上午,屠呦呦在家中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出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她説,“我一直以來都期望,對我國廣大的中醫藥工作者應該有一個新的激勵機制,鼓勵他們多做研究,出更多的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對這位85歲的老人來説,這就是面對多年成果歸屬爭議後最深切的渴盼。

  對此,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院士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獎給我們的啟迪是非常深刻的。這個價值,不亞於諾獎本身。這讓我們反思,對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成果的評價辦法中,不該唯論文論,應該重視科研人員個人的聰明才智、原創思維和原創發現,讓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在重視團隊的同時也能得到國內的大獎或應有的名分。”

  而屠呦呦的同事——我國著名中藥藥理學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廖福龍認為,一個科研評價體系,總體目標還是應該促進科研發展,取得真正有用的成果。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評價體系就應該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但不必矯枉過正。

  屠呦呦説,面對這個大獎,自己並沒有感到太意外,“因為沒有老想著獲不獲獎這個問題”。她認為,“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獲得諾貝爾獎是一個很大的榮譽,這也標誌著中醫原創科學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青蒿素的研究獲得成功,是當年集體攻關基礎上的成就。這個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但科學研究不是一篇論文或報道就可以了結的,研發一個真正可用的藥物,能夠取得實實在在的臨床療效,挽救無數人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榮譽只是一個榮譽”。

  一個面對榮譽如此淡定的老人,諾獎卻給了她最好的證明。有時候,不爭是種智慧。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追名逐利上,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科研,總有一天,時間會給你最好的回報和最大的榮耀。

  (科技日報北京10月7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