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真心為小巷點燃一盞燈

  • 發佈時間:2015-07-20 03:31:2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陳兵

  2015年3月1日上午10時18分,84歲的許巧珍與胰腺癌抗爭數年之後,帶著她對黨的無限忠誠和社區居民的無限牽掛“走了”。

  3月3日,許巧珍出殯時,為了讓她最後“看一眼”工作了21年的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東頭村社區(2015年初與吳家場社區合併成吊橋路社區),家人決定讓靈車路經社區門前的吊橋路。聞訊趕來的數千群眾,簇擁著靈車,有的高喊“許書記一路走好!”有的失聲痛哭,最後,靈車不得不暫停前進。

  一位高齡老人、一位最基層的黨委書記,她的離世為何如此牽動人心?鐘樓區區委書記徐偉南説,許巧珍不負黨的重托,胸懷大愛,用真心、熱心、責任心改變了一個社區,服務了一方群眾,她甘當“燃燈者”的風範、精神、品格塑造了她閃亮的人格魅力。

  “我是黨的小丫頭,沒有黨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一切”

  1994年,已過花甲之年的許巧珍剛從常州國棉二廠退休,就迎來了兩個“再就業”的選擇,一個是到另一家企業,每天上班4小時,輕鬆領取450元月薪;另一個是到東頭村社區擔任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月薪只有150元。

  何去何從?不出家人意料,許巧珍選擇了後者。“我是黨的小丫頭,沒有黨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一切,對黨説的話一定要算數,黨交辦的事一點兒不能馬虎。”許巧珍的小女婿胡建剛説,這是媽媽生前經常説的話。

  上世紀90年代的東頭村社區,基礎設施陳舊,建築、生活垃圾遍地,陰溝污水橫流,盜竊時有發生,有條件的居民紛紛搬離,社區黨組織建設更是無從談起。上任後的第二天,許巧珍就借來三輪車,一車一車地清理起小區的垃圾來。這一幹就是數十天,每天都要清運掉一兩車垃圾。

  剛開始,居民們以為是社區來了新環衛工,後來聽説竟是新來的“小巷書記”,大家不由感動了,也震動了。東頭村9幢的韋仁娣老人清晰地記得當時居民們私下説得最多的話,“她不像書記”“社區有希望了”“大家要幫老太太一把”……

  有了居民們的信任,許巧珍又挨家挨戶聯繫黨員和積極分子,動員他們站出來,將組織生活過起來,並一起參與小區管理,幫助解決居民們遇到的實際難題。短短幾年,東頭村社區的面貌煥然一新:路燈裝上了,垃圾處理及時了,倡導文明新風的“道德講堂故事會”成立了,腰鼓隊、奶奶時裝秀表演隊、讀報小組、議事會紛紛組建了……從1998年至今,東頭村社區成了“榮譽專業戶”,從一個“爛攤子”變成了全市的先進典型。

  社區一切向好,但許巧珍的年齡卻越來越大。每逢居委會換屆選舉,上級組織都考慮是不是要讓許巧珍早點回家頤養天年,但每次領導還沒決策,社區200多名黨員的聯名信就到了,他們請求組織,無論如何要讓他們的好書記許巧珍繼續留任。就這樣,許巧珍在社區書記的位置上一幹就是21年,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居民就是我的親人,把溫暖送到居民心中是我的追求”

  社區居民們給許巧珍起了一個外號,叫“常州最老的月光族”。因為21年來,許巧珍把她在社區工作得到的補貼、獲得榮譽的獎金,全部用在了社區居民和其他需要關心的群體身上,不夠,還經常拿自己的退休金倒貼。許巧珍的兒子殷建榮説:“媽媽幫助他人的花銷就是本‘糊塗賬’,恐怕連她自己也理不清楚,我們知道的就有40多萬元。”

  每年的春節和重陽節是許巧珍最重視的節日,因為這兩天,除了政府的慰問,她自己還要再組織一系列對社區老人和困難戶的慰問活動,送食品、送衣物、送紅包、吃長壽宴等等。“穿上許書記親手做的布鞋,我是熱在腳上,暖在心裏!老人們腳有多大,許書記看在眼裏,記在心頭,從來沒跟我們要過尺寸,她比我們的子女還細心週到!”73歲的李冠珍老人説。

  許巧珍病重期間,地方各級領導和親朋好友紛紛到醫院探望,並送來慰問金和營養品。許巧珍要家人將慰問金全部放在身旁的床頭櫃裏,營養品則請社區工作人員全部拖回社區,給身體不好的老人們發放。“媽媽住院期間的費用,她不讓我們動床頭櫃裏一分錢,她説東頭村社區和吳家場社區剛合併,需要關心、慰問的人更多了,這些錢光買春節慰問品都不夠。”許巧珍小女兒殷建亞含淚説道。

  許巧珍對社區居民慷慨解囊,但自己的日常生活卻節儉得令人心酸。胡建剛説:“爸媽住的房子還是上世紀60年代建的,傢具是上輩傳下來的。媽媽用了一輩子手提馬桶,每每子女們提出要為她裝一隻抽水馬桶,她都極力反對,説沒必要,有這錢,還不如去幫助社區的困難居民。”

  兒女們曾經抱怨許巧珍太傻,凡事不替自己考慮,只想著社區居民,但許巧珍卻借機做起了他們的思想工作。“媽媽説,居民就是她的親人,為居民做點實事,把溫暖送到居民心中是她的追求。我們支援她的工作就是最大的孝順。”

  “我是一名黨員,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許巧珍不僅關心社區居民,她牽掛的人還有很多,就像她在民情日記裏寫的,“我是一名黨員,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黨和社會多做些有益的事。”

  社區裏住著不少外地來常州打工的租房戶,許巧珍對待他們跟本小區的居民一樣用心用情。來自安徽租房賣菜的農民平家齡,一直想把在老家的一雙兒女接到身邊,可上學是個大難題。2009年8月份,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找到了許巧珍,沒想到許巧珍了解情況後,二話不説就帶著她往社區附近的小學跑。“是許書記苦苦懇求,感動了校長,兩個孩子才被破例接受。考慮到我們家的經濟狀況,許書記又懇請校長減免借讀費,最終,一個孩子1年1萬元的借讀費變成了兩個孩子每年一共8000元。”平家齡哽咽著説,“能生活在這樣的小區,能遇上許書記這樣的好人,是我們全家的福氣啊!”

  得知許巧珍書記去世的噩耗,常州市福利院的孩子們哭著喊著要去看許奶奶,曾經駐東頭村社區地段的市武警支隊一中隊戰士們也默默地行起了軍禮。

  常州市福利院的孩子們不會忘記,每年許奶奶都會給他們送來幾百套被褥、衣服、玩具,陪他們一起過六一兒童節,一起唱歌、跳舞,多麼其樂融融;

  市武警支隊一中隊的戰士們也不會忘記,每年的春節、中秋等傳統佳節,許巧珍都會來到軍營,或請戰士們到社區一起聯歡,她給戰士們送棉鞋、粽子、鴨蛋,與戰士們一起包餃子,聊家常,宛若一家人。

  “許書記20多年來一直是戰士們的活教材,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産黨員濃濃的愛民情、擁軍情,我們敬重她、學習她、緬懷她!”常州市武警支隊一中隊陳指導員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