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企業向外引智如何求同存異

  • 發佈時間:2015-09-18 15:29:35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用“3D列印”技術製造重型核電金屬構件,這一場景在佛山即將落地。近日,南風股份控股子公司南方增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朱志宇告訴記者,技術重要環節核電主蒸汽管道貫穿件模擬件樣件已完成生産,設備已具備生産狀態,這也標誌著南方增材自主研發的重型金屬3D列印技術在核電領域運用步伐加快,産業化在望。

  據了解,貫穿件模擬件的研製是南方增材“牽手”國核集團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共同完成。事實上,引入外部學研力量提升企業創新力,南方增材從成立之初起已在不斷探索。2010年,南方增材引進了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王華明教授,並開啟了雙方在重金屬3D列印技術的工藝合作。

  及至工藝成熟,南方增材又向高校引智優化其軟體設備。今年7月,南方增材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簽訂了《技術服務協議》,哈工大將全力支援南方増材對3D列印設備的優化和升級,並重點開展後續新設備的研發設計和調試工作。

  向高校引“活水”,是不少佛山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選擇。但這一向外引智並非一帆風順,理念的不落地、驅動力的差異,讓校企的“牽手”分分合合。如何求同存異、破解難題?日前,記者專訪了南方增材與哈工大合作的校方負責人、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成偉。

  A

  校企合作更需耐心

  南方日報:産學研合作在上世紀80年代廣泛開展,你如何評價現在中國校企合作狀況?

  李成偉:現在有個趨勢,高校跟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在縮小。多年的校企人才互通,讓雙方在技術、思維方面更為接近,而且企業的技術儲備也逐漸顯現。

  但這並不意味著企業不需要與高校進行合作,畢竟企業與高校的驅動力模式和刺激點不同。在企業工作要根據領導安排,按部就班往前走;而在高校是“問題驅動”模式,給你提出問題,你需要解決這個問題及其難點,做好整合。而企業在尋求提升時,常常面臨非標準化的問題,正需要高校這一模式介入。

  由於這樣的差異,下一步企業和高校一定要搞好産、學、研的鏈條,保證企業有放心的東西使用,高校可以從現場或者企業中尋找問題,這樣是很好的結合。

  南方日報:的確,校企合作對於學校和企業都是雙贏的舉措,但企業和高校都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它們之間的合作較多會遇到哪些問題?

  李成偉:合作過程中的確會産生一些落差和分歧。一般來説,當企業出現難題尋求高校幫助時,往往會對學校産生過高的期望,但校方可能並不能百分之百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就會産生矛盾。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存在問題。現在競爭激烈,有些學校為了接項目,在沒有合理評估問題以及自身技術的情況下,就盲目與企業簽訂合同確定目標,最後無法完成。因此校企合作,雙方都需要耐心,不能心急。

  此外,還需要法律合同的約束,這是一種保障。但我認為,在合同與法律約束的基礎上,佛山企業想要更好推動校企合作,更需要相互之間的信任。這次哈工大和南方增材簽訂了六年合作協議,我們是作為技術力量融入南方增材的生産小組等各方面,形成的是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這就依靠雙方相互之間的信任。

  南方日報:你提到學校和企業之間存在落差,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理論和實踐的差距?這個關係應該如何處理?

  李成偉:學校和企業就像教授和工程師的區別。教授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工程師要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教授要把工程當中的問題提煉出來去解決,歸納成一定規律,這就是理論。但問題從哪來?得在實踐中觀察問題。比如我們在與南方增材合作中,對溫場的分析本身就是一個創新工程,是可以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理論就從實踐中出來,同樣實踐也是理論實現的基礎。企業可能只關心某點溫度的測試,並不關心背後的規律,它更注重的是這項技術是否能直接應用於工藝過程,最終産品能否符合要求。

  這就是“務虛”與“務實”的問題,“務虛”解決的是理論和方法,現在可能無法實現,但幾十年後也許就有指導意義。但實現可能需要更多“務實”技術去支撐,也就是在實踐方面的推進。我個人認為,南方增材在這方向做得不錯,多年來一直在研發上大力投入。

  B

  高校力量全程入駐項目

  南方日報:此次與南方增材的項目的合作是以怎樣的形式進行開展?

  李成偉:南方增材此次與我們簽訂了一個為期六年的合作協議,在南方增材的“重型金屬構件電熔增材製造技術項目”中,我們主要服務於設備製造方面,助推其設備在工藝流程方面的提升。

  目前,哈工大的四名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的博士生與碩士生已進駐南方增材的研發團隊,負責軟體編程和機械製圖,也將在第一線參與研發和提升。

  南方日報:目前與南方增材的合作有什麼進展?對於後續新設備的研發設計和調試將會聚集于哪些方面?

  李成偉:在整個項目中,我們主要負責兩個方面。一個是增材製造前的模擬計算、模擬倣真,一個是過程當中的數據檢測和數據管理。

  以模擬計算和模擬倣真這一階段為例,增材製造需要通過圖紙進行3D建模再進行“列印”,目前設備在圖紙建模方面還有待提升,這也是我們正改進的方向,通過圖紙、參數及相關要求,進行模型的模擬及倣真。這一關非常重要。

  南方日報:哈工大和南方增材的合作已經開始逐漸走上軌道,你對雙方之後的合作還有怎樣的期待?

  李成偉:首先,希望之後雙方都可以保證良好的信譽。我們和南方增材簽了六年合同,希望企業可以保證我們的人員在沒有變動的情況下,可以集中精力做事。但這個合作根據市場調節,我們也接受企業方面的評估,每年都進行評估,評估通過雙方再繼續合作。這樣的合作方式基本可以確保穩定按照六年的思路發展。

  在和南方增材的合作中,我們的定位是參謀,決策權在企業手裏。但雙方如果達成了互信的合作模式,學校就可以充分發揮開拓思路的優勢,進一步輔助、助推企業的發展。

  C

  校企合作助推自主研發

  南方日報: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是時下最熱門的詞語之一,很多企業在謀求智慧化轉型升級,那麼在你看來,現在中國的智慧製造進程如何?

  李成偉:在工業中,中國最早出現的是流程改造,即流程自動化,其中鋼鐵、石油、化工等行業最早推行流程自動化。1986年已經有了大慶乙烯工程,是國家最早最全的流程智慧化系統,整個工廠現場,從原材料生産到材料成品這一過程中基本上看不到工人,全流程都是自動化。

  相較而言,製造業的改造起步就比較慢。例如,傢具生産這樣的傳統製造業,産品上很難有提高而且市場有限,因此多數依靠批量生産,這也是中國製造業的普遍狀況。要改變現狀,就需要提升設備,進行個性化定制,從而增加産品的附加值。

  南方日報:目前中國企業智慧化處於怎樣的階段?高校是以怎樣的方式去幫助企業進行智慧化改造?

  李成偉:現在提出的智慧化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設備層面,一個是企業層面。如今大部分企業的智慧化還處於設備層面,也就是智慧設備。

  而企業層面的智慧化研究主要是對設備進行測、控、管,設備的傳感,簡單來説,就是從測量,傳感到PRC的控制,及至後面數據庫的存儲。打個比方,先倣生,到倣人,這才是智慧生産。

  事實上,我們高校也在琢磨如何跟企業合作,以提升、助推它的智慧化水準、製造能力,從智慧化上發展出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藍志淩 李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