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奧賽失冠,哪兒來那麼多功利心

  • 發佈時間:2015-07-28 01:30: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學生數學學科競賽活動,其影響力毋庸置疑。7月4日至16日在泰國清邁舉行的第56屆該項競賽中,美國隊拔得頭籌,中國和南韓分獲第二、三名。

  這本是一場普通不過的奧數比賽,然而卻有眾多媒體打出了“不科學,國際奧數比賽美國擊敗中國奪第一”,“中國奧數隊敗給美國, 學習奧數有什麼好處”等標題製造噱頭,賺足了讀者的眼球。

  旨在鍛鍊思維邏輯,培養具有數學天賦人才的奧賽似乎已經成為了以往應試教育下的犧牲品。人們對此眾説紛紜,甚至將矛頭直指國家教育部取消奧數高考加分的政策。我們應該如何冷靜客觀對待奧賽結果,奧數教育又該走向何方?

  “重要的是解題過程,我會有成就感”

  奧數在中國,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失控于90年代。從小學到高中,它緊緊追隨著每一個學生的腳步,像一塊烏雲揮之不去。然而,學習奧數真的是因為加分政策而被逼無奈之舉嗎?為此,筆者採訪到三位有著相似奧數經歷的同學。

  “我學過三年奧數,但不喜歡奧數。因為老師開設的奧數班要求整個班級必須參加,另外我們的畢業考試涉及奧數內容以及高考加分政策,我只好硬著頭皮學。”畢業于湖北省孝感高級中學的李恒同學告訴記者。

  雖然很多人學習奧數的經歷並不愉快,但是抱著對數學的熱情和興趣學習奧數的學生仍大有人在。“我從一年級就開始學,一直學到高中,後來為了高考覺得奧數獲獎太累太難就沒學了。我對奧數還是挺喜歡的,並且湖南省一直很注重奧數培養。”畢業于湖南株洲第二中學,有著10年奧數經歷的戴紫旭同學坦言。

  就讀于清華大學測控技術與儀器係的大三學生盧寶傑有著三年奧數學習經歷,他在接受筆者採訪時説道:“雖然主要原因是因為加分政策而學習,但是個人覺得還是蠻有趣的,經常遇到想不通的地方,要一直想一直想,但是會覺得有成就感。”這也印證了奧數的本質——尋找答案的過程比答案更重要。

  對獲獎“畸形關注”導致“全民奧賽熱”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在全國政協的一份相關提案的答覆中強調,“不得將各類考試和競賽成績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並列舉了各地“針對普遍存在的‘奧數熱’現象”所採取的整治工作。其打壓奧數功利傾向的態度十分明朗。

  在種種批評和加分應試的爭議下,2014年底,中國教育部無奈宣佈取消高考奧數加分,這也成了此次國際奧數比賽“失敗”後,網民集中吐槽的焦點。

  為此,筆者採訪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學者熊丙奇。他表示,“奧數存在的價值,是發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是為了功利的獲獎,或者敲開進入名校的大門。我國學生參加國際奧賽,主要目的也不是拿回冠軍,而是去交流、切磋,過分看重成敗,這本就是奧數功利化的表現。參加奧賽獲得冠軍,根本説明不了什麼——中國學生花很多時間

  集中訓練,在奧賽中表現優秀,但卻沒有人成長為數學大師;對奧賽獲獎的畸形關注,導致‘全民奧賽熱’,增加學生的負擔,不利於學生的興趣培養”。

  “對於本來有學科特長的學生來説,以前可以獲得奧賽獎項被保送或是升學加分,現在取消似乎很吃虧。這種想法本來就是扭曲的。”熊丙奇説道。“一方面,自己參加奧賽培訓這應該是興趣使然,通過培訓獲得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何來吃虧一説?另一方面,雖然國家取消了奧賽保送和加分,可是,自主招生的高校卻很重視學生的學科特長表現。因此,都把獲得奧賽全國和省級獎項的學生作為重要的自主招生對象。如果網友們知道高校自主招生關注奧賽獲獎學生,就不可能輕易發出是因為取消奧賽加分,才導致失冠這樣的無聊感嘆。”

  我們的奧數教育到底想要做什麼?

