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鄉村治理構建
- 發佈時間:2015-02-04 10:29:2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偉賓
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城鎮化過程中守望鄉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準保持高速增長,農村的物質生活和生活方式都有了可喜的變化。然而,農村文化卻一直是建設美麗鄉村的“短腿”。不孝順老人、鄰里不睦、酗酒打牌……各種不文明現象成為農村文化建設之殤。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地圍繞作風民主和鄉風文明也對建設農村文化做了很多工作,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更是開展了多種探索,成為當前農村文明最重要的支柱。然而,與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農村需要更加民主、法治、和諧的鄉風文明,需要包括政府、社會組織、農村居民在內的共同努力。
農村文化的繁榮,不僅僅需要平等、自由、法治、博愛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文化理念,也需要友善、勤勞、有禮、淳樸等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特徵。傳統文化的優秀特質,在當前不僅不會過時,而且會為共建溫情的鄉土中國發揮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説,鄉村儒學講堂的試驗實踐,不僅僅是對儒家傳統思想的現代文化轉變提供借鑒,更從一定角度上揭示了傳統文化在構建現代鄉村文明中的貢獻作用和可能的路徑,其意義顯然值得整個社會思考。
在農村文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及其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的作用,不僅是尋找文化之根,更是為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尋求突破和試點。
更重要的是,鄉村文化對形塑鄉村治理結構、功能和效率會發生重要影響,富有活力的農村文化也會對鄉村治理髮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鄉村治理是村民自治、鄉村傳統文化、村莊經濟精英與包括宗族、宗教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的角力場。如果不是優秀、民主、文明、和諧的文化佔據鄉村治理的“主舞臺”,那麼某些不健康、不文明甚至非法的治理主體(如黑惡勢力、極端宗教、官商勾結)就會主導鄉村治理,那麼鄉村文化將不僅會變成沙漠,還有可能吞噬整個社會文化之基,這種情況無論如何不能接受。汲取所有文化的“先進基因”去改造鄉村治理就顯得必要且緊迫了。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非常有必要汲取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多種文化精髓,發揮各種傳統文化優秀特質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作用,只要對農村文化繁榮發展有利,就可以“拿來”為我所用,百花齊放,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力量,共同為建設溫情而有希望的鄉土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