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樓市股市模糊了發展實體經濟的焦點
- 發佈時間:2015-08-06 07:0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敬偉
震蕩的股市讓國人和世界“操碎了心”。樓市呢?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6月份房地産開發景氣指數為92.63,比上月提高0.2點。7月份,中國指數研究院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每平米10685元,環比上漲0.54%。另據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統計,7月份,30個城市的住宅市場成交創下近6年同期的最高水準。
8月5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認為,曾經冷寂的市場開始逐漸升溫。理由是,今年前7個月,房地産市場政策環境日益寬鬆,如央行連續降準降息,放鬆信貸門檻,調整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免征期等,地方政府也出臺相應配套政策支援樓市。
樓市“漲姿勢”,有虛也有實,不能一概而論。一線城市銷售火爆,北上廣深不僅“地王”頻現,甚至還出現無房可售的盛景,上半年成交量上漲四成。二線城市表現稍弱,增加兩成,且是“以價求量”的結果。三、四線城市表現平庸,有些則是量價齊跌。這也凸顯出百城新建住宅房價環比上漲不意味著樓市走出週期頹勢。
其實,各線城市的表現和政策導向相對同步。二、三線城市最先放開限購,一線城市堅守到最後。前者繼續去行政化激活樓市,後者的市場消化能力一直很強。
從樓市存量和民間的“黑燈指數”以及輿論場列明的“鬼城”看,三、四線城市也是重災區。三、四線城市去存庫的週期依然徘徊在15~20個月,有些甚至在20個月以上。消化存量依然是三、四線城市的主要使命。
當然,在所有利好政策的催化下,中國樓市的整體願景趨勢向好。尤其是目前股市震蕩,各路資本也會在股市和樓市“兩市”之間轉手,以降低投資風險。
在經濟新常態和深化改革的社會轉型期,投資者的確沒有更多的投資創富渠道。加之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正在遭遇監管上的轉型之痛,除了實力派的資本,有些閒錢的中小投資者只能在樓市和股市中尋求創富機會。
但“兩市”的表現也讓廣大中小投資者傷透了心。“兩市”不僅關乎民生,也和宏觀經濟緊密相連。經濟增長率“兩位數”時代,房地産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之一。而上半年的股市也對經濟增長有頗多貢獻。
從穩增長的角度而言,樓市從主角變成了配角,股市從幕後站到了臺前。但從調結構的角度出發,中國經濟增長不能只是靠虛擬經濟的主力推動,必須要回歸到提振實體經濟上來。
但貨幣寬鬆政策往往最先激活樓市和股市。而無論股市還是樓市,其市場波動往往牽動投資者的心。因而,決策者又不得不投入相當的政策成本去應對虛擬經濟,以期穩市場穩人心。
股市依然在動蕩中,政策面的穩固之意和投資者的不當期望存在著偏差,這是股市面臨的兩難。樓市表現已呈現出不同線際城市的分化,對此,政策面也許會有適當的調整策略,在市場配置樓市資源的前提下,予以調控。
具體而言,一線城市的樓市要適當控制以防走熱,二線城市的樓市要穩中求好,三、四線城市的主要任務依然是要消化存量控制增量。
“兩市”總是成為國內外市場關注的焦點,“上頭條”未必是好事,讓“兩市”穩下來、通過改革調結構才是重中之重。“兩市”風景不管虛與實,政策面在此傾注太多資源不僅得不償失,而且會模糊發展實體經濟的焦點。
目前,整體看房價暴漲已不存在基礎和可能,這意味著中國樓市已經回歸現實常態,政策面無須再將樓市視為經濟增長催化劑,投資者也要審慎而為。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