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必須重新想像城市公共生活的形態

  • 發佈時間:2015-06-25 04:29:25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唐燁

  “極端現象並不是壞事。它會引發矛盾,也會促進思考,産生靈感,深入思考後,它可以給人帶來驚喜。”不久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鮑勇劍曾經代表本報旗下新媒體《上海觀察》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發出了關於上海的創新之問,這次,鮑勇劍再一次從靈動的視角審視上海的城市交通。

  “極端現象並不是壞事。它會引發矛盾,也會促進思考,産生靈感,深入思考後,它可以給人帶來驚喜。”不久前,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鮑勇劍曾經代表本報旗下新媒體《上海觀察》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發出了關於上海的創新之問,這次,鮑勇劍再一次從靈動的視角審視上海的城市交通。

  我們的城市

  為汽車交通而設計

  城市擁堵、空氣品質下降、人與人隔絕等近年困擾我們的城市病,很多時候被歸罪于“車太多”。不過,在鮑勇劍看來,車並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導致今天局面的是上世紀50年代的“現代城市規劃思維”。

  美國是最能體現出“現代城市規劃思維”國家。“美國的城市規劃法律規定,每1000平方英尺的餐館一定要配10個車位,每一個理髮館要按理髮師的多少配車位,每一個游泳池要按2500加侖水配一個車位……結果,像休斯敦這樣的城市,地面面積的1/3給停車位佔了。根據美國研究者的計算,美國全國約2.6億輛汽車,平均每輛有3個車位,全國有約8億個停車位。去過洛杉磯的人都會發現,這是一個完全圍繞著汽車交通而設計的城市。

  這樣的設計在世界很多大城市都存在,上海也不例外。

  “按照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舒普的觀點:免費停車才是城市交通問題的原罪。舒普揭示交通問題的深層因素是免費和低價的停車。他對洛杉磯的‘西村’和紐約的‘蘇荷’實地取樣研究。結果,20%的當地交通來自為尋找停車位而往返兜圈子的車輛,人們平均要花費20分鐘找停車位。以洛杉磯商業區的15個街區、470個路邊車位計算,一年下來,找車位浪費的里程約95萬英里,相當於繞地球38圈、去月球4趟,多耗費4.7萬加侖汽油,多排放730噸二氧化碳。這還只是一座城市的一塊商業區的數據,數據會是非常驚人的。”

  鮑勇劍認為,免費停車的背後,體現出技術帶來的進步性與局限性。“上世紀50年代,美國免費高速公路、免費停車之所以興起,是因為當時人們更多看到的是汽車這種交通工具給生産、生活帶來的便利。但技術給人類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帶來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局限性。”

  經過一甲子,人們才意識到,帶來交通自由的汽車成為交通不自由的肇因。我們必須重新想像城市生活形態。城市應該讓公共生活更美好。

  經濟手段來治理交通?

  可以,但還不夠

  “人類思維可以在技術的發展中演進。”鮑勇劍指出,近年來不少國際城市規劃經濟學家提出用各種手段來治理城市交通,比較主流的方法是用各种經濟手段。

  比如,“在舒普教授等城市規劃經濟學家的建議下,舊金山和洛杉磯等城市開始實行 ‘動態停車價格’制度。市政府對不同區域的停車地點採取浮動制收費。實踐下來,繁華區價格大幅上升,僻靜地帶收費下降,平均呈降低趨勢。此外,停車場不僅佔用大量城市用地,還有礙城市美觀。在舒普《重新想像停車位》一書中,約瑟夫教授建議用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利用‘醜陋的停車位’,把它與園林景觀結合起來,允許公眾做‘莎士比亞劇’的小劇場。”

  政府解決方法之外,社會力量也提供解決之道。“網路創業者還開發了不少停車軟體。例如,“‘停車猴’(MonkeyParking)和 ‘ 幫 我 停 ’(ParkMe)等軟體可以在你離開時通知附近找位子的人。但接收通知是要付費的。這些軟體剛出爐就被政府取締,因為停車點是市政公共財産,第三方不能用排他性的軟體來獲利。”

  在上海,政府與企業也在努力通過一些經濟手段減少私車的使用,比如,私車牌照拍賣制度、醞釀中的停車收費浮動制度等等。

  鮑勇劍認為,這些手段已經超越車的系統管理本身,具有社會成本的眼光。只是這還不夠。

  沒有限制,就沒有偉大的設計。在設計師眼裏,限制不是障礙,而是激勵創新的誘因。圍繞著如何“城市讓公共生活更美好”,城市交通可以有多元並靈活的設計。

  另一個視角:

  城市交通工具“共用私用”

  “只有從城市交通工具‘共用私用’的高度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我們才有可能享受‘多快好省’的城市生活。”鮑勇劍認為,“共用私用”構建的是一個友善的社會關係。

  從技術層面看,實現“共用私用”的技術條件已經具備。“谷歌從2005年開始測試無人駕駛的轎車。目前,美國的三個州——加州、佛州和密歇根州,立法允許無人駕駛車輛在街道上試運作。豐田、通用、福特等汽車公司都積極投入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和試驗。”

