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換擋不改勢

  • 發佈時間:2015-03-23 04:3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劉志強  白之羽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和明年很可能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一個觸底期,這一階段的重要目標就是實現轉型再平衡

  ●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要依靠科技創新,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夠給中國的綠色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空間

  ●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一不缺動力,二不缺機會。要解決關鍵問題,就要通過改革,系統降低中國經濟運作的制度成本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呈現出哪些特徵,面臨著哪些機遇與挑戰,問題的解決路徑在哪?在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年年會上,國內外經濟界的專家、學者與官員們濟濟一堂,聚焦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展望改革發展新圖景。

  看增速

  轉入中高速增長,今明兩年要實現平穩觸底

  “去年10月份以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經濟轉型開始進入了下半場,短期內過快下滑的風險加大,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可能超過以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判斷,今年和明年很可能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一個觸底期,這一階段的重要目標就是實現轉型再平衡。

  在劉世錦看來,實現轉型再平衡,需要三個條件:基礎設施、房地産和製造業等領域的高投資觸底,實現平穩軟著陸;嚴重過剩行業的退出和重組大體完成;新的增長動力可以填補投資減速和過剩行業調整留下的空間而有餘,“主要包括製造業轉型升級、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的擴展,更重要的是創新。”

  “中國經濟今年增長的目標是7%左右,我認為這個目標完全有可能達成,而且很可能達到7%以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認為,目前中國與發達國家尚存相當大的技術差距,在産業技術升級中還有很大後發優勢。

  “未來十年,經濟平均增速會達到6.2%左右。第三産業的比重會上升到60%左右,第二産業在35%左右,農業會降到5%左右。要素生産率貢獻的份額將會從目前的30%左右,上升到2024年的40%左右。”劉世錦預測。

  “中國的經濟增速的確在放緩,但仍在創造巨大的經濟增量,從絕對值來看,需求仍然非常強大。”力拓集團首席執行官山姆·威爾士相信,中國經濟轉型會變得更加穩定和可持續。

  談轉型

  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産率,實現創新和綠色發展

  專家認為,過去30年,中國經濟經歷了以量的擴張為特徵的第一次重大機遇;進入新常態後,將會迎來以質的提升為特徵的第二次重大機遇。新常態下,經濟提質增效、産業轉型升級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每人平均GDP很低時,可以很好地利用勞動力資本實現高速發展,但一旦達到了中等收入水準,資源的調動能力就變得更加困難了。”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魯裏埃爾·魯比尼認為,中國要實現中等收入到高等收入的飛躍,只能通過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産率。

  “‘兩化融合’‘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等總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提高生産效率,降低成本,尤其是降低人工成本。”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分析道,隨著産業升級,中國會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勞動力的素養要提升,“過去我們靠廉價勞動力曾經成為製造大國,一個初中生足以承擔很多國家轉移過來的低端製造業,但將來,一個大專生都不能勝任了”;二是隨著勞動力需求的減少,就必須找到新的渠道滿足就業需要,比如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商業模式的創新等。

  “當前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壓力是很大的。”工信部産業政策司司長馮飛用數據解釋道,去年,我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速為8.3%,工業領域製造業的投資增速低於13%,是多年比較少見的,“一方面,我們確實存在著産能的嚴重過剩,比較全面性的過剩,另一方面,消費結構也在升級,由過去新消費領域的橫向拓展轉到以既有消費領域的縱向升級為主,高端個性化的需求開始大量出現。”

  “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要依靠科技創新,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夠給中國的綠色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空間。”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認為,當前以資訊化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徵,以製造業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為核心技術的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已經到來,這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的交匯。

  “要實現創新和綠色發展兩大戰略,我認為要做六個轉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從傳統發展模式向綠色發展模式轉換;從被動跟隨向主動引領角色轉換;從技術突破和應用創新相對隔離向高度融合轉換;從製造業服務業各自分工發展向一體化發展轉換;從傳統城市化模式向綠色智慧城市化模式轉換。”對産業升級轉型的路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這樣描述。

  話改革

  只有改革才能消除體制性障礙,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過去20年的經驗表明,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夠消除體制性障礙,那麼才有可能實現我們所期望的新常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説,現在的主要任務在通過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只要經濟發展品質提高了,就不會有太大的麻煩,困難會一天天減少。”

  經濟進入新常態,改革面臨新形勢。改革千頭萬緒,重點方向在哪?

  “中國經濟未來的增長,第一不缺動力,第二也不缺機會。要解決關鍵問題,就要通過改革,系統降低中國經濟運作的制度成本。”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來,這些制度成本不由市場決定,不能根據經濟形勢的好壞而變動,而是帶有強制性的,“如果沒有系統改革把制度運作的成本大幅度降下來,我們會損失掉長期增長的活力。”

  “資本市場對於市場經濟來説是一個樞紐,所以資本市場的改革應該放在一個非常優先的地位。”吳敬璉分析説,近年來圍繞資本市場的改革,政府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市場監管怎麼能夠從過去以審批制為主的事前監管,改為以合規性監管為主的事中事後監管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這是一個涉及各個方面利益的非常重大的改革,非做不可。”

  “中國規模很大,各地區之間還有巨大的不平衡,人口紅利並不是説沒有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可以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區域一體化發展等舉措,讓製造業不要過早轉向國外,而是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長人口紅利。”

  “就財政金融領域改革而言,我們在2015年一定要取得重大的階段性進展。”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談道,2015年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適當擴大財政赤字規模,同時堅持把結構性減稅和系統性清理收費結合起來,並盤活財政存量。

  “應當以全面提升要素生産率為主線,把一批改革擺上優先位置。”在劉世錦看來,下一步的重點改革方向包括:重建和完善以中長期融資為重點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工具;打破剛性兌付,以局部風險的釋放守住全局性、系統性的底線,特別是推動嚴重過剩行業退出和重組;基礎産業領域要放開準入,轉換機制,提高效率;加快城鄉之間土地等資源的流動和優化配置;變“強政府”為“巧政府”,可考慮不再搞設定具體目標和技術路線的産業政策,而將政府監管主要限于環境節能、安全標準等外部性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3日10 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