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P2P“潘多拉魔盒”是如何打開的?

  • 發佈時間:2015-09-18 15:29:42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深圳P2P“巨震”後續報道?

  近段時間,深圳多家P2P網貸平臺被深圳經偵突襲檢查並拘留相關人員,其突擊檢查的矛頭均指向了有平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然而,此次警方介入的這些平臺並未出現投資人提現困難或老闆跑路問題,甚至在調查當天仍在正常運營,這引起業界議論紛紛,或是一場專項整治運動的正式開啟。

  有業內人士分析,儘管被調查的平臺暫時沒有實質性地損害投資人的利益,但至少其運營過程中有與此前關於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不相符的地方,這或給未來埋下隱患。一名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上,在全國各地多起P2P平臺跑路事件中,除了少數惡意詐騙外,多數為經營不善還不上款而被迫跑路,而這背後的原因就是規範和風險意識薄弱。

  P2P平臺為何要打開這個“潘多拉魔盒”,將風險暴露出來?為何不能按照政策要求做一個純資訊仲介平臺?記者調查發現,儘管行業發展已有五六年之久,可至今能盈利的平臺寥寥無幾,一方面是借貸雙方的利息之差不斷縮小,另一方面是難以預計的壞賬率升高,在剛性兌付之下,行業的利潤空間幾近榨幹,在監管不明的情況下,政策風險意識欠佳的企業紛紛鋌而走險尋找別的生財渠道。

  ●南方日報記者 卓泳

  資金流向是調查重點

  據深圳經偵大隊相關人士介紹,這次打擊非法集資專項行動,其實與深圳公安今年重點推進的“5+3”專項打擊整治行動有關,該專項行動是深圳公安根據公安部、廣東省公安廳統一部署及深圳實際情況確定的方案,並非專門針對P2P行業,而是全國範圍開展的對非法集資案件的專項整治。

  深圳P2P為何被警方盯上?又為何與非法集資有關?據了解,從全國P2P企業的數量來看,深圳一直居全國之首,隨之而來的魚龍混雜現象也比較凸顯,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一年深圳就有20家平臺跑路,給投資人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失。

  所謂P2P平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表現為通過發佈虛假的借款項目為自身融資,投資者的資金進入不法分子的私人賬戶,不法分子將募資用於投資房地産、股票、期貨或以高額利息放貸以賺取利差。而深圳經偵方面也表示,平臺的資金流向是其調查的第一要點。

  “這幾家被調查的平臺基本都涉及到自融。”深圳P2P業內一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自融有兩個形式,要麼發假標,要麼發一個自己關聯公司借款的真標,但融到的資金為己所用。“自融還存在短標長髮的現象,比如某平臺上的借款人只借了三個月的錢,平臺卻發了六個月甚至九個月的標,除了前三個月的錢給了借款人外,剩下後幾個月融到的資金就自己用了。”此外,由於多數投資人不願意投期限為一年的長標,有的平臺還會把一年的標的拆分成期限為三個月的幾個標的,萬一有一次還不上款,投資人就會出現提現困難。該人士表示,雖然許多平臺短期內能按時給投資人還款,但畢竟侵犯了投資人的知情權,還埋下了風險隱患。深圳P2P行業第三方機構51金服董事長李錫表示,投資人可自行抽查平臺借款人的真實性,判斷其所借款項與其公司的實力是否相符,從而判斷是否有還款能力,此外還可以打電話或走訪來確認借款方是否真實存在。

  廣東省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秘書長朱明春表示,“自融的、過度誇大宣傳的、實體業務不好背景不強的平臺都有可能被查。”在南京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陸岷峰看來,P2P平臺公司堅持不設資金池,不發假標,虛假項目,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為實現盈利鋌而走險

  “幾乎沒有哪家平臺敢説自己沒有資金池,按照前段時間發佈的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來看,每家平臺都多少有些不合規。”上述業內知情人士表示。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為何甫一誕生就出現各種關於合規性的質疑和討論?又是什麼讓行業內的企業劍走偏鋒呢?記者調查了解到,由於沒有監管壓力,行業在野蠻發展階段疏忽了政策風險,而激烈的競爭不斷侵蝕利潤,因此只能“另辟蹊徑”快速前進。