  “共用私用”將如何改變一座城市的交通?鮑勇劍説,麻省理工的斯皮瑟等學者以新加坡為假想的“共用私用”城市,對無人駕駛汽車和新型社會關係做了模擬,讓人們可以通過智慧手機調度最近的無人駕駛汽車,最終發現好處多多。第一,“共用私用”的車將人們從汽車保養、維修、保險、折舊的煩惱中解放出來;第二,城市停車用地極大釋放出來,因為人們已經不需要停車場,汽車被反覆流轉使用,並接受中央整合調度和管理;第三,與現有的約78萬輛車相比,只要30萬輛車就可以滿足平均95%的需要,或在高峰期滿足75%的需求;第四,交通緩解、免除進出停車場等節約的時間價值平均為每人每年1.5萬美元。這個模擬還沒有包括污染下降的價值和人們在汽車中悠閒工作或娛樂的價值,也沒有計算對老齡駕駛人的方便福利。

  在加拿大與美國一些城市,“共用私用”藍圖已經實現。“Zipcar 和Car2Go這兩家汽車租賃公司提供應用軟體,讓付費會員使用靠他們最近的車,隨上隨下,不必到中心店租車。舊金山起家的Uber更向前一步,幫助私家車主搞有償搭便車的服務。”

  在國內,滴滴、快的等企業正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提供拼車服務,這也是“共用私用”一種表現方式。不過,因為有違相關管理條例,也多少觸及社會道德層面,目前這樣的拼車服務在國內大部分城市還處於“灰色”或者被禁止的地帶。

  對此,鮑勇劍認為,“共用私用”理念在現實中有時會與當下的社會體制與制度資源看似抵觸,其實互益。“共用私用”技術是對“理想的公共生活”的回歸。同時,技術提供者也需要站在這個社會高度思考拼車和專車的模式,否則難以找到與現有利益相關者的交集和互補的界面。

  在鮑勇劍看來,公共交通創新需要具備的三個條件:理解根本需求;尋找突破限制的方法; 持續完善解決方案。拼車和專車服務符合“讓公共生活更美好”的大眾需求,但是還需要持續完善的創新,例如乘車的夥伴關係,信任與安全的關係,對非技術使用者(老人)等的關注和關愛。

  發展社會資本

  鼓勵社會創新

  鮑勇劍認為,“共用私用”的背後體現的是社會資本與社會創新的力量。

  所謂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或團體之間的關聯——社會網路、互惠性規範和由此産生的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社會創新則是民間力量自發的、通過創辦社會企業的方式促進解決社會問題、改善某一范圍人群生存狀況的一種行動或趨勢。

  社會創新對社會産生的正向效果與影響力遠在技術創新、商業創新之上。鮑勇劍列舉了國外兩個成功調動社會資本引發社會創新的例子:

  紐約計劃在布魯克林岸邊建設一個多功能的“浮動游泳池”。這個泳池很巧妙地處理了河中的污水,讓市民可以免費在其中游泳,還能將乾淨的水迴圈回到河中。比設計更加吸引人的是它的募資方式。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泳池的奠基級建設者。只要你貢獻25美元,你的名字就被“燒”在一塊瓷磚上,與無數“市民資本家”一起鋪墊出泳池的四壁。泳池設計最初存在技術難題,但設計者從萬人反饋中找到了答案,人人都成為了泳池的技術提供者。

  新加坡推出了一款名為“EVA”的快速充電的電動車,這種車型在熱帶城市行駛良好,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一般的電動汽車充電需要6小時到8小時,一次性充滿後可行駛160公里。

  但“EVA”在充滿電後能夠行駛大約200公里,充電時間卻只需要15分鐘。“EVA”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大學生們通過網際網路採集全球電動車領域的智慧而研發出來的。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社會資本的調動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進而引發了技術的進步。”

  如果將這一思路“移植”到上海的交通問題上,一連串解決方案便浮現出來。

  鮑勇劍建議,成立“靈敏組織”,調動社會意願,根據工作性質,讓企業與員工約定新型工作關係,允許員工錯時上班,在出現惡劣氣候時,在家辦公。把極端惡劣天氣和交通的限制轉化為提升組織靈敏能力的機會。又如,借鑒金融資本眾籌的方式,進行社會資本眾籌。企業可以建立“社會資本銀行”,讓各種需求和能力有一個交易平臺,你提供搭車,我幫你輔導小孩學習等。

  再如,成立老年志願團,組織有多種技能的老人為社會人士提供指導性服務,如在車站提供多種外語服務等。通過服裝和識別標誌的設計,讓老人“自豪”起來。韓正書記曾説,上海要開放,開放,再開放。開放的是主意、思維方式和組織方式。一旦開啟,勢不可擋。

  政府要做什麼?用各種各樣的政策措施鼓勵和鞏固社會創新,維護積極參與的文化和社會氣氛,允許技術的持續改善。從“美好交通”開始,上海就可以實現“城市讓公共生活更美好”的願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