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意設計“飄出”泥土芬芳
- 發佈時間:2015-02-07 05:45:4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台灣城市化進程讓大量鄉村人員涌入城市,農村空心化的問題隨之而來。留守的老人孩童,殘破的建築景色,曾經讓台灣鄉村“哭泣”。鄉土回歸、文化傳承,如何讓離鄉的年輕人重愛重返家鄉?如何在農村再生中調動社會力量?如何讓現代産業對接鄉村發展?從台灣台南市後壁區土溝村的變遷中,我們或許能獲得一些啟迪。
吳長樺,台灣台南市後壁區土溝村人。第一次見到他是在杭州舉辦的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産業高校研究聯盟論壇上。起初,我是被他展臺上萌萌的木製品所吸引。然後第二眼,就發現了“土溝農村美術館”那張極富生活氣息的海報:碧空白雲下,一位頭髮全白的農民老伯赤腳站在田間。他左手叉腰,右手搭著肩高的鋤頭,精神抖擻,樸實憨笑著。他的身後有一片漫綠的荷塘,連著金色的麥田延至遠方,紅頂白墻的農舍依稀可見。
海報上畫的就是土溝村,距台南市區60多公里,面積約400多公頃,人口1600多人。早些年,這裡還是有豬糞味、臭水溝的傳統鄉村,現在已成為台灣第一個“農村美術館”。吳長樺就是在那兒工作的一名文創設計師。
“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但我也深知這一切來之不易。”他説。
和許多鄉村相似,土溝村品嘗過“空心化”的苦痛。村裏的年輕人寧願艱難打拼在大城市,也沒想回到故土。村中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童。失去年輕和活力,“寂寞”的土溝村臟亂差,漸漸流露出破落之相。
從10多年前開始,土溝村村長就想要讓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當時,留守的村民們並不認同他的想法,而且不認同的還佔據多數。這一方面有多數老人家體力不足的原因,但同時也流露出大家一種心理上的“放棄”。
從成立社區協會,到改善村容村貌,到提供在地工作機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10多年來,土溝村在以一種並不迅速卻又初衷不變的狀態“前行”著。
吳長樺3年前畢業時,選擇了留在台中做設計。但由於業內壓價競爭激烈等多方面因素,他漸漸感覺到壓力大透不過氣。在經手一個“白費力”的項目後,他從家人處得知,村里正設立召回年輕人才的職位,於是決斷地背起行囊回到家鄉。他加入了土溝村的“社區協會青年返鄉培訓計劃”,經培訓後,得到了一份行政工作。
由於父親是村裏的木工,而自己對設計的熱情不減,吳長樺白天上班,晚上用家中的木料做些手工。慢慢竟做出些名氣,他還在村裏開了家“MUMU手感木質工坊”,把傳統木工廠變成了“玩木新樂園”。在論壇上展示的作品,就是他創業“玩木”的代表作。
“村裏的培訓補助名額共有4個。我現在已經走上了正軌,準備將職位讓出來,讓更多的年輕人有機會回來。”吳長樺説。
以社區營造“喚醒”鄉村,以美麗鄉村吸引離鄉青年返鄉。為了改善農村生活,維護其生態環境,提升其經濟活力,台灣曾提出“培根計劃”,通過開展一系列結合當地特色的培訓班,有針對性地提出符合農村社區實際情況的再生計劃,讓社區在發展中呈現出自身特色,縮短了城鄉差距。農村再生計劃的推出,也在10年內安排了2000億元資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的改造和特色農業、文化産業的幫扶發展。這些舉措在擴展農業在生産、生活、生態等層面的多元功能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用藝術和文化改變農村環境、關懷鄉村生活。吳長樺回來了,還逐漸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土溝村的改造中。文創、音樂、深度旅行、建築師事務所……這塊400多公頃的稻田大地,成了這群充滿創意活力的年輕人的“試驗場”。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