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知識性謠言”為何會在朋友圈裏傳播?

  • 發佈時間:2014-11-19 03:31:3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玉琪

  微信真的是個好玩的東西,朋友們把各自感覺有益的好玩的文章發到朋友圈裏,“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大家在朋友圈裏互動交流,增長知識,分享快樂,分擔憂愁,即便身處天南地北,也猶如眼前一般親近。年過五十的我,對朋友圈裏各類健康養生文章格外關注,不但認真閱讀,有的還悉心收藏,更把一些知識用在了日常生活當中。然而最近,圈裏的一些文章卻讓我歡喜讓我憂起來。

  有朋友在圈裏發了一篇文章説,秋葵的營養價值很高,能降三高能抗癌,還號稱是植物“偉哥”,更有神奇的降血糖的功效。這讓血糖偏高的我頗為心動,便按照文章介紹的方法,每天晚上將兩隻秋葵剖開,用涼白開浸泡一夜,第二天早上喝下帶有濃濃黏液的水。一個人喝一次秋葵水並不難,難的是天天都喝。正當我勉力堅持又倍感糾結的時候,又從朋友圈裏看到一篇文章,説有營養師證實,秋葵作為一種蔬菜,其實沒有那麼多神奇的功效。唉!那一杯杯冰涼粘稠的秋葵水算是白喝了。

  類似的文章還有很多,有祖傳秘方治高血壓的,有泡茶喝上十天半月就能瘦一圈的,反正你在生活中的許多困惑都有貌似很有道理的答案。於是,我們就“寧可信其有”地去嘗試、去採納,全然不知道自己也許已經走進了誤區。

  仔細想來,網際網路在給我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時常讓我們感到糾結,因為面對各種各樣的資訊,反而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前些年大爺大媽去早市買菜,總挑有蟲眼的買,因為網上有人説了,有蟲眼就有蟲子,有蟲子就説明沒打農藥。結果過不久,網上又有人説了,有蟲眼的菜不能買,因為有蟲眼就有蟲子,有蟲子就必須打農藥,只不過蟲子死了眼還在。搞得大爺大媽們也如我喝秋葵水一樣糾結。

  我們之所以糾結,是因為許許多多這類的資訊看似披著科學的外衣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本能地去相信。因為我們自己相信了,便又利用網際網路朋友圈這樣的平臺去傳播,去和好友分享。殊不知我們帶著善意的初心,以為傳播了知識,卻一不留神傳播了謠言。

  這種謠言,被媒體稱之為“知識性謠言”,其潛在的危害較之一般的謠言更大。其一,它披著科學的外衣,貌似在傳播科學知識,其實是誤導了大家,尤其是經朋友所傳,欺騙性就更大。其二,一個人的朋友圈可能很小,但“人外有人,圈外有圈”,這樣一圈套一圈的傳播,便如同蝴蝶振動的翅膀一樣,速度之快,影響之廣,難以想像。

  “知識性謠言”之所以能悄然傳播,一方面是因為權威的聲音還不夠大,不能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對那些似是而非的問題,需要有專家站出來給予科學的嚴肅地解釋,而不是聽之任之,這該是專家們肩負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亦是當務之急。儘管我們身處一個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但科技的發達並不意味著人們科學素養就會跟著提高。如果我們在遇到複雜事物的時候,能多些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判斷,相信不但我們的社會會更加和諧,每個人的家庭生活也會增加幾成幸福感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