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外建設“海綿城市”面面觀(下)

  • 發佈時間:2015-08-12 05:39:1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城市不同,特點和優勢也不盡相同。因此打造“海綿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經驗做法,而應在科學的規劃下,因地制宜採取符合自身特點的措施,才能真正發揮出海綿作用,從而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

  德國:高效集水 平衡生態

  本報駐柏林記者 王志遠

  得益於發達的地下管網系統、先進的雨水綜合利用技術和規劃合理的城市綠地建設,德國“海綿城市”建設頗有成效。

  德國城市地下管網的發達程度與排污能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德國城市都擁有現代化的排水設施,不僅能夠高效排水排污,還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以德國首都柏林為例,其地下水道長度總計約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曆史。分佈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為混合管道系統,可以同時處理污水和雨水。其好處在於可以節省地下空間,不妨礙市內地鐵及其他地下管線的運作。而在郊區,主要採用分離管道系統,即污水和雨水分別在不同管道中進行處理。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提高水處理的針對性,提高效率。

  近年來,德國開始廣泛推廣“洼地—滲渠系統”,使各個就地設置的洼地、滲渠等設施與帶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連,形成了分散的雨水處理系統。低窪的草地能短期儲存下滲的雨水,滲渠則能長期儲存雨水,從而減輕城市排水管道的負擔。

  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已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種: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統。收集的雨水經簡單處理後,可用於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二是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道路雨洪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德國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設有截污挂籃,以攔截雨洪徑流攜帶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滲透地磚,以減小徑流;三是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小區沿著排水道修建可滲透淺溝,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徑流時下滲。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則進入雨洪池或人工濕地,作為水景或繼續下滲。

  專家認為,大面積的城市公園對調節城市局部氣候、保持水土和地下水蓄積有重要作用。德國的許多城市市中心都有面積巨大的城市公園。例如,慕尼黑英國花園,面積約410公頃;柏林市中心的蒂爾加滕公園,面積約210公頃。此外,許多大型建築物停用或廢棄後,德國政府會考慮將其合理規劃成城市綠地或公園。例如,滕伯爾霍夫機場停用後,柏林市政府就將其規劃成一座面積為300多公頃的城市公園。

  鋻於柏林的城市熱島效應已經顯現,專家們建議,更多的“綠色屋頂”不僅可以通過水分蒸發控制溫度升高,而且“綠色屋頂”能吸收更多雨水,在強降雨情況下減輕城市管道的壓力。目前,柏林市的部分議員正在考慮通過補貼措施鼓勵柏林市民參與建設“綠色屋頂”。據了解,補貼的時間為5年,額度未定,柏林市政府將在今年夏休季後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專家評估認為,這項屋頂綠化工作如果能達到一定密度,未來至少可以留住60%的降雨。

  為了加強城市“綠色基礎”建設,德國聯邦環境部前不久剛出版了一份關於城市綠地建設的綠皮書,旨在討論德國未來城市綠地建設的遠景規劃。到2017年,德國政府還準備出臺一部白皮書,詳細介紹城市綠地建設的具體措施。“綠色基礎”建設將極大地改善未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並帶來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綜合效益。

  瑞士: 雨水工程 民眾參與

  許安結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同時也可謂是世界上最節省的國家之一。瑞士並不缺水,境內湖泊眾多,有1484個,最大的日內瓦湖面積約581平方公里。但瑞士政府一向提倡節約用水,鼓勵民眾在下雨時吸水、蓄水、凈水,使雨水得到迴圈利用。

  20世紀末開始,瑞士在全國大力推行“雨水工程”。這是一個花費小、成效高、實用性強的雨水利用計劃。通常來説,城市中的建築物都建有從房頂連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經過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後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則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動了一點兒“小手術”:在墻上打個小洞,用水管將雨水引入室內的儲水池,然後再用小水泵將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處。瑞士以“花園之國”著稱,風沙不多,冒煙的工業幾乎沒有,因此雨水比較乾淨。各家在使用時,靠小水泵將沉澱過濾後的雨水打上來,用以沖洗廁所、擦洗地板、澆花,甚至還可用來洗滌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如今在瑞士,許多建築物和住宅外部都裝有專用雨水流通管道,內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經過處理後使用。一般用戶除飲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這個雨水利用系統基本可以解決。瑞士政府還採用稅收減免和補助津貼等政策鼓勵民眾建設這種節能型房屋,從而使雨水得到迴圈利用,節省了不少水資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設中,最良好的基礎設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給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處理廠。早在17世紀,瑞士就已經出現了結構簡單、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今在日內瓦老城仍然能看到這些古老的排水道。從1860年開始,下水道已經被看做是公共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瑞士的城市建設者開始按照當時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統。瑞士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統則主要修建於二戰後。當時,瑞士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化發展,誕生了很多衛星城市。在這一時期,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處理法律,並開始落實下水管道系統建設規劃。

