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汲取傳統文化精髓 共建溫情鄉土中國

  • 發佈時間:2015-02-04 10:29:2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80多年前,梁漱溟就指出,中國鄉村最大的問題是文化破壞和倫理失調,所以他意圖通過文化重建來振興鄉村。80多年後,一批儒學家從書齋走向農村,在鄉村開設儒學講堂,希望借助傳統儒學在鄉村的復興,來重建鄉村文化的教化體系。儒家傳統文化能否完成其現代化轉變?在當代鄉村文化和鄉村治理過程中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如何汲取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共建和諧美滿的鄉土中國?本期對話對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秘書長趙法生進行了專訪,他長期關注儒學研究,並組織力量在山東一些農村地區開展了鄉村儒學教育實踐。

  主持人:本報記者蔣培玲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中心秘書長趙法生

  1 鄉村人文價值生態出現衰退

  主持人:近幾年,“國學”升溫,很多人在嘗試復興儒學,但基本都在知識分子的學術圈,你為什麼選擇被認為文化並不繁榮的農村呢?

  嘉賓:因為農村最需要傳統文化。中華文明被稱為鄉土文明,傳統鄉土之所以文明,是因為它曾經是儒家文化的沃土,祠堂、宗族、家譜、家廟、家訓、家禮等,構成了傳承數千年之久的鄉土文化體系,培育了傳統鄉村忠孝仁厚的風俗,成為中華文明生命活力經久不息的源泉;私塾、鄉紳、耕讀傳統和告老還鄉制度使得鄉村成為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蓄水池,成為“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鄉土社會的典型。比如范仲淹、朱熹等歷史上的大儒,告老還鄉之後都在家鄉興教育、做慈善、建書院,反哺農村。

  然而,近代以來,具有數千年曆史的自治的、禮讓的、溫情的鄉土不見了,那個孕育了華夏文明的源頭活水漸趨乾涸了。與之相伴隨的是鄉村傳統文化生態的衰退,並進一步導致了鄉村的傳統人文價值的弱化。

  主持人:當前農村文化問題主要表現在哪?嘉賓:現在鄉村的問題有兩個,傳統倫理趨於消解,現代法治尚未建立。許多農村人比過去富了,但是不孝敬老人的現象卻明顯多了;和睦敦厚的鄰里風氣淡了,各種刑事案件卻不斷上升。過去,一戶人家出了一個囚犯,全家人都抬不起頭來,有的家庭或者從此從村莊消失,闖關東去了。現在,道德壓力和約束力都在日益衰減,維繫著數千年鄉村自治的道德底線正在垮塌,鄉村仿佛被現代文明和傳統道德同時拋棄。年輕人想方設法離開這裡到都市尋找樂土。但是,農民工的身份使他們很難融入城市。數億農民工游離于城鄉之間,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最為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

  嚴峻的現實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新農村建設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重建被破壞的鄉村文化生態,重塑鄉村的人文價值和教化體系,才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沒有了價值的鄉村是不會和美的,更不可能完成現代轉型。那麼,儒學有沒有可能從它的發源地再出發,為鄉村文明的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就是我們當初開始鄉村儒學的想法。

  目前,尼山聖源書院有一批學者和義工在從事鄉村儒學實驗,其中不少人出生於鄉下,對農村有一種天然的眷注與情懷。我們希望通過儒家教化,來促進鄉村的倫理秩序和文化生態建設。

  2 從孝道入手重建鄉村教化體系

  主持人:在此過程中,您選擇孝道作為突破口,原因是什麼?

