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央行“雙降”投資保值 路走何方

  • 發佈時間:2015-08-27 07:34:57  來源:燕趙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25日傍晚,股市重挫之後,央行宣佈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並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再次降息降準。26日,已然是一片慘綠哀鳴的股市立刻全線飄紅,一石激起千層浪,各領域都對央行的雙降措施對未來經濟的走向關注不已。回望過去短短幾個月,股市像坐了過山車,眾小散在上面驚心動魄,面對跌宕行情,誰還敢拿真金白銀繼續決戰股市?有人説,樓市是高速路,雖有曲折和起伏,但終歸在前行,而股市則是過山車,快速而刺激,最後卻回到原點。財富保值和升值,股市和樓市,何去何從?

  □本報記者 劉青

  央行“雙降”對樓市的利好

  央行“雙降”對樓市是一大利好消息。這可不是冷冰冰的數字,這意味著向市場釋放了7000億元的流動性,房企的融資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有分析稱,今年的“金九銀十”已無懸念,樓市的成交量將進一步攀升。

  無論股市還是樓市,投資者總是選擇有利可圖的資本配置方式,但資本的流動存在著理性與非理性,是博弈股市還是轉戰樓市,抑或是分散風險利益均沾,是投資者們普遍思考觀望的問題。

  多家機構的數據顯示,六七月份,主要城市的成交量出現大幅上漲。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流動性的增加,以及融資成本的降低,降準降息無疑將間接利好當下樓市,尤其是對進入 8 月份略顯疲態的房地産市場將起到刺激作用,全年樓市成交量或創3年來新高。

  分析數據的同時,記者這兩天蒐集了本市各行業的市民對理財投資的看法,摘取部分有代表性的觀點來分享,來看一看央行雙降舉措對市民的投資方向有怎樣的影響。

  炒股OR買房之挺房派

  在河北省水利部門工作的趙先生今年43歲,有兩個小孩,愛人在本市當教師。趙先生和愛人都是老股民了。趙先生回憶説,愛人在懷二胎的時候,都沒有忘了炒股,他當時曾戲言,小孩生出來第一句話應該會問:今天是漲了還是跌了?

  然而近期,作為老股民的夫妻兩人,手中的資金投資方式出現了重大轉向,聽取了愛人的意見,趙先生把手中的股票賣出大半,在橋西紅旗大街附近入手一處120平米的住房。這一舉措使他順利的逃避了近期的大跌行情。

  對於資金的重新分配,趙先生説自己不是怕老婆,而是有著自己的見解:“我們早就打算買房,但並不打算近期就買,之所以這麼快做決定,是因為這波行情因為融資配資加杠桿,相比風險更大了。可以做個比較,房地産的優勢在於其杠桿性高,假如按照30%的首付比例計算,投資杠桿是3.3倍。但股票中的融資融券,杠桿比例是2倍,融資利率高於房貸利率水準。如果股價下跌,投資者有被強行平倉的風險,但房價就是跌到已經低於貸款,只要房主不斷供,都能繼續擁有房屋。所以我選擇了貸一部分款,買下了現在的房屋。”

  和趙先生的理智分析不同,女人總是感性的,楊女士今年38歲,在市區一家初中教數學,楊老師抱怨説:“我找不到可靠的投資渠道,黃金價格大起大落,期貨交易騙子多,股票市場對散戶簡直是地獄,民間借貸風險大,存銀行貶值太快,除了房産,我想不出什麼方式能讓我的錢保值。除了買房子,我目前別無選擇。”

  河北省廣電局工作的輕風(化名,34歲)則從宏觀角度考慮:“投資的話,我會選擇投資房市,股市風險太大,但房市不一樣,房地産是中國的支柱産業,中國城市化進程這麼快,一時半會房産不會崩盤,房産崩盤了中國經濟怎麼辦,經濟總體要是不行股市也就完了。所以我會從穩妥出發,首先考慮買房子,實實在在的房子也比看不見摸不著的股票更踏實點吧。”

