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要做加法,更要做乘法——廣東省社會扶貧創新記
- 發佈時間:2015-06-24 14:27: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廣東省大埔縣高陂鎮桃花村,一個隱藏在粵東北崇山峻嶺中的偏僻小村。雖然名字詩意盎然,卻難掩落後面貌。直到2013年10月的一天,一眾人馬沿著崎嶇山路向村中進發。對於這支由廣州市工商聯組織的企業家扶貧項目考察團的成員來説,桃花村的“窮”讓每個人都眉頭緊鎖。
考察會很快變成了一場募捐會。廣州立白企業集團公司總裁陳凱旋當場承諾捐資180萬元,為桃花村村民解決行路難題;全國政協委員、廣州星河灣集團董事長黃文仔則將改造桃花村小學的任務攬在了自己名下。
桃花村的故事,只是廣東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事業的一段剪影。近年來,在扶貧“雙到”(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中,廣東省在堅持政府主導地位的同時,通過多種形式、多條渠道創新機制、廣拓資源,著力搭建“大扶貧”格局,並在這一過程中著力構築動員平臺、培育社會組織、撬動市場杠桿,實現精準扶貧、開發扶貧和社會扶貧的有機結合與成效多贏。
“平臺”之創:設立首個省級“扶貧濟困日”
“630”,是破解廣東扶貧奧秘的一串關鍵密碼,也是觀察廣東社會扶貧行進路徑視角最佳的一扇窗口,更是剖析社會扶貧中政府功能與定位不可多得的生動案例。
2010年6月30日,“廣東扶貧濟困日”啟動儀式上,恒大、碧桂園、星河灣、珠江投資等幾十家知名企業負責人手托動輒數億元認捐金額的牌子,接受閃光燈的輪番“轟炸”。而這張“全家福”,也成為廣東社會扶貧事業發展進程中的經典瞬間。
6年前,經國務院批准,每年6月30日被確定為“廣東扶貧濟困日”,這是第一個省級扶貧濟困活動日。6年間,每到此時,南粵大地便善潮涌動。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至2014年,“廣東扶貧濟困日”累計籌集社會扶貧資金超過150億元。
在省財政廳扶貧工作組進駐之前,廣東省龍川縣豐稔鎮十二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仕平正在為籌集公共建設資金而發愁。他告訴記者:“村裏老闆就數得過來的那幾個,每次捐款都找他們,我都不好意思了。”扶貧工作組給十二排村帶來的,是一個總量高達1000萬元的“超級禮包”。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便來自通過“扶貧濟困日”平臺捐贈的社會資金。
廣東素有鄉賢回饋桑梓的優良傳統,但這些資金往往與血緣、地緣關係緊緊捆綁在一起,導致的現實情況是“窮村老闆少捐資便少、富村老闆多捐資也多”。“扶貧濟困日”發揮的作用之一,便是對社會扶貧資金進行集中整合、統籌使用,並通過定向投放和二次分配,將扶貧資金真正投放到最需要幫扶的貧困村莊。用廣東省扶貧辦官員的話説,便是“多些雪中送炭,少些錦上添花”。同時,鄉賢捐贈通常數額較小,搞些小建設尚且可行,而當面對大項目建設時,便總會愛莫能助。“扶貧開發雖然主要針對一村一莊、一家一戶,但同樣需要政府力量通過‘扶貧濟困日’這樣的抓手,將各方資金‘五指並攏’,形成拳頭效應。”廣東省人民政府特聘參事、省扶貧開發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鐘韶彬説。
2014年10月17日,“扶貧日”正式設立。廣東省副省長鄧海光認為,“扶貧日”與“廣東扶貧濟困日”定位高度不同、功能重心不同。“‘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要堅持不懈搞下去,並結合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扶貧工作的重心和熱點,精心安排活動內容,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與‘扶貧日’活動一起,在一年內形成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前後兩個高潮。”他説。
“節點”之創:用好用活扶貧社會組織
如果説“廣東扶貧濟困日”是政府凝心聚力為社會扶貧資源做“加法”,那麼通過培育扶貧社會組織併發揮其在聚合各方資源、搭建項目平臺、分配扶貧資源方面的樞紐作用,廣東則又在行政性動員力量和社會性組織力量之間做了一道“乘法”。指向的“運算結果”便是生長動力源源不斷供給下,社會扶貧的根深葉茂。在廣東社會扶貧領域,扶貧社會組織以其廣袤的生存土壤、靈活的體制機制、過硬的專業團隊正發揮著政府部門難以替代的作用。