  “一開始政府對行業的態度非常包容,讓行業大膽地摸著石頭過河,一心想著怎麼讓平臺快速成長壯大,從競爭中脫穎而出,沒有意識到政策風險和監管風險。”朱明春説,行業內的許多企業最本能的想法是,第一,不坑害投資人的資金,第二,的確在給借款人貸款的同時也給投資人帶來收益,但企業操作上涉及到一些不規範的地方並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這次的檢查讓整個行業發現,政府對合規性的關注超出了他們的預期,才開始重視起來。”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行業一直以來盈利狀況欠佳也是其鋌而走險的原因。據陸岷峰介紹,如今一個五六十人的平臺,融資額需要做到4億-5億元才能勉強盈利,而如果只收仲介費,利潤就非常低,“有的仲介費按照利息的1%-3%,有的按照融資額的0.5%-1.5%,利潤空間都非常小。”

  “有些平臺開出15%-20%的高息來吸引投資人,可這意味著放貸的利息也要20%-30%,甚至更高,但在競爭之下,放貸利息高很容易流失貸款人,因此也得控制,再加上自己的成本、擔保費等,這中間的息差就很少了。”李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平臺給投資人的收益有15%,貸出去的利息為20%的話,中間減去自己2%-3%的成本,1%的擔保費,利潤空間只剩1%-2%,如果再發生壞賬,就很難覆蓋上了。

  朱明春表示,到目前為止,由於很多平臺都在幫投資人兜底,而兜底的過程中幾乎不怎麼賺錢,因此現在盈利的企業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是虧錢的。“如果要規範操作,同時還要幫投資人兜底的話,他們會虧得更厲害。”朱明春認為,接下來行業應該打破剛性兌付,否則平臺的收益絕對覆蓋不了壞賬。“不發假標、不自融、不拆標,關鍵把風險把控在一定範圍內,應該還是能有一點盈利的,只是發展慢一點。”李錫説,現在平臺都希望自己能越過臨界點,從不盈利到盈利,正因為多數不盈利所以才去設立資金池,用投資人的錢去外面再投資。

  紅線之上也可智慧生財

  “行業存在的意義是把投資人閒散的資金聚集起來為有需要的中小企業輸血,但如果平臺自身都不能盈利,就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做這個事情了。”朱明春説,現在的情況是,規範之下既要輸血又要盈利,很困難。

  關於行業的盈利模式,陸岷峰認為政策既然要求平臺做純資訊仲介,那就應該明確仲介費標準,“現在各家公司各行其道,膽子大的多收一點,膽子小的少收一點,但在一定規模下,一定是虧本的,或者盈利空間小。”他認為,這種盈利模式往往會驅使企業違規經營,銀行存管或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此外,陸岷峰還提出適當給予行業補貼的建議,“政府可以根據他們支援小微企業和支援個人消費金融的比例,給以一定的財政補貼或者稅收優惠,這要比補貼擔保公司好得多,因此他們是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陸岷峰看來,行業只要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就沒必要去違規,平臺企業能從地下慢慢走到地上是件好事,政府應當在鼓勵其發展的同時慢慢納入管理,“不能因為他們違規就全盤否定這個行業的存在。”

  “現在多數企業最多就是打個擦邊球,沒有惡意地詐騙,據我們了解,最近調查的幾家也的的確確正常在做貸款,也給投資人帶來收益,平臺自身也有微盈利或小小虧損的。”朱明春認為,目前談政府補貼還為時過早,只要細則一齣紅線一劃,大部分企業都會自覺靠攏。“細則出來了,大家就沒有商量的餘地了,一經查出便按標準處罰,目前在查處時也沒有很好的標準,還是沿用原來那套規定。”在朱明春看來,只要標準出來,大部分企業是能在紅線之上發揮自己的智慧規範經營的。

  既然多數企業都“在外牟利”,為何企業依然不盈利呢?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整個行業的壞賬率很高,侵蝕許多原本的利潤,而所謂的智慧規範經營,即要在不違規的前提下,嚴格做好風控降低壞賬率,在資訊公開的情況下賺取應得的資訊仲介費用,這樣企業才能深得投資人的信賴,才能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