  炒股OR買房之挺股派

  千人千面,可不是人人都看空股市看多樓市。石家莊市電力部門現年32歲的王小風(化名)在朋友圈子裏可是屬於股市小新貴,上一波大漲的行情裏,他手裏的100多萬人民幣迅速增值到300多萬,當時他興奮地請朋友們吃飯慶祝,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他新增用了杠桿,可是不久以後的下跌讓他一部分資金因為配資被強行平倉,損失慘重。

  儘管如此,王小風還是存有信心:“現在的A股簡直就是專治各種不服啊,但我目前不會恐慌拋售,從短期來看形勢不樂觀,但是這樣的走勢對於臨近年末的行情展開是有利的。3000-4000點之間的中期底部築造的越紮實,未來行情就越有利,央行這次的降息降準主要為了救市嘛,對前景我還是持樂觀的態度。”

  石家莊市某部門公務員雲磊則有必須選擇股市的“苦衷”:“我剛工作五年,一共也就十萬多存款,買房的話遠遠不夠,股票的投資門檻低,幾千元就能入市。房産適合長期投資,短線交易會承擔太高的稅費,利潤還趕不上費用呢。股票長短線投資都可以,靈活性強。我這樣資金不夠的,當然是只能進股市。”

  兩市都不看好的觀望派

  田默默是某證券公司研究員,現年32歲,接受記者採訪她顧慮重重,考慮再三才頗為謹慎地分析説,“我是這樣理解的,股市也在鳳凰涅槃,原來的漲與實體經濟背離太多,現在逐步回歸理性,但過去累計漲幅過高,短期跌得太快,市場自然很難承受。我個人認為,房市是不能投了,人口拐點已經到來,二線城市房子供過於求。人口紅利消失,經濟轉型任重道遠,進出口投資消費短期都難有很大改觀,短期內經濟不容樂觀。現在實體經濟不景氣,股市冷暖不定,也許冬天就快到來,我準備儲備糧食以過冬了。”

  43歲媒體從業者陳先生是資深股民,此次大跌他的資金被腰斬,他説:“兩市我目前都不太看好。但是相比較而言,從中長期看,樓市的波動要遠小于股市和金融産品的波動,買賣樓市不像買賣股票那麼快捷,持有週期長,股票則情緒化,更容易做出不合適的操作。目前來看,如果沒房子,不管價高低都可以買。從近十多年來看,房子的保值性是好的。資金是逐利的,現在又安全又利潤高的基本沒有了,全球面臨調整的大趨勢,都不安全,股票不安全,其他衍生産品也不安全,今年是一個下行趨勢。我不知道央行的雙降會不會起到救市作用,還是説會是給股民最後一次逃生的機會?這個我在觀望當中。”

  記者手記:

  國人為什麼愛買房

  劉 青

  吃穿住行,住只位列第三,但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説,住的問題實為第一。國人對房子有特殊的情感,就像以前的地主愛買地一樣,老百姓存到一定數目的錢,第一選擇通常為買房子。

  根據一組統計數字,我國在租買之間的比例高達1:500,遠遠高於世界1:300的警戒線,儘管如此,國人還是要買房,不想租房,原因何在?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農耕文化和農耕歷史的民族,幾千年來靠天吃飯,缺乏心理安全感;而土地和房子給了人們安全感,土地可以解決吃飯問題,而房子不僅僅是居所,更是安身立命的場所,安居而後才有樂業。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結婚需要房子,有小孩後需要房子,“成家立業”的觀念根植于國人心中。不管是現在的外出外打工者,還是過去的地主老財、官商士紳,一旦在外面做官或經商發了財,回到家首要的事就是買房置地。

  除了傳統的文化和心理因素,由於貨幣發行比例,貨幣供應量(M2)增長速度一直高於GDP增長速度,這就導致,如果長期持有現金,財富難免在無形中縮水和貶值,而相對來説,房産是保值增值的最佳工具。目前雖然樓市出現迷局,但是房産的保值和增值功能依然是硬通屬性,這也是中國的房地産為什麼不合乎市場邏輯的根本原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