  嘉賓:到現在的農村問題非常多,其中最嚴重的問題是家庭倫理失范,而家庭倫理失范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孝道問題。

  居家養老仍是當前農村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對兒子孝心有很重要的依賴。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村裏老人住的房子是最差的,被稱為“老人房”。一些村幹部説,如果老人還能下地幹活,境況還過得去,一旦失去勞動能力,就會被看成是家庭包袱,其境況可想而知。有的人連贍養費也不願給老人,甚至村裏一些先富起來人的老父老母也處境慘澹,富裕了也不願意給自己的老父親繳納每年幾十塊錢的醫療合作基金。孔子曾經感嘆“不敬何以別乎”,有些人把養老人與養牲口看成一回事,但是,一旦拜金主義在大腦裏佔了上風,人們就會寧願養牲口而不養老人。牲口可以賣錢,養老人卻要賠錢。對老人非打即罵的事情屢見不鮮。

  中國的父母願意為兒女付出一切,尤其是農村的老人。當他們老了之後沒有勞動能力,油被榨幹、一身是病的時候,這時候拋棄他們,任何人都會絕望。加之目前社會還沒有給農村老人提供一個完善的養老系統和保障。在這個現狀下,農村老人的養老靠什麼?農村老人的養老全憑兒女的孝心,他們的社會保障就是兒女的孝心,如果兒女不孝,鄉村老人就會陷入老無所依的境地。

  3 仁愛始於家庭傳統文化有現代價值

  主持人:有人認為儒家文化過於強調道德,較少提倡法制,儒家綱常倫理不適合現代社會,你怎麼看?

  嘉賓:儒家有些內容已經過時,尤其是與政治相關的部分,無法適應民主法治的要求。但是,儒家主要的道德思想,尤其是父慈子孝、夫婦和睦、兄友弟恭的家庭倫理和修身做人的思想,依然為今天的國人所需要。

  近代思想史的一大誤區是將儒家道德與自由平等觀念對立起來。其實,自由平等是政治權利,長幼有序是人倫道德,二者並不矛盾,因為人不可能只有政治身份而沒有家庭身份。比如,我和我的祖父,到底是平等的還是不平等的?從政治權利上講是平等的,但是,從家族輩份上又不平等,我應該尊重他,給他鞠躬,讓他先坐下。把政治和人倫問題混為一談,以政治權利的平等否定人倫輩份的差異,進而否定一切傳統人倫道德,這就搞亂了整個民族的思想價值系統。

  農業文明孕育了儒家文化,但是儒家文化絕不僅僅適用於農業文明,南韓、日本、新加坡等最早完成現代轉型的亞洲國家,儒家文化反而保留最多。因為沒有全面否定傳統,人心有所依託,現代轉型也比較順利。

  從社會組織體系看,如果文明是一座大廈的話,那麼家庭就是基礎,家庭細胞之上才有宗族、村莊、學校、政府……如果家庭紊亂了,這些更高一級組織不可能有效運作。

  儒家最重視家庭,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家和萬事興”,認為愛始於家庭,培養一個好公民應該從家庭美德開始。

  4 家風改變村風,村風帶動善治

  主持人:試驗進行兩年來,效果怎麼樣?

  嘉賓:剛開始效果不明顯,有些老百姓嫌太頻繁。剛開始全部是老人,中青年人都沒有,後來發現只要有人來聽就有效果,文化是可以傳播的,80歲的老太太聽了回去之後可以給孩子們講。

  在春節,四個小組長髮動群眾,發現群眾情緒很高,説他們村裏變了,孝親敬老完全不一樣了。

  參加聽課的村民也逐漸增多,從開始的數十人到一兩百人,範圍也從一個村子逐漸輻射到周圍幾個村子。兩個腿腳不好的老年人經常拄著拐杖參加聽講,那個眼睛快要失明的老鄉每次都摸索著來到教室,並且跟著老師大聲唱起孝道歌曲。

