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7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球股災 誰是罪魁?

  • 發佈時間:2015-09-02 13:31:24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張日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剛剛過去的一週,全球金融市場遭遇了“黑色星期一”。道瓊斯指數開盤急跌1089點,比5年前的“閃電崩盤”跌幅還大。當日幾乎沒有市場能夠倖免于難。歐洲和亞洲股市跌幅更深,上證綜指暴跌8.5%,跌至年初水準下方。

  截至記者發稿,全球主要股指均收錄了階段性最差表現。其中美股8月道指累計下跌6.6%,納指累計下跌6.9%,雙雙創2012年5月份以來最大單月跌幅。歐股8月泛歐績優股FTSEurofirst300指數大跌9%,為2011年8月來最大月度跌幅。

  全球股災席捲不禁令投資者試圖評估這輪股市暴跌究竟只是一次短期回調還是金融市場深層次問題暴露的信號。

  誰是罪魁禍首

  究竟是誰引發了本輪全球股市暴跌?國際輿論曾一邊倒地指向人民幣,後又掉轉槍口指向美聯儲。

  中投顧問金融行業研究員邊曉瑜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中國股市下跌、人民幣貶值對全球股災的發生有一定的誘導作用,但中國不應承擔此次股災的全部責任。此次危機與美聯儲加息預期有關,此外,西方各大主要資本市場已經持續上漲了四五年左右,尤其是美國已上漲長達6年,市場估值已接近20倍的上限,股市暴跌的發生也在情理之中。”

  經過本報記者整理,將全球股災歸咎於美聯儲的基本觀點是:為提振經濟,美聯儲從2008年起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維持接近零的低利率,促使全球投資者尋找收益率更高的證券。他們在增長更快的新興市場找到了這樣的證券,從2010年到2013年,國際資本不斷涌入新興國家,推高了資産價格。但隨著廉價美元時代即將結束,熱錢即將撤離,導致利率急劇飆升,使新興經濟體受損。金融市場的重挫對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巨大,國際油價大跌引發新興市場更大範圍的恐慌,而美聯儲於今年9月或12月加息的預期強烈,令金融市場震蕩。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程實表示,指責人民幣貶值引起股災的觀點存在誤導,首先在於對人民幣的國際認識上。匯改10年,人民幣長期處於被動升值狀態,已經接近均衡水準,甚至還存在階段性貶值的市場壓力。而受“人民幣被系統性低估”長期誤導的影響,國際市場對現實的反應有些措手不及,進而出現了一些崩潰論和以鄰為壑的政策行為;其次,誤解還存在於對中國經濟的國際認識上。中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週期性壓力之下,勢必將經歷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然而一般來説,國際金融市場的主流預期都是基於短期的,所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和短期數據的走弱格外敏感。“因此,並不是中國開啟了潘多拉魔盒,相反,中國經濟的相對穩健和中國金融的有序改革會對全球經濟未來的可持續復蘇提供支撐。”程實表示。

  損傷經濟發展

  邊曉瑜認為,股災使全球貨幣競爭性貶值的預期上升,全球市場動蕩不利於各國經濟的復蘇和發展,同時股災對新興市場國家打擊較大。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全球經歷過7次大規模股災,每一次都對經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傷。

  1929年美國股災爆發,隨即出現的大蕭條持續了10個年頭。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準;1987年美國股災氾濫,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雪梨、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這次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經歷一段長時間的停滯;1989年日本股災使證券業空前蕭條,隨後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整個國家財富縮水了近50%;1973年中國香港發生了股票普及化後的第一次股災,恒生指數于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産;1990年,中國台灣資金氾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許多人屢次抄底屢次套牢;中國大陸歷史上發生過兩次股災,一次是1996年,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另一次是2001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