  在瑞士,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是通過不同的管道進行處理的。早在140年前,蘇黎世就建立了污水凈化設施。生活污水通過單獨的管道流到污水處理站,進行凈化處理,未經收集的雨水則通過簡單的過濾處理後流入湖水或其他自然水體。污水和雨水流入不同的管道,含有大量油污的廚房污水就不會流入雨水管道並堵塞管道,應該説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避免大規模降水時造成的城市洪澇現象。

  由於瑞士城市裏下水口密布,排水管道設置合理,污水處理系統遍佈全城,再加上一些古老的下水道至今仍能發揮作用,因此瑞士的地下排水系統基本可以應對排水的需要,城市裏很少發生洪澇現象。

  新加坡:疏導有方 標準嚴格

  本報駐新加坡記者 劉 威

  新加坡作為一個雨量充沛的熱帶島國,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間呈持續上升趨勢,卻鮮有城市內澇的情況發生。記者初到獅城時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數場“説來就來”的瓢潑大雨,但城市內均未出現明顯的積水和內澇。這一切要歸功於設計科學、分佈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統。

  首先,預先規劃城市排水系統。新加坡通常在進行地面建築的建設之前,會事先規劃和設計好該建築的地下和地面排水系統,因此每一棟建築,包括人行道、馬路周邊都分佈有一定數量的排水渠。這些排水渠與城市的主要排水系統相連,形成了遍佈全島的城市雨水收集、排放網路,保證了大量雨水能夠及時、快速地排出。同時,建築物本身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統也相當完善。以新加坡的政府組屋為例,樓頂、走廊、樓梯間等重要部位均設有雨水收集管。雨水可由此排至建築外的排水溝渠,隨後匯入城市主排水管道。在細節方面,新加坡的地面排水溝渠往往設有多個接入城市主排水管道的連介面,既確保了排水的通暢,也防止水溝過深。此外,在新加坡的地下主排水管道內均安裝有電子監控系統,相關工作人員可實時監控管道內的情況,如管道內水位、流量,以及是否有垃圾阻塞問題等,以便及時處理。

  其次,加強雨水疏導,建立大型蓄水池。經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統收集到的雨水最終將匯入新加坡城市周邊的17個大型蓄水池,而這些大型蓄水池也是新加坡解決雨水疏導和城市內澇問題的關鍵所在。在新加坡17個大型蓄水池中,濱海蓄水池擁有新加坡全國最大,也是最具城市化的集水區,集水面積達1萬公頃,相當於新加坡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濱海蓄水池由長350米的濱海堤壩與海水相隔而成。濱海堤壩設有9個冠形閘門。當大量雨水至蓄水池內水位較高而海水處於低潮時,閘門會降下,使過量的雨水傾瀉入海。而當蓄水池內水位較高且海水處於漲潮狀態時,亦可通過巨型排水泵將過量的雨水排入海洋。據介紹,當濱海堤壩的7個巨型排水泵同時啟動,整個排水過程只需要9秒鐘。新加坡濱海堤壩有效減緩了牛車水、駁船碼頭、惹蘭勿剎及芽籠等城市低窪地區的局部內澇現象,這一工程曾在國際環境工程比賽中獲獎。

  第三,建立嚴格的地面建築排水標準。為確保在雨量激增情況下,能夠將雨水及時排出,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數次修訂和提高地面建築排水系統標準,要求所有新建築物必須提高防水門檻的高度。其中,一般建築(不含地下層)的最低平臺高度必須比路面高出30釐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60釐米。有地下層的商業或住宅項目,最低平臺高度必須比路面高出60釐米或高出最高淹水水位60釐米。所有通往地下設施(停車場、地道、地下層等)的進出口都必須設最低路脊高度。特別是地下設施,如地鐵站、大型商業或住宅項目,最低路脊高度必須比最低平臺高度高出30釐米。除此之外,還規定凡佔地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建築項目,開發商必須建造容積為12立方米的地下儲水池。開發商為建築物安裝的儲水或“吸水”設施須能“困住”25%至35%的地面徑流,以減少暴雨對建築物造成的負擔。

  目前,新加坡公用事業局正就在當地建造新的地下排水和蓄水綜合系統進行調研。據悉,新系統將具備排水、蓄水和發電3大功能,以更好地幫助新加坡在水源和能源供給方面達到自給自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