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那裏高粱正飄紅

  • 發佈時間:2015-04-28 08:34:16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菜花黃,高粱紅,蔬菜綠,一年四季都有遊人來!”3月29日,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永興村村民梁顯華與30多名村民在農業公司給高粱禾苗澆水,“把土地入股公司,農民變工人,還成了分紅股民!”

  與梁顯華一樣,村裏有600多人成了産業工人。這得益於該區農業綜合開發按“集中投入、連片治理、規模開發”的思路,加大土地治理、現代農業産業等涉農項目整合力度,集中投入釀酒高粱專用基地建設,探索實踐“多個項目整合,一個産業發展”的模式。

  自2010年以來,基地建設共投入資金1.2億元,其中農業綜合開發投入項目5705萬元。集中連片建設高粱基地,配套蔬菜輪種和加工,帶動發展近郊長江生態旅遊,建設特色示範新村,並以瀘州老窖集團公司和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為依託,讓高粱紅了新村,使新村變了景區,鄉村旅遊風生水起,促進了瀘州老窖集團公司和當地農民的共同發展。

  一條以城帶鄉、以工哺農、一二三産業聯動的新農村持續建設新路越走越寬。

  以工哺農新農村綻放新風景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如何發力?江陽區給出答案。

  首先,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政府與瀘州老窖公司共同出資1000萬元成立了“瀘州紅高粱現代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以龍頭企業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的方式,把企業原料基地建設與城鄉統籌緊密結合起來,用工業的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打造“名酒名園名區”。在項目核心區實施以“確實權、頒鐵證”為重點的農村産權制度改革試點,1916戶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為公司股東,實現5000畝土地集中連片打造。

  其次,創新管護機制。培育和新成立5個專業合作社與紅高粱公司一併採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物資供應、統一組織實施”的方式,切實加強對基地的管理。

  再其次,創新市場行銷機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推行統購統銷模式,建立農超對接、農企對接等行銷方式,確保農産品産銷兩旺,降低産業發展風險。同時,實施品牌帶動戰略,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農業生産企業做好著名商標和名牌農産品的培育、申報工作,註冊地域商標。

  最後,創新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農民把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後,專業合作社組織剩餘勞動力,為紅高粱公司種植高粱、蔬菜;有的村民經過培訓,可以到瀘州酒業集中區當産業工人。園區建設還把近郊優勢與充分挖掘高粱産業旅遊、文化內涵和七月高粱紅的壯觀景色相結合,以文化搭臺,極大地豐富了釀酒高粱專用基地建設的內涵。

  “著力打造集産業、旅遊、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特色新村,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和農村全面小康。”江陽區委書記朱華説,“名酒名園名區”即依託名酒——瀘州老窖,帶動名園——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和瀘州老窖現代農業示範區發展,促進名區——“兩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三産聯動的示範區建設。將這個項目佈局在黃艤鎮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周邊,項目覆蓋3個鎮35個行政村4.8萬人,總面積148.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5000畝。

  “在新農村建設中,瀘州江陽區推出的‘名酒名園名區’實踐成功後一定能成為‘中國西部的瀘州模式’。”四川省社科院的專家們認為,“該區在‘以工哺農,三産聯動’發展思路和模式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兩化”互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項目區,已入股農業公司的5000畝土地也“顯得很忙”:上半年種有機高粱,下半年種蔬菜。有機高粱銷售給瀘州老窖公司做成高端酒,蔬菜通過品牌運作,銷售到成都、重慶等大城市。

  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就是資本高投入,變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為公司化運作。瀘州紅高粱現代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一頭聯繫市場,一頭聯繫農戶。通過土地適度流轉,土地變股份,集中土地成片發展高粱,為中國名酒瀘州老窖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讓工業和農業實現有機聯動。

  在技術上,位於項目區內的瀘州農科所給予紅高粱公司技術支援,提供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品種國窖紅1號。在銷售上,瀘州老窖公司直接收購有機高粱,做成高端酒。整個運作依靠品牌經營,做到産學研一體化、農工貿一體化。

  “這完全是一種生産組織形式的創新。”黃艤鎮黨委書記李家秀説,城郊新村農戶要一家一戶養豬,不現實不説,且環保要求不達標,附加值也低。為此,他們探索出了一條“種糧”配套的生態低碳之路。

  “生産組織形式創新,解決了農民的持續生計。”江陽區區長付小平説,名酒名園名區既是工業園區又是農業園區,便於組織近郊觀光旅遊。這種生産組織形式既延伸了農業産業鏈,讓農民變身為股東、産業工人、農家樂老闆後腰包更鼓,又讓龍頭企業在參與過程中有了可觀的投資回報。

  在項目區內,農民一般都有3份收入。“村民將土地入股瀘州老窖紅高粱現代農業開發公司,每年分紅,在酒業園區打工每月每人還有1000多元的工資。”來龍山村支部書記唐弟蓮説,“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紅+園區打工收入”三份收入完全能支撐得起一家人在新村聚居點快樂生活。如果開辦農家樂,“土地保底租金+按股分紅+經營農家樂收入”三份收入同樣解決了農民的持續生計問題。

  將高粱作為主導産業,推行高粱、油菜和蔬菜輪作,同步拓展桂圓等名優水果基地,初步形成了高粱、蔬菜、水果、旅遊四大主導産業。其中,建成有機高粱基地4.2萬畝、效益蔬菜基地3000畝、特色水果基地2500畝、“沿江龍眼生態長廊”休閒旅遊帶22公里。

  2014年,項目區內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4850元,同比增長1950元,比全區平均水準高3213元。

  三産聯動幸福新村飄酒香

  “這裡的鄉村田園風景很美,的確是休閒觀光的好地方。”從成都來此旅遊的袁長海説,“走在桂圓林的沿江路上,風裏都帶著酒香。”

  農民説,生活變好了;市民説,風景變美了。産村相融的發展格局,不僅讓江陽的風裏飄著酒香,還讓江陽農民的臉上挂滿了幸福的笑容。

  這個變化靠什麼?靠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發力。

  一是堅持“五統一”,在項目區內實施良種統供、秧苗統育、技術統標、肥料統供、病蟲統防,示範推廣釀酒高粱漂浮育苗技術、小拱棚集中育苗、“1525”規範化帶狀種植、地膜覆蓋栽培、膜側栽培等高産高效栽培整合技術,推動釀酒高粱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産。積極探索推廣高粱+茄子(辣椒)間套等“粱—菜—菜”糧經複合種植模式,示範基地生産面積3000余畝,輻射推廣面積2萬多畝,畝産值近萬元,有力推進了項目區提質增效。

  二是大力扶持種植大戶和業主,先後培育瀘州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江陽區君誠果蔬專業合作社等12家釀酒高粱種植業主,帶動全區農民新增高粱種植5000畝以上。

  三是項目區建立以“公司+專合社+生産小組+農戶”的生産管理模式,通過開展農技進村入戶培訓,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項目區基本實現了以高粱為主的綠色、有機生産,並建立起産品品質安全體系,對種植、加工的全過程進行規範和有效監控。大量科技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為瀘州酒業做大做強、提升品質提供了質優量足的原料保障。鄉村旅遊業的興起,帶動了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在城鄉之間的交匯,促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有助於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

  如今,依託名酒,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建成面積達1萬畝,匯聚111家白酒相關企業,帶動3萬人就業;依託名園,黃艤城鎮建成區面積3年拓展近4倍,城鎮人口增長10倍多;依託名區,農村、農業和農民今非昔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大幅提高,過上了“共用城市資源、獨品田園風光”的美好生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