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炒股或賺或賠 理財需量力而行
- 發佈時間:2015-07-27 02:29:39 來源:長沙晚報 責任編輯:郭偉瑩
A股跌宕起伏,大學校園也颳起了炒股風。在前期牛市行情高漲的帶動下,部分大學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近日,記者採訪到了兩位炒股的大學生,其中一位是這輪股市中被重傷的“新韭菜”,另外一位是在上一輪牛市中曾春風得意的大學生,他們的經歷或許值得借鑒一二。
故事一:半個月虧了40多萬,大學生成“新韭菜”
在炒股前,21歲的楊霖(化名)還是一名準備創業的大學生。沒想到,在股市中逛了一圈把他憋出“內傷”。在親戚炒股賺錢效應帶動下,他在今年6月進入股市。“手上有父母給的創業資金,看著股市這麼好,就想試一下。”沒想到,他誤打誤撞陷入了一場股災。
“買了中糧生化(000930)、中國重工(601989)、中國船舶(600150)、江西銅業(600362)、冠農股份(600251)。有的是看中了國企改革概念,有的是朋友或網路上的推薦。”由於沒有經驗,在6月股市大跌了幾天后,他覺得是攤低成本的好機會,創業啟動資金慢慢被搬進了股市,但沒想到越補越套。
隨著股市去杠桿的連鎖效應,股市的恐慌情緒開始加劇,望著手上全是跌停的股票,楊霖也加入了不計成本甩賣的隊伍。“那時候已經意識到是一場股災了,半個月虧了40多萬元,當時真的快崩潰了。我是24元多進的中糧生化,只拿了半個多月,吃了六七個跌停,實在撐不住了,10元多賣了。光這一隻股票我就虧了20多萬元。”更讓楊霖沒想到的是,自己割肉賣的股票現在都像打了雞血似地猛漲,“中糧生化現在18元多了。”
把父母給的創業的錢虧了,他心裏很不好受,但當記者問他還會不會炒股時,楊霖回答得很堅定:“肯定要炒,我已經虧了那麼多了,不炒怎麼回得來呢?”伴著近期的反彈,他的賬戶開始慢慢回血,但遠沒有恢複元氣。
故事二:3萬炒到了20多萬,炒權證回到炒股前
不僅是這一輪牛市,上一輪牛市中也有不少大學生沉迷其中。2006年,還在讀大學的彭博(化名)進入光大證券實習,剛好遇上了一輪大牛市。“那時候很多股民家裏沒有電腦,證券營業廳幾乎天天是人山人海。大家都在談論股票,我也動了炒股的心思,於是找父母贊助了3萬元。”
彭博很快就嘗到了甜頭。“那時候什麼也不懂,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漲得越好的股票我越敢買。”他印象最深的是追漲杭蕭鋼構(600477),“天天漲停,我每天都是漲停價委託,居然6元多的時候買進去了。該股最多漲到了31元多,也不知道是不是太走運了,我居然在30多元成功逃頂。”
杭蕭鋼構讓他賺了股市中的第一桶金。“當時我剛滿20歲,真的是少年得志。”彭博感慨,由於膽大心細,勇於追漲殺跌,後面他買的中國遠洋(601919)、上海能源(600508)都盈利不少,賬戶資金炒到了20多萬元。
但是,好運在他偶然接觸的權證上戛然而止。“權證可以T+0,並且沒有漲跌停板限制。我實習的時候,有一天上午陪一個客戶去開第三方存管的賬戶,回來看到我拿的南航權證居然虧了70%,趕緊砍倉了。那一天收市的時候,南航權證跌了97%。”
2007年底,股市開始回調,彭博眼睜睜看著賬戶裏的盈利悉數吐出,他漸漸覺得勢頭不對,在滬指3000多點的時候清倉。慶倖的是,賬戶除去父母贊助的3萬元本金還略有盈餘。
三十而立,如今彭博在星城從事的仍是和金融有關的工作。他依然炒股票,但他坦言,“我似乎再也找不到那種年少時炒股帶來的滿足感了。”
理財師:理財有很多種,大學生需量力而行
高校掀起炒股風。對於大學生炒股,力挺者有之,質疑者也有之。沒有收入來源,對市場的判斷經驗不足,部分人質疑大學生在股海中的“抗震”能力。而在現實當中,炒股帶給大學生的衝擊和改變正在慢慢發酵。
“炒股後不睡懶覺了。”有大學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每天準時早起,看重要財經新聞,研究個股;下午收市後,分析當天大盤。“以前整天就想著玩遊戲和找女朋友,但自從炒股後,遊戲不玩了,也沒時間去談朋友。”
大學生該不該炒股?似乎沒有標準答案。中國農業銀行湖南省分行私人銀行部財富顧問陶亮表示,大學生能夠主動培養自身的投資理財意識和習慣值得鼓勵,這對其將來參加工作、組建家庭等進行財務規劃有一定幫助。但同時需注意到,大學生收入主要來自父母,炒股不宜過於激進,需和自身的風險偏好和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
陶亮指出,證券投資只是投資理財的一種方式,大學生可以廣泛涉獵基金、保險、國債、儲蓄、黃金等其他投資理財知識,兼顧收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的平衡。“畢竟炒股是一種高風險投資行為,炒股可能帶來高收益,但不一定能保障資金安全,大學生炒股還是應該量力而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