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特稿:全球科技創新“馬拉松”的中國身位

  • 發佈時間:2015-05-13 18:43: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5月13日電特稿:全球科技創新“馬拉松”的中國身位

  新華社記者

  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就開始了一場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漫長競爭。18世紀,牛頓力學和瓦特蒸汽機帶動英國獨佔鰲頭;19世紀,赫茲發現電磁波以及汽車、電動機的發明推動德國後來居上;20世紀,眾多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成果讓美國一枝獨秀……

  在這場漫長的“馬拉松”之中,科技創新領先的大國擁有新的戰略資本和戰略優勢,而每一輪科技革命,又讓後起國家獲得趕超的新機遇。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進入21世紀,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興起,這場“馬拉松”或許要有新的排序,中國又會處於什麼位置?

  前進的腳步

  1995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向世界傳遞了這樣一個資訊:中國將重點依靠科技和教育進步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科教興國”成為中國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口號。

  20年來中國科技創新的前進腳步,或許用一些統計數字描述得更清楚: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2014年11月發佈的《經合組織2014年科學技術與工業展望》報告顯示,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從1998年起增長了三倍,僅2008至2012年間就翻了一番,成為全球研發的主要驅動力。未來,中國的研發投入將超越歐盟和美國,在2019年前後躍居世界首位。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4年科學與工程指標》報告説,2001年至2011年,美國研發投入在全球所佔比重從37%下降到了30%,而同期中國在全球研發領域投入所佔比重從4%上升到了15%。

  報告還顯示,從2001年到2011年,中國科研論文的數量以15%的速度增加,在全球所佔比重從3%提升至11%,僅次於歐盟和美國。報告稱“中國論文産量增長速度驚人,中國論文的影響力也在增加”。

  ——以出版頂級科學刊物《自然》雜誌而著稱的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用“自然指數”來衡量全球各個國家和科研機構過去一年在最高品質研究上的貢獻。根據這一指數新排名結果,中國2014年已成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研産出國家。

  而從歷史數據看,2012年到2013年,中國的分值就增加了15分,這是非常讓人矚目的增長。尤其是對比其他名列前十的國家,他們多數分值增幅都沒有超過1分,有的甚至還呈下降趨勢。

  ——如果説專利是科技進步的直接體現,那麼國際專利申請意味著各國新發明、新技術在國際舞臺的直接競爭。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2000年至2014年國際專利申請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國際專利申請量僅為781件,不僅遠遠落後於同期的美國的38015件及日本的9569件,也落後於德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歐洲國家。

  而到2014年,中國國際專利申請已超過2.5萬件,穩居世界第三,和美國、日本的差距不斷縮小。以機構而論,中國的華為公司、中興公司均位列全球企業專利申請量的前三甲。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報告説:“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是獨一無二的,它的每人平均收入跟其他發展中國家相當,但其在全球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經濟活動和研發方面的表現,堪比甚至超過多數老牌的發達國家。”

  專家的關注

  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國際排名不斷前進,引起了眾多專家的關注。他們將其歸功於領導人的重視、投入的增長、社會的支援以及科研人員自身的激情。

  美國科學促進會首席執行官、《科學》雜誌執行社長艾倫·萊什納曾表示:“中國領導人清醒地認識到政府對科學的支援增加與驅動經濟繁榮的發現之間的聯繫。此外,中國科技界也認識到國際研究合作應對諸如疾病、饑餓和氣候變化等緊迫問題的價值。中國對利用科學手段解決這些問題表現出極大熱情。”

  英國皇家學會副主席安東尼·奇塔姆在《自然》雜誌的一篇專訪中説:“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的科研水準已經從相對落後發展到如今全球排名前列,這是一個‘成功故事’……我每次帶西方學生去中國的時候,他們都驚訝于中國學生在科研方面的專注和熱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與地球科學部主任、人與生物圈計劃秘書長韓群力説,中國通過持續、穩定的政策支援,實現了將科學技術發展轉化為國家發展動力的清晰理念,而中國科研實力提高和科研團隊成長的速度也都十分驚人。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涉及的重點領域,中國都擁有大量前沿性的研究項目和優秀人才。不少中國科學家成為了國際重要科學平臺上的領軍人物,甚至參與到決策層面。

  《自然》雜誌執行主編、自然出版集團大中華區業務負責人尼克·坎貝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對科研的持續投入正為這個國家帶來豐碩的成果,最近幾年裏,中國的科研投入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中國政府非常強調科研在驅動創新和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這也意味著中國正致力在科研方面成為一個全球的領導者,從目前的情況看,它正朝著這個方向快速邁進。

  趕超的道路

  進入21世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悄然孕育。面臨這場變革,世界各國競相加大科研投入,力求在科技創新的“馬拉松”中領先,也通過科技創新來開發新市場、創造新需求、尋找新增長點:

  2013年初,歐盟委員會宣佈“人腦工程”為歐盟未來10年的“新興旗艦技術項目”;同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啟動“腦計劃”,被外界看做是可以和人類基因組測序相媲美的大科學項目;德國也推出以數字化為核心的“工業4.0”……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科技創新之路該如何繼續前行,才能保持良好的勢頭,甚至實現“彎道反超”?

  《自然》雜誌的尼克·坎貝爾説,在未來數年內,中國可能成為對全球科研發展貢獻最大的國家。不過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還需更好地將相關科研成果和價值傳遞到中國以及全球社會中去。從“自然指數”看,中國在物理、化學等領域的科研成果突出,但生命科學的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與美國相比。

  他還表示,中國的科研項目也需要提升國際合作水準。“自然指數”顯示,中國發表的約70%論文都不是國際合作的産物,為了實現更強的創新力,中國需要更好地利用全球的人才和資源來合作實現,這也是美國長期保持科研水準全球領先的一大因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韓群力也認為,目前中國部分領域的科研項目確實與國際科學界對接不充分,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外國科研機構和科研隊伍的交流協作,使中國科學家的知識創造與國際科學界進行更充分的交流。同時,由於中國在海外擁有數量龐大的年輕科研人員,有必要在現有基礎上建立更完善的激勵機制,為年輕人創造更多“走出去”的機會,並鼓勵他們在取得成績後返回祖國,為國家做貢獻。

  英國皇家學會副主席安東尼·奇塔姆認為,從中國科學家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來看,中國並非只是專注于應用科學領域,在基礎科學方面的投入可能要高於除美國以外的其他西方國家。現在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大量科研成果真正轉化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實用技術。

  拓撲絕緣體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説,相對來説,中國對自由創新的支援少了一點。科技創新總是要靠百花齊放才可能走出一條路,要允許失敗,要鼓勵大家嘗試。不要總是投資一些比較成型的科研項目。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實際上就有點像風險投資,不要急功近利。

  張首晟説:“中國一定要有對世界科技做出貢獻的信心與抱負,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我們打開教科書,其中絕大部分科學原理與發現都與西方人有關。中國有那麼多傑出人才,也能夠對人類科學做出傑出貢獻。”(執筆記者華義,採訪記者林小春、張家偉、張雪飛、張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