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海如何趕超全球科創“第一梯隊”

  • 發佈時間:2015-05-14 03:33:49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徐蒙 本報實習生 楊小玉

  上海在國內已處於科技創新領先地位,並成為亞太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向世界科技創新的第一梯隊邁進,但相比紐約、倫敦等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仍有較大差距。

  面對差距,上海應該從哪些方向和領域突破?通過哪些途徑奮起直追?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上海進入“科創之年”,相關總體方案即將出臺,企業、高校、市場機構研發創新熱情高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已然形成。

  根據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自2014年10月起啟動了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研究,半年來,課題組深入開展調研,先後走訪上海和全國各地的眾多企業、園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廣泛聽取國家相關部門和國內外智庫的意見,形成系列調研報告。今年課題組圍繞“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目標、思路及重大舉措”專題,形成了《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研究總報告》(以下簡稱《科創總報告》)和系列分報告。

  直面差距的“三步走”

  《科創總報告》指出,上海在國內已處於科技創新領先地位,並成為亞太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向世界科技創新的第一梯隊邁進,但相比紐約、倫敦等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仍有較大差距。

  面對差距,上海從哪些方向和領域突破,通過哪些途徑奮起直追?

  首先可以設置指向2050年的長遠目標: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綜合型科技創新中心,在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到世界前列,形成全球科技創新的核心節點和全球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重要平臺,成為引領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的典範。

  在中期目標上,到2040年,上海應基本建成與我國綜合國力相匹配、在重點領域具有一定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引領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

  在近期目標中,到2030年,上海應初步建成與我國綜合實力相適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引領全國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間,要在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頭,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框架。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戰略思路,應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産業革命大趨勢、集聚人才大舉措,圍繞“由誰來創新”、“動力哪來”、“成果如何用”三個基本問題,努力促進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持續涌現。

  在建設過程中,上海應堅持五個聚焦:聚焦科技前瞻佈局,打造世界知名的科學研究中心;聚焦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科技創新的動力活力;聚焦創新生態環境,建設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孵化基地; 聚焦新興産業培育,形成符合全球産業發展趨勢的創新産業集群; 聚焦人才激勵機制,打造國際化人才高地。

  擴大企業在創新中的話語權

  從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規律看,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能否營造高品質的創新生態環境,已成為衡量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競爭力和影響力強弱的最重要標誌之一。

  課題組指出,上海營造科創中心環境,首當其衝的就是聚焦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的釋放。科技創新政策應推進大學、科研機構等機構的科研管理、創新機制的改革創新。

  專家建議,應加快優化科技成果轉移、交易和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轉化激勵政策,營造更寬鬆更積極的氛圍。對於科研人員,完善他們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同時鼓勵各類企業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對於創新主體的企業,則建議擴大企業在科技創新過程中的話語權、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産業技術創新機制。

  公平競爭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也是其中重要一環。上海可以強化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形成要素價格倒逼等創新機制,全方位提升市場配置效率。

  要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魄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基。舉目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要求和形式,上海創新人才發展還表現出一定的差距,高層次科技人才相對匱乏,尤其是缺乏世界級的科技領軍人物,而專業技術人才的佔比也有待提高。

  “見賢思齊”,近年來,紐約、倫敦等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和北京、深圳、武漢等兄弟城市都出臺了一系列創新人才發展的制度,對上海具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上海可以建立富有競爭力的人才吸引機制,組建各具特色的獵頭引才體系。同時從加大財稅優惠和分配激勵力度、實行靈活的人才流動政策方面入手,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潛力等,這些都是國外及國內先進城市提供的經驗。

  專家建議,上海應以“擇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氣魄和視野,以體制機制和環境建設為突破口,更加注重發揮市場在創新人才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上海還應積極完善境內外創新人才的引進制度,注重發揮企業引才用才的主體作用,加大國際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進一步引進國內優秀人才。

  建立健全創新導向的評價機制,也是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方向。同時,最大限度釋放人才紅利和科技紅利,以“名利雙收”激發人才活力。

  哪些産業是未來科創方向

  産業發展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最終落腳點。

  上海産業佈局應遵循立足科學和技術“雙前沿”,前瞻佈局基礎研究,主動搶佔産業高端。同時,推動跨界融合,不斷拓展科技創新的市場空間,形成需求拉動的産業發展模式。

  那麼,哪些産業方向是上海建設科創中心過程中的選擇?

  相關報告指出,上海要搶佔制高點,前瞻佈局引領未來産業。在先進資訊科技、高級人工智慧、前沿生物技術、精準衛星導航、新興網際網路+等領域,形成難以複製的源頭創新、顛覆創新核心能力,推動我國由模倣創新、追趕創新走向引領創新。

  比如可以立足特大型城市運作安全需求,主動應對“城市病”,推動科技的滲透和應用,培育拓展健康管理和服務、智慧科技服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服務、城市運作安全保障服務等民生科技公共福利産業。

  比如可以立足價值鏈管控力,在新材料、航空部件、智慧裝備、動力系統、科技服務等領域,培育發展一批撬動性的産業根技術和高精尖戰略産品,培育一批本土化隱形小巨人,為産業升級提供強大支撐。

  又如可以立足適應新常態、應對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大力提升下一代積體電路、生物制藥、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等傳統優勢類産業,鞏固創新轉型良好態勢,保障經濟增長穩中有進。

  科技創新融合“網際網路+”

  金融危機後,全球出現了網際網路技術與經濟社會相融合的趨勢。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資源全球化配置、産學研合作緊密化、創新組織網路化、使用者參與創新和創新與社會互動等發展特徵。

  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在科技創新中的服務治理作用。包括建立公共資訊公開制度,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的大數據創新産業體系的形成;實現智慧財産權保護和共用之間平衡,通過立法促進智慧財産權市場化和科技創新服務。上海可以建立公共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室,打造新的城市轉型升級動力系統。在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上海可以完善公共資訊基礎設施體系;探索和完善公共應用創新平臺模式,建立區域和跨區域的創新網路,推進全球合作交流。

  上海還應探索建立符合“網際網路+”發展趨勢的有特色的、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機構、平臺和網路,推動形成“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局面。

  課題組專家建議,上海可以依託“網際網路+”對城市和産業的改造態勢,加快完善城市建設體制和公共管理服務運作模式,推進科技創新和城市改造升級的融合發展。包括推進創新産業和創意産業的融合; 加快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上的智慧化改造,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快完善和協調城市形態和功能,建設長三角城市群創新戰略軸線,打造浦東(張江-臨港)、滬杭(張江-紫竹-松江-嘉興-杭州)、滬寧(虹橋-昆山-南京)和崇明(楊浦-外高橋-崇明)等四條長三角創新城市群軸線,形成長三角創新網路,推動區域全球城市群的改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