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面提升應對突發災害能力

  • 發佈時間:2015-06-10 06:08:2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區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防災救災、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從風險防範、監測預警、處置救援到恢復重建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6月1日“東方之星”號沉船事件發生後,國務院成立救援和處置工作組趕赴現場指導搜救工作,各路救援力量八方匯聚,人員搜救、傷員救治、善後處理等工作及時有序推進。

  近些年來,伴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社會快速發展,我國突發自然災害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與之相對應,我國應急管理工作得到長足發展,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和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能力不斷增強。

  應急管理制度形成

  面對時有發生的突發自然災害或公共安全事件,該如何處理?我國的應急管理機制將如何啟動?又會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我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範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

  唯有胸有成竹,方能處變不亂。按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對於“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各地區、各部門要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建立預測預警系統,開展風險分析,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在這個基礎上,根據預測分析結果進行預警。

  目前我國已建成包括國家總體預案、國家專項預案、部門預案、地方預案、企事業單位預案以及重大活動專門預案等在內的較為完整的國家應急預案體系,制定各級各類應急預案700多萬件。

  “應急管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時刻做好準備。因此,必須加強以風險治理為核心的應急管理基礎能力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以進一步提升對突發事件的防範能力。”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説。

  生命大於天。基於對突發公共事件危害性的認識,與時間賽跑成為應急救援的一條重要原則。為了做到“快”,事發地的省級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必須做到“雙管齊下”,根據職責和規定的許可權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及時、有效地進行處置,控制事態,力爭做到任務下達之後,各方面救援力量迅速集結。

  與此同時,我國應急管理法規體系也在不斷完善。2007年《突發事件應對法》頒布後,涉及自然災害、安全生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方面的70余件法律法規先後制定或修訂。我國基本建立起以憲法為依據、以《突發事件應對法》為核心、以相關單項法律法規為配套的應急管理法律體系。

  社會參與日益提高

  近年來,極端天氣等事件頻發。應急救護技能正逐漸成為個人的必備技能。就大多數情況而言,突發公共事件的現場主要發生在基層。現場人員怎樣應對突發事件,對於控制事態、搶險救援、戰勝災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能做到不慌不亂、鎮靜有序,按預案自救、互救,就可大大減少人民的生命財産損失。

  退休的宋林增對日常急救的醫療知識特別感興趣。在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孫斐的指導下,宋林增在短時間內就掌握了心臟按壓、人工呼吸等技能的要領。“看似簡單的技能,緊急情況下卻能救人性命。”宋林增説,希望自己能掌握更多應急技能,加入到救災志願者的隊伍當中。

  近年來,政府部門深入開展應急管理知識“五進”(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家庭)活動,普及預防、避險、自救、互救等應急防護知識,提高公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初步形成基層應急管理和社會參與工作機制,社會公共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有所提升。

  “通過專業的救護培訓,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將可能成為專業救援人員,實現科學救災。”孫斐説。

  社會力量作為應急管理參與主體之一,其參與程度高低、參與意識強弱,也直接影響到應急管理的最終成效。我國注重發揮企業、社會團體、紅十字會等民間組織、基層自治組織和志願者在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後恢復與重建等方面的作用。應急管理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升,社會公眾理性參與應急救援的意識和能力也顯著增強。

  面對各級各類突發事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多次參與災區救援的北京綠舟應急救援促進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峰對記者表示,“2008年成為中國應急志願者元年,自此應急救援志願者團隊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單打獨鬥到抱團取暖,志願者越來越專業化”。

  應急産業尚需完善

  在應對突發事件措施日益完善和全社會不斷增長的公共安全需求推動下,應急産品研發、生産催生了應急産業。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快應急産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要使應急産業規模顯著擴大,基本形成應急産業體系。

  應急産業是什麼?大到用來實施救援的機械設備,小到一個普通的家庭救生包,都屬於應急産業的一部分。

  兩組數據或許能説明應急産業的重要性。2014年,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373.8億元,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全國24353.7萬人次受災;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消防、安防、安全應急、資訊安全、應急通信裝備、反恐裝備、食品安全監測設備等領域專用産品和服務的産值已達過萬億元規模。

  高科技裝備正迅速改變我國的應急救援能力。在近日舉行的全民應急計劃——2015北京國際防災減災應急産業博覽會上,多項防災科技産品首次亮相。一款類似直升機的設備,最高可升空1000多米,其可飛到指定位置懸停攝像,並把現場畫面實時回傳到指揮中心;一款看似外形、重量和體積與普通水杯無異的攜帶型軍用水瓶,卻具有水質凈化功能,無需動力即可將水凈化,供人飲用。

  從總體來看,我國應急産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應急産業體系不全、適應我國公共安全需要的應急産品體系還未形成等。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這些新技術、新理念降低突發事件風險,是應急管理工作面臨的新挑戰。而應急産業跨度大、覆蓋廣,預計未來將會呈現較高速的增長態勢。

  專家指出,減少災難帶來的財産損失和人員傷亡,應大力發展應急産業,這需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推動,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提供應急服務,讓應急服務加快實現專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

  連結

  《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規定:

  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國務院制定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組織制定國家突發事件專項應急預案;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和國務院相關應急預案,制定國家突發事件部門應急預案。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以及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國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警制度。可以預警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的預警級別,按照突發事件發生的緊急程度、發展勢態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分別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標示,其中,一級為最高級別。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或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後,履行統一領導職責的人民政府可採取下列一項或多項應急處置措施:

  一、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疏散、撤離並妥善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以及採取其他救助措施;

  二、迅速控制危險源,標明危險區域,封鎖危險場所,劃定警戒區,實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三、立即搶修被損壞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等公共設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員提供避難場所和生活必需品,實施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疫及其他保障措施;

  四、禁止或限制使用有關設備、設施,關閉或限制使用有關場所,中止人員密集的活動或可能導致危害擴大的生産經營活動及採取其他保護措施;

  五、啟用本級人民政府設置的財政預備費和儲備的應急救援物資,必要時調用其他急需物資、設備、設施、工具;

  六、組織公民參加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專長的人員提供服務;

  七、保障食品、飲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八、依法從嚴懲處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擾亂市場秩序行為,穩定市場價格,維護市場秩序;

  九、依法從嚴懲處哄搶財物、干擾破壞應急處置工作等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維護社會治安;

  十、採取防止發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