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可當急救藥 不可當補藥
- 發佈時間:2015-07-01 02:32:11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觀察家
表面上看中小股民有了一定的保障,肉大概不用再割下去了,但深層次而言是操盤力更強的機構大鱷們手中多了一張牌,這未必是大眾福音。
短短兩周多時間,中國股市最高已經跌去超過20%,近半年多來的牛市轉眼就瀕臨牛熊分界線。正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覺得談股傷感情之際,週二滬指V型漲出5.5%,儼然讓大家又開始“相信愛情”了。
週二大漲的原因既有一定市場自我修補因素,如場外配資被充分清理,更重要則是有政策的扶持。週一諸多緊急出臺的政策指向都起到了推動作用,包括證監會微網志發聲,稱股市回調過快不健康;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保部發佈《國家基本養老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草案;疑似中央匯金公司斥資95億元購入藍籌股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可以説,如果雙降救心丸能奏效,這些政策至少不會這麼快出臺。如果週二又是綠意盎然,晚上出現新一輪利好亦是大概率事件。國家意志在此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
政策進場當然會有副作用。至少在短期內,管理層的心中底線4000點似乎被探到了。表面上看中小股民有了一定的保障,肉大概不用再割下去了,但深層次而言是操盤力更強的機構大鱷們手中多了一張牌,這未必是散戶福音。
然而,政府也不見得就應該袖手旁觀。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紐約股票交易所更不是二十五年就建成的。我國特定國情下,經濟持續發展、保持一定增速是政府的既定任務。我國金融體制也還不健全,把市場監管做成宏觀調控乃至“微觀調控”有其必要性。1978年開始的、為塑造有效市場而進行的經濟改革仍然要通過政府攻堅,即便有副作用,也“藥不能停”。
以股市為例,證監會掌握著新股發行的審核“放生權”,這種權力可謂“不行使,就是在行使”。一級IPO打壓二級市場交易,固然來自股民“每逢發行必炒新”的奇怪習慣,但這是股市多年淬煉的“大數據”教給他們的,不是批評教育、説這不理性就能解決的。運作數載的融資融券,很多人今年方值初學乍練。更何況股市中恐懼與貪婪交織,泡沫與崩盤興替,在發達國家也在所難免。故而,證監會有時不得不理性地應對非理性,演繹出政策市,在具體時空下仍然是合適的。
特別是今年正逢股市改革關鍵歲月。發行註冊制年內出臺幾乎板上釘釘,在此之前“轉型牛”不能鬆勁成了半公開的底牌,助長了投機。認定註冊制必須在牛市中推出,未必該是一個正確目標。不過,註冊製作為全新、永久性的闖關之舉,如果能通過必要的行政扶持實現平穩過渡,起到病人康復初期的拐杖作用,則種種政策幫助仍然是值得和可以預料的。
當然,這絕非鼓吹政策蘿蔔有理、應該長喂不懈。事實上,本屆政府推動市場化改革,可謂大步流星。我們期待的是金融監管高層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到政策刺激是為了將來不刺激。像養老基金入市,就並非單純接盤,而是逐步與國際接軌的長效機制。
對管理層而言,短期“救市”可以有,但更要記得能“救長市”,不能為了避免一時盤面難看而損害長期博弈均衡的實現。政策利好投出前,要克制和忍耐。像本週一買盤實際上是超出上週五的,折射了市場的彈力。而去年啟動的滬港通,也為外資逆市入場、令股市沒有跌得更厲害提供了基礎設施。在市場機制多元化後,更要防止政策異動的副作用。
多年前有一篇網路紅文,標題是《旅行不是濟世良藥 它只是一片阿司匹林》。對於當下的中國股市來説,政策性的“救市”可能也同樣是如此。政策只能在一時救急,而長遠的股市健康,還需要更多的運動和調理。
對散戶而言,應當意識到政策市帶來的“王的盛宴”即便不在今年末撤席,終場曲也已經奏響。也許本輪最後的狂歡仍然能帶來豐厚收益,但市場化進一步到位後,“過山車”可能會更凶險,何去何從也是大家應當反思和準備的。
□繆因知(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