仲夏夜慈善音樂會、“結善緣·救病童”義拍義賣慈善會、“愛滿罐”項目、愛心直達基金……一連串充滿文藝氣息的項目名稱,是廣東公益恤孤助學基金會歷經十年心血培育起來的社會資金募捐平臺。通過這些平臺,該基金會累計募款8708萬元,資助了廣東省35個縣(區、市)的19239名孤貧學生,救治了502名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等病患兒童。
2015年春節前夕,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定點幫扶村——樂昌市長來鎮羅村村民又盼來了他們的老朋友——由廣東省扶貧開發協會、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組織的醫護人員,時隔一年又來到村中進行義診。而這,也是廣東“健康扶貧工程”的第101次活動。截至2014年10月,該項目共組織開展健康扶貧專項活動100場次,籌集健康扶貧資金物資6000萬元,發展健康扶貧定點醫療單位28家,建成村級衛生示範站8家,減免醫藥費、檢測費兩億元,向貧困戶提供常用藥包1000多個。
資金的抽水機、項目的播種機、資訊的交換機——在廣東,扶貧社會組織正在成為社會扶貧的網路編織者、資源集散者和品牌塑造者。“政府的作用,就是為扶貧社會組織成長營造良好環境,幫助他們搞好自身建設,不斷增強公信力,善用、用好他們。”2015年3月12日,廣東省委副書記馬興瑞在廣東省扶貧開發協會調研時如此叮囑隨行的省扶貧辦官員。
“主體”之創:現代農業牽手社會扶貧
扶貧,目的在於推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在於讓貧困群眾的腰包儘快鼓起來。如果將鏡頭拉長,在更為宏闊的觀察背景上,農業現代化與扶貧開發有著寬廣的交集。而在這其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産業扶貧更是互為表裏、異曲同工。在扶持社會扶貧做大做強中,廣東省通過認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示範基地)和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等方式,實現了廣東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與新時期廣東扶貧開發戰略的接榫。
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潭頭村種植潮州柑等水果有悠久的歷史,但村民栽培技術落後,經濟效益低下。作為廣東省扶貧農業龍頭企業的潮州市朝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利用該村原有的水果生産資源,幫助村民提高科學栽培技術水準,並以該村的吉豐柑橘專業合作社為基礎,實施“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戰略。2014年,公司帶動農戶1650戶,其中重點扶持貧困農戶624戶,增加貧困農戶收入295萬元,戶均增收4727元,每人平均增收1050元。公司雇用了固定勞動人員和季節性勞動用工參與水果生産基地和流通中心工作,解決了250多名本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其中75戶為貧困農戶。
“一粒竹稻米,百姓致富夢。”這是蕉嶺縣鐘章美竹稻專業合作社幫扶興寧市龍田鎮涼傘村村民種植竹稻脫貧致富的生動寫照。而給合作社與涼傘村牽線的“紅娘”,則是時任梅州市農業局副局長的劉玉濤。2010年,他了解到竹稻始終無大面積試驗場地的情況後,便將合作社負責人引薦到興寧市龍田鎮涼傘村,並與同期扶貧涼傘村的廣州市司法局駐村幹部對接,把竹稻作為名優特産示範試種。當季便獲得豐産。2013年,廣東省新一輪扶貧開發“雙到”工作啟動,鐘章美竹稻專業合作社又與蕉嶺縣新鋪鎮政府對接,由合作社免費提供種子給農戶。2014年,該村共種植竹稻1000畝,僅此一項,就為全村村民帶來80多萬元純收入。
“社會扶貧創新對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來説,最大的價值在於為其成長注入了新的潛力,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時也是廣東以市場機制下的雙贏思維推進社會扶貧不斷拓展空間、增強活力的重要探索。”廣東省扶貧辦官員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