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微信朋友圈:隨手轉發的“輿論場”?

  • 發佈時間:2015-03-18 09:36:41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當下中國每一場具有影響力的公共討論中,微信朋友圈都已儼然成為公眾輿論的“第二戰場”。形形色色的立場、觀點、欲求在這裡交鋒會戰,儘管撕裂性的爭吵、站隊和人身攻擊如影隨形,但它總是能為我們提供不一樣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不至於滑向極端。

  對於公眾而言,有這樣的公共討論平臺是一件好事,如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所説:“當不同的人們從其不同的角度,關懷同一個問題的時候,理性就出現了。”

  然而,每當某篇精彩的文章在朋友圈裏引發刷屏的時候,我卻感到一種本能的警惕,哪怕那篇文章理性、中立、客觀甚至看似無可挑剔。隨著朋友圈輿論場的活躍,各種真知灼見和奇談怪論也變得唾手可得。在一場場公共討論中,我們很容易找到與自己的立場和品味相契的文章,那些現成的見解使我們的意見表達變得輕巧,不就是動兩下手指的事兒嗎?

  也正是因為輕巧簡便,那些曾經照亮我們思想的光芒或許只過兩天,甚至是兩小時、兩分鐘,就會黯淡。我們隨手轉發,也隨時遺忘。我們上一秒還在義憤填膺地痛斥貪污腐敗環境污染,下一秒就是逛街購物歲月靜好。公共議題和爭論變得越來越短命。我們曾相信“圍觀就是力量”,卻在各種公共議題之間走馬觀花,鮮有駐足。問題被放在了臺面上,卻因為缺乏持續的關注而無法深入解決。

  更為深刻的影響或許是,在某種意義上,朋友圈裏的思想活躍正在麻痹我們的獨立判斷,惰化我們的評論表達。它可能只是一種表像,是我們藉以舒緩在公共空間中“不在場”焦慮的簡便方法。在愈來愈多的公共討論中,我們太過於滿足隨手轉發,藉此完成一次次立場的宣示或品味的呈現。在這一次次“只轉不發”之間,我們正將獨立判斷和表達的權力讓渡給意見領袖,成為思想的寄生蟲。在這種境況下,對理性、客觀意見的點讚和吹捧是否可能轉化為另一種盲從?

  或許,我們可以選擇在朋友圈裏進行獨立的評論表達,哪怕是只言片語。最開始我們的表達或許拙劣、平庸,但這不是我們放棄評論表達的理由。無論其形式是口頭的還是文字的,評論表達本身就是自我反思。我們不再僅憑讀文章時候的片段印象和一時衝動去選擇相信或不相信,而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思想中的邏輯漏洞和情緒氾濫。

  這時候,我們的立場宣示和品位呈現不再輕而易舉,我們也不再不加節制地躲在別人的言論背後自我呈現,我們從毫無壓力的轉發背後走向了言論的前臺,接受朋友圈裏其他人的檢視與商討,以更加負責的姿態參與到公共討論之中。

  評論表達會創造一種交流和完善的可能。在自我的反思與錘鍊之後,獨立思考的意義和價值將真正被體現出來。看到我們轉發的朋友,將了解我們是為何而轉,他們會有更大的熱情和可能加入討論。思考與辯論的過程本身將成為最佳的思維訓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