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趙宏成:“技術爛在肚裏,不如用在地裏”

  • 發佈時間:2015-09-02 03:32:3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馬玉

  一大早,81歲的趙宏成熟練地騎上他的老夥計——鳳凰牌自行車出了門,像往常一樣到村裏看看大夥的高粱。穿行在兩側佈滿高粱的鄉間路上,1米8的高個子使他大老遠就能被鄉親們認出來。

  趙宏成,山西沁縣人,退休前曾當過鄉鎮黨委書記,從農業局、農工部到扶貧辦一水的農口部門都寫有他的工作履歷。他打趣地説:“我就是個老農民,一輩子不曾離開過。”

  “玉米只要皮幹、切不動都熟了,這個時候收,出粉率高,産量高。不及時收的話,一打霜産量就受影響。”騎車走村入戶、指導生産給村民講解種植知識,跑得多了,老趙知道農田怎麼種效益高、村民缺少什麼。在老趙的講解下,村民養成了及時收割玉米的習慣,回茬麥地,僅3天就擴大了300畝麥田。

  沁縣是個傳統的農業縣,出身農村的老趙也選擇在農口部門工作。雖説只讀過三年書,但老趙的農業種養知識一點不比專家少。他説,自己就是往莊稼地裏跑得勤了些。多年的堅持讓趙宏成養成了習慣:一大早到單位,沒什麼事就騎上自行車往村裏跑。下鄉成了他工作的常態。

  跟農業打交道的61年裏,他騎壞了5輛自行車,走遍了沁縣13個鄉鎮306個行政村,騎行了30多萬里路,指導的農戶不計其數。

  退休後,老趙也沒閒下來。2006年,沁縣成立了晉汾高粱公司,專為汾酒生産供高粱,上千畝的種植規模需要技術人員指導農民種植。公司第一時間找到了老趙,請他作技術顧問,老趙欣然答應。這以後,一輛自行車,一個人在田間跑得更勤了。

  “你家高粱地得澆些水啊!”駐足在村民地裏,趙宏成一手捏著高粱,一手丈量著尺寸。

  2014年,高粱公司與種糧大戶們簽訂了訂單。為了保障産量,國慶期間老趙每天騎車35公里,跑遍了新株、上官等十幾個種糧大村查看高粱長勢。

  在高粱的成熟期,他每天的電話更是不斷:“老趙,地裏的高粱能收了吧?”多年的經驗告訴老趙,“別急著收,現在太陽光照射還很充足,目前是高粱灌漿的最好時期,能增加澱粉。”

  他説:“還是農業熟悉,多年農業部門積累下的經驗、技術與其爛在肚裏,不如用在地裏。”穿行在鄉間田地義務當農民的種地顧問,從種植到養殖、從播種到收穫,從脫貧到致富,當地農民都稱他是“農業通”、“活字典”。

  沁縣的水土條件好,生態優越,適合於發展有機農業,但必須保證不施化肥。可村民聽了,大多不願意,“不施化肥糧食肯定得減産啊!”改變種糧習慣著實費了老趙一番功夫。他説,跟農業打交道久了就能摸準種地的道道,也總結出很多經驗,“老百姓最可憐,莊稼地掙不些個錢,自身還存在小農意識。”他只能騎著車挨家挨戶解釋有機農業的好處。

  “專業戶、重點戶,離開科學難致富。”老趙自己編了順口溜,找了平時對自己信得過的幾戶村民,指導他們試種。一年下來,老趙成了這幾戶村民的貼身莊稼顧問。雖然糧食産量沒有提升,但是有機的名聲讓農戶賣出不錯的價格。以點帶面,逐個突破,老趙明白農民得看到結果才能放手去幹。

  發展有機農業,打造有機品牌,一家一戶是不行的,必須規模化才能保證土壤有機。趙宏成騎上單車從農委到農戶開始挨個做工作鼓勵發展合作社和土地流轉

  如今,有機農業已成為了沁縣的品牌,該縣被評選為“國家有機産品認證示範創建縣”,有機農産品種植面積達10萬畝,認證面積達7萬畝,10高粱畝地村民收入近3萬元。老趙説,這還不夠呢,還要再跑上幾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