  一年來的學習完全改變了村子的風氣,婆媳紛爭每個家庭的頭疼問題,有的媳婦甚至打罵公婆,這樣的現象現在已經沒有了,代之而起的孝敬老人的風氣。村裏孝親模範越來越多,東野村61歲的孔慶珍下地勞動時不慎把腰摔傷了,住院期間兒媳婦一直伺候在床前,端屎端尿,病友們都以為是她的閨女。她剛出院就堅持來聽《弟子規》,因為走動不便,兒媳婦就蹬著小車將婆婆送過來。酒後罵街曾是村子的一大風景,開展儒學教育以後,鄉親們發現這一奇特風景也不知不覺消失了。以鄰為壑亂倒垃圾的少了,人們寧願往前走幾步將垃圾倒進坑裏。

  本來講的是家庭倫理,家風好了,村風也變了,助人為樂也在成為村民的新風尚。收電費的人説,這個村沒有一個人欠費,其實以往不是沒錢,只是找個理由不想交。以前改造電網伐樹,群眾會打成一團。去年,村裏電網改造,伐了300多棵樹,沒有一句怨言。聽多了,村民就開始講理了,村莊的公共事務也好管了。

  鄉村治理和社會治理,人倫底線是根基,家庭倫理是基礎,沒有這個東西,社會很難穩定。做好家庭倫理的教化,不僅有利於家庭穩定,也有利於社會和諧,這種規律在傳統社會起作用,現在也起作用。

  5 建設“富而好禮”的理想鄉村要靠多方主體良性互動

  主持人:通過復興儒學您希望建設一個怎樣的理想鄉村?

  嘉賓:首先,建設一個“富而好禮”的鄉村。孔子説過“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現在的鄉村基本很富裕了,所以“貧”沒有了,但是富起來的農村卻沒有好禮。一些80多歲的老農民,他們的修養可能比現在大學生博士生都要好,傳統老農身上有一種君子風範,費孝通、梁漱溟都曾發現,中國的農民“倫理情意重,向上之心強”。但是年輕農民身上沒有,那種講誠信、勤勞、有禮、淳樸的人格魅力沒有了。

  第二,建設“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的鄉村。一個好的農村,一定是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顧,孩子們能夠得到很好的教育,整個社會是和諧的誠信的,幸福的。

  第三,新的理想農村一定是一個民主法治的農村。傳統有其借鑒之處,但也並非一切都好。既然是在當代復興,必然要面臨現代轉化創造性發展的問題。儒學要適應現代社會,儒家的倫理、道德人格教養,要和現代法治結合起來。這樣的農村,既有法治的基礎,又有倫理的基礎,這就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

  主持人:“鄉村儒學”模式是否可以在更大範圍推廣?

  嘉賓:優秀儒家文化給農民以人生意義,給農村以人倫秩序,這是目前鄉村最需要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精神力量,活一輩子會很沒勁兒,沒有動力,就像汽車沒有馬達一樣,也不會有幸福。現在農民追求金錢,但是相應的能力卻不夠,個別農民會流於“鼠竊狗偷”。傳統文化讓農村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良性人倫秩序。鄉村儒學受到了村民的熱烈歡迎,也初步形成了一套教化方式,具備了在更大範圍內普及推廣的條件。要想保證推廣的效果,首要前提是形成一個良性機制和模式,我們的體會是要走“書院主導,政府支援”的方式,充分發揮專家學者和志願者的主動性和能動心,避免搞成形式主義,使得政府、學者、志願者各自發揮優勢。

  一方面政府要支援,資金、場地等。我們現在七個講堂,有的是借的廠房,有的是小學教室,有些是村委會辦公室,有個是有企業贊助10萬元在村裏面建設一個。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廟,道教有觀,鄉村儒學講堂也需要一個地方。

  另一方面,政府支援之外,必須由學者和志願者來擔任教化工作。古代的書院都是由政府建起來後就不管了,然後交給儒者主持,如岳麓書院、白鹿書院等都是這樣,所以能夠培養出大儒。鄉村儒學也是這樣,政府支援和宏觀指導都是必要的,但要發動學者和志願者來做,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做成政績工程,不能形式主義、走過場。對老百姓是真心還是糊弄他們,是能夠分辨的,只有真正認同傳統文化,真正對農民、農村有感情,要不然白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