  我們的奧數教育到底想要做什麼,又該如何做呢?

  “因材施教很重要。”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章祥蓀院士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説。他強調,奧數教育屬特長教育範疇,適合對一些有數學天賦的孩子開“小灶”,但並不適合所有的孩子。

  “奧數的目的是培養一些對數學本身有熱情和興趣的學生,它針對的是一小部分人群,考察的內容已是超出教學大綱的。它通過增加難度來鍛鍊學生思維,訓練運算技巧,培養學生具有嚴密的思維邏輯,靈活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家長為代表的大眾人群不能把奧數看得太重,不要以加分政策的取消過度詮釋中國隊的爭冠失敗。”章祥蓀院士認為,“奧數教育的實質在於培養學生擁有純粹的智慧和思維的快樂,而不是枯燥的演練和晦澀的答題。雖然在今年的奧數比賽上中國隊沒有拿冠軍,這並不能代表中國整體學生的學術素質。對待奧數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要對有數學天賦的孩子加以培養,不要強迫孩子去學。”

  數學大師丘成桐説過,“奧數不少題目很刁鑽,作為愛好偶一為之是可以的。如果作為主業精心揣摩,甚至為了應付升學,則是很荒謬的事。打個比方,以學醫來説,奧數就像疑難雜症,如果不紮實打好基礎,只攻疑難雜症,到最後可能連普通的感冒都不會治。這能説是合格的醫生嗎?這樣子學,學懂了無異於沒學。”他認為,奧數本來定位在一部分對數學有興趣的高中生。小學階段選擇一些有趣的、有價值的、適合小學生學習特點的數學內容,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培養空間想像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和歸納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才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

  ————采寫手記———— 奧數無原罪

  本次奧賽的結果被英媒報道為:“美國破天荒。”的確,這是美國自1994年奪冠之後,時隔21年再度奪冠。而在此之前,冠軍獲得者通常是中國。由此,國民輿論陷在了狹隘的功利思想的漩渦中,這無疑是把奧數教育當成了單一度量學生能力的尺規,拋棄了以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發現和選拔數學精英的初衷,背離了奧數教育培養數學人才的本質。社會輿論紛紛將矛頭指向了加分政策的取消,這種過度詮釋和批判很容易與單一憑考試成績的評價制度相互激蕩、侵襲和扭曲孩子的內心。奧數並無原罪,有統計表明,95.4%的北京大學學生有過奧數學習經歷,這一方面説明奧數教育確實有助於培養思維能力。

  奧數進入中國的三十年以來,在漫長而且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奧數教育任重道遠,要想發展好奧數,首先,學校需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扳正扭曲變形的“競賽體制”,讓教育回歸其培養人才的本質。其次,社會需要反思,奧數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人才而不是競賽機器,奧數冠軍並不代表數學冠軍。最後,每個人都應該以平常心看待奧賽成績,觀念的轉變才是一切改革嶄新的開始。

  ————延伸閱讀———— 中國有著最多的奧數冠軍,卻沒有幾位數學家

  1999年至今,中國共獲得18枚奧數金牌,比其他國家都多。2006年至2014年,中國在近十年奧數競賽中,除2007年和2012年名列第二名,其他都是第一名。

  然而,國內數學家們近幾年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國外的“奧數金牌”得主中,已經産生了“數學金牌”得主——40歲以下數學家最高獎菲爾茲獎的獲獎人中,已有多位奧數金牌選手。甚至,國際數學聯盟的領導人中,也已出現了當年的奧數選手。

  生於澳大利亞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10歲、11歲、12歲參加過三次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銀牌、銅牌各獲一枚,最好成績是所有選手中的第23名。31歲時,他獲得菲爾茲獎。如今,他也只有40歲。

  43歲的越南數學家吳寶珠曾是1988年、1989年連續兩屆奧賽金牌得主。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官方網站顯示,因為破解龐加萊猜想並且拒絕領取菲爾茲獎和百萬美元獎金而聲名遠播的俄羅斯數學家格裏高利·佩雷爾曼,是1982年奧賽第一名。奧數選手成為數學家的案例,刺激了中國同行。有專家指出,中國“奧數金牌”得了最多,數學家卻沒出多少,“這跟教育肯定有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