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國政治"極化"加劇 年輕人患上"政治冷漠症"

  • 發佈時間:2015-08-17 09:1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兩黨初選火藥味日濃,希拉裏·克林頓、傑布·布希等參選人都大力投入社交媒體宣傳,目的是吸引年輕選民。但吸引年輕人的選票並不容易,上屆總統選舉中18—24歲青年的投票率只有41.2%,而2014年底中期選舉18—29歲青年的投票率只有21.3%。“政治冷漠症”不僅拉低投票率,潛移默化中還影響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職業選擇。

  平時討論政治話題的情況越來越少

  今年年初,來自紐約州的聯邦眾議員愛麗絲·斯泰法尼克第一天去國會報到便被攔在辦公室外:警察完全沒有把這個扎著馬尾辮的年輕女性與國會議員聯繫起來。本屆美國國會眾議員的平均年齡為57歲,參議員為61歲,斯泰法尼克去年11月成功競選眾議員時年僅30歲,刷新了美國國會最年輕議員的紀錄。

  然而,像斯泰法尼克這種熱衷政治的美國年輕人越來越少。自2012年起,美利堅大學政治學教授詹妮弗·勞裏斯和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政治學者理查德·福克斯在一年的時間裏,通過線上問卷對4000多名高中生和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並進行了150多個小時的採訪。對數據、案例整理分析後,勞裏斯和福克斯將研究成果寫成了《逃離政府辦公室:為何政治讓美國年輕人厭惡》一書,於今年5月出版。他們發現,美國年輕人投身政治、參與政治的意願不斷降低。被調查學生中僅有11%的學生在規劃未來職業時將從政納入考慮範圍。

  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美國社會談論政治的氣氛也在減淡。青少年與家人在餐桌上就不同政治觀點展開討論、追蹤時事新聞、和朋友討論政治話題的情況已經顯著減少。新媒體時代,雖然青少年們有了即時、便利的技術手段了解時事,但他們更加關心當紅流行歌手發表的新專輯,同齡人間談論政治也被認為是“毀”氣氛的事。很多在高中、大學參與社團活動等培養“領導力”項目的學生往往瞄準升學、就業,與日後參與政治關聯不大。

  美國教育學家賀拉斯·曼認為,美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讓學生“了解、參與美國民主,成為負責任的社會公民”。但勞裏斯發現,現在的年輕人即便不知道政府如何運轉也可以上好大學。

  “僵局”“失靈”“政府關門”等成為年輕人形容政治的熱門詞彙

  在美國開國者的理想中,“選賢任能”是政治設計的最大目標之一,先賢們期待政治領袖“最能認清國家的真正利益所在……最不可能為了暫時的局部利益而犧牲國家的整體長遠利益”。

  現實卻是,美國“選舉民主”歷史悠久、操作專業,多數政治人物投身政治,不由自主變身成為“選舉機器”。耶魯大學資深政治學者戴維·梅休發現,政治人物信奉“理性選擇”理論,比如,美國國會議員的一切行為都著眼于競選連任,而罔顧其他。

  以此為出發點,選舉中充斥政治捐款、競選策略,甚至是醜聞。政治理想、重大議題倒是靠邊站了。對2016年美國總統參選人,在華盛頓一個工會組織工作的丹尼爾對本報記者説,看這些候選人,除了搏眼球,就是銅臭味,看不到政治領袖的風範和魅力。

  “僵局”“失靈”“政府關門”是年輕人最先想到用來形容美國政治的詞彙。政客們的形象與青少年心中認同的領袖之間有明顯差距:領袖應該具備合作精神,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是解決問題的人。在政治圈裏,這些素質都是稀缺品,政客們並沒有將精力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就像美國電視連續劇《紙牌屋》中所呈現的,“讓我們做筆交易”甚至成為一些政治人物的口頭禪。

  勞裏斯説,青少年的厭惡感並非針對某項具體法案或政策,他們的厭惡感是針對以華盛頓為代表的美國政壇。政客們需要認清的一點是,不負責任行為的影響會持續很久,並延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政治冷淡的重要原因是令人失望的現實

  在大眾的一般認知裏,從政是精英與富豪的事,註定是少數人的遊戲,但為何11%這個小數字會成為一個大問題?福克斯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需要競選上臺的職位,不僅有總統、國會議員,還有市長、地方學校理事會這樣的地方性官職,大大小小總數超過50萬個。美國政府系統在設計之初便希望青年一代能積極參與,需要一大批人心裏為政治留個位置。

  對目前政治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如希拉裏·克林頓這樣的政壇老手,還是斯泰法尼克這樣的國會新人,他們多從青少年時代便萌發了從政的念頭。而如今願意考慮參選的未來一代比例如此之低,不能不説是美國民主當前面臨的一大挑戰,也是容易被投票率掩蓋的問題。

  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高中英語教師勞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老師會鼓勵學生參加包括政治活動在內的各種公共活動,這是學生成長和培養負責任公民的一部分,但是效果如何就很難講了。據她了解,很多老師本身對政治活動就缺乏興趣,在這種情況下,鼓勵學生參與可能就顯得滑稽了。

  談到政治參與意願降低的原因,勞拉介紹説,政治冷淡的重要原因是令人失望的現實。政治是由一個圈子的人控制的,很多人覺得自己的聲音微弱,沒有作用,所以逃避。但各位老師在選舉校董會等學校事務上還是比較積極的,所以不是人們缺少政治意願,是政治令人失望。

  許多美國政治學者發現,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政壇的黨派對立開始加劇,黨爭和互曝醜聞明顯增多,政治“極化”不斷加劇。再加上技術條件允許媒體全天候報道,過去20年裏,兩黨、乃至“政治”在媒體上呈現的形象每況愈下。

  以上種種都加劇了年輕人的“政治冷漠症”。皮尤中心的調查顯示,有一半美國年輕人認為自己既不是民主黨人,也不是共和黨人,這一比例是25年來的新高。

  散發著“負能量”的美國政壇將青少年嚇跑了,“政治厭惡症”又讓他們對政治知之甚少。兩重因素綜合作用,讓美國未來一代對政治避之不及。針對美國政治當前存在的黨派紛爭、政府決策失靈、金錢政治等公眾擔心的問題,福克斯告訴本報記者,這些都是“結構性”難題,目前來看,沒有根治的良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