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逐月增長 房價漲還是不漲
- 發佈時間:2015-06-05 07:13:00 來源:京華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一系列寬鬆政策的刺激下,今年2月以來,北京樓市成交量逐月增長。到5月,量價齊升創下年內新高。隨著市場熱度的持續攀升以及網簽的滯後效應,短期內樓市量價反彈“板上釘釘”,二季度樓市出現復蘇行情也幾乎沒有懸念。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價格門檻和限購依然阻擋了市場上最大的需求群體,如果未來沒有特定的扶持政策,量價很可能在年末又鬆動回落。
成交量逐月增長
據中原地産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5月,北京新建住宅(剔除保障房、自住房)實際簽約套數為4822套,環比上漲達37%。至此,5月純商品住宅成交量已創下年內新高。
數據顯示,2月是北京年內新建住宅交易的最低谷,當月僅簽約1592套,3月小幅反彈至2461套,4月又進一步拉升至3510套,5月北京新建住宅成交達到4822套。從漲幅來看,除了環比漲幅達到37%,5月成交量同比漲幅達21%,這也是今年內除2月出現微幅上漲之後,首個成交量出現同比上漲的月份。
二手房方面,根據鏈家地産市場研究部統計,5月北京二手住宅共成交16627套,環比上月同期下降3.8%,但同比漲幅高達140.0%。本月網簽量繼續延續上月的高水準。
從全國範圍來看,5月一二線城市成交量呈現明顯復蘇。中原地産數據顯示:5月全國主要的54城市合計住宅簽約套數為26.199萬套,環比上月的24.17萬套上漲幅度達到了8.4%,而同比漲幅更是高達20.1%。
前5月整體市場復蘇趨勢更加明顯,其中一線城市2015年前5月簽約17.11萬套,同比漲幅達到了41%,二線城市合計簽約70.66萬套,同比漲幅為13.4%,三線城市簽約16.9萬套,基本持平。四線城市成交量有輕微下調。
短期反彈“板上釘釘”
“5月純商品住宅市場回暖,顯現出了寬鬆政策的落地效應”,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分析,在9·30、3·30接連頒布的寬鬆政策拉動下,由二手市場成交升溫率先引爆,二手房交易套現出的資金涌入新房市場後,拉動新房市場的成交量呈現階梯上揚的態勢。
成交量上漲的同時,價格也水漲船高。亞豪機構統計數據顯示,5月北京純商品住宅整體成交均價為28546元/平方米,與去年5月相比上漲了18.4%。“中高端産品成交上升,是造成5月純商品住宅市場整體均價水準提升的主要原因”,郭毅説。
據亞豪機構統計顯示,截至28日,5月成交的純商品住宅中,戶型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戶型佔比降至42.1%,創9·30後新低。與此同時,戶型面積超過90平方米的中大戶型的市場佔比均有所增加,其中成交佔比上升最明顯的戶型在90-120平方米,市場佔比同比增加了5.7個百分點。
二手房價格也在半年下行期後首次扭負為正。鏈家地産市場研究部統計,5月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價為36084元/平方米,環比上漲2.2%,比去年同期上漲4.6%,又恢復到了2014年市場下行前的水準。
“5月市場熱度明顯提升,具體表現在日光碟數量增多,成交量上漲,去化率明顯提升等”,鏈家地産市場研究部李巧玲告訴記者,從具體項目來看,5月成交量達百套以上的純商品住宅項目達9個,而4月僅有4個,熱銷項目數量出現翻番。
李巧玲表示,在5·10降息的又一輪刺激下,5月市場的回升速度與三四月相比再次加快。一方面與市場本來就存在大量的潛在需求有關;另一方面,年內多次利好政策疊加,對需求的刺激效果越來越明顯。
由於網簽存在一定的滯後性,當前網簽量主要體現的是半月至一個月之前的市場情況,按照目前的去化速度,未來成交還將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房價上漲壓力大
隨著市場熱度的持續攀升,6月樓市成交量反彈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二季度樓市出現復蘇反彈行情也幾乎已經無懸念,那麼,下半年的樓市行情是否會延續目前的態勢?
與去年相比,雖然成交量出現上漲,但新增供應卻大幅下降。中原地産統計顯示,今年5月新增供應僅3596套,與去年同期的13005套相比下降72%,今年前5月,新建商品期房住宅供應量僅為去年的45%,新增供應處於2011年以來的歷史最低位。
另外,從庫存數據來看,截至5月31日,可售純商品房住宅(剔除保障房自住房)只有62882套,這一數值也是最近一年來的最低點。與去年庫存的持續增加不同,今年由於供應不足,加上需求入市增加,庫存得到持續消化。
這種局面將加速樓市的供不應求。“在2014年調整後,北京樓市將在今年進入上升通道,整體市場將出現成交量明顯上升、成交價格輕微上漲的趨勢”。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對於部分熱點區域,因為前期地王的集中上市,預計定價可能出現比較明顯的上漲。從長期看,北京土地供應減少也將導致商品房市場提前進入高端化。
“我們對今年市場的判斷依然是成交量相對穩定地增加,成交價格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分析師宋輝告訴記者。不過,在他看來,價格門檻和限購依然阻擋了最大的需求群體,如果沒有特定的扶持政策,量價很可能在年末又鬆動回落。
京華時報記者 潘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