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胡平演講實錄:儒學理念指導下的古陶瓷收藏

  • 發佈時間:2014-10-08 10:0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中國江南地區古陶瓷收藏家 胡 平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9月,日本大阪産業大學孔子學院紀念“孔子學院日”,中國古陶瓷收藏家胡平赴日,並在日本大阪産業大學孔子學作題為《儒學理念指導下的古陶瓷收藏》演講(有部分刪節),演講包含了古平對儒家學説指導收藏實踐、古陶瓷收藏諸問題的思考,並介紹了古平的中國古陶瓷收藏精選作品。以下為演講原文,以飴收藏愛好者。

  

  (圖為胡平在日本大阪産業大學孔子學院演講)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在以往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兩國的文化交流極為頻繁,産生了諸多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值得一提的是:唐朝著名高僧鑒真和尚,歷經茫茫大海的生死磨難,六次東渡,終於成功到達日本,把中國佛法弘揚到日本。

  唐朝時,封建經濟繁榮,國勢強大,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為了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國的遣唐使並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又如,在十七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在當時的松江府(我的故鄉)讀書畢業的朱舜水為了抗清復明的理想,隻身來到日本,他在日本講學22載,積極傳播以“實學”為核心的儒學,培育了無數精英,被後人尊為“日本的孔夫子”,受到日本朝野的尊禮。當時日本副將軍、水戶侯德川光國正式聘任朱舜水為“賓師”,並親執弟子之禮。朱舜水學問的精粹是“經世致用”,他主張“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反對空談,重視史學,深刻影響了德川光國的治學理念,後來德川光國集聚才士編纂《大日本史》,聘朱舜水為顧問,日本史上“水戶學派”就是以研究史學而著稱於世。朱舜水還大力向日本學人介紹中國歷史上各種名物制度,他的《談綺》一書,內容宏富,講授詳密,是實業教育的絕佳教科書。他設計的後樂園、湯島的聖堂一直保存至今,早已成為日本重要的文化古跡和遊覽勝地。朱舜水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他對日本歷史文化的貢獻已經得到日本學者的高度評價。他們的努力奮鬥是我們的榜樣。

  作為共處於東亞文化圈的鄰邦,歷史上中日兩國對儒家文化都極為尊崇,儒學對兩國的歷史發展進程影響巨大,直到今天我們仍可以看到儒家的傳統學術思想和理念對兩國的文化學術甚至民風民俗所起的重大作用。今天世界經濟的格局已奠定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日作為世界經濟的二大主要經濟體,其經濟影響力固然巨大,文化的影響力也在同步擴大。

  我從事古陶瓷收藏和研究已經三十餘年,在中國大陸,我被收藏界稱為“中國長三角古陶瓷收藏第一人”。我的藏品總量達一萬餘件,其中有一定數量的精品,年代涵蓋二千餘年。在長期的收藏實踐中,我深深感到要成為一位合格的收藏家,不能僅看他的藏品多少,也不能僅看他鑒賞水準有多高,而要重點考察他的人品,看他內在的素質和修養。因此我十分重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學説,重視研讀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在內的儒學經典,注意以儒學理念來指導我的古陶瓷收藏活動,用傳統儒學的視角來嘗試研究分析中國古陶瓷的文化內涵。

  我今天所講的內容就是我個人從事學習研究和收藏過程中得到的一點心得體會。下面分三部分演講。

  一、我對儒家學説指導收藏實踐的思考

  第一,“仁”是收藏文化的價值取向

  “仁”在儒家文化中佔有突出地位。從《論語》所記孔子言談中可以看到,其中涉及到仁的地方非常多,他説的“裏仁為美”、“當仁不讓”、“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等已為人們耳熟能詳。至於孔子所解釋“仁”的含義是“仁者愛人”,則更是古今中外儒學文化圈重要的為人原則之一,富有深刻的哲學思想和鮮明的人道主義色彩。即:孔學提倡的為人之道,就是圍繞一個“仁”字展開的。因此我認為對收藏家來説,儒家的“仁”無疑是最重要的收藏指導原則之一,也應該是收藏文化的價值取向。一個收藏家不管收藏了多少珍奇異寶,不管有多麼高超的鑒賞能力,如果沒有“仁”作為價值取向,那麼這些珍寶僅僅是寶物而已,只是過眼煙雲的一堆工藝品,把他稱為收藏者自然可以,但稱為收藏家則不可以。為何這樣説呢?因為收藏本來有諸多層面,任何人只要努力蒐集藏品達到一定數量和品質,往往會以收藏家自詡。然而真正稱得上收藏家的人士除了擁有豐富的藏品外,還需具備收藏之外的功夫,這就是所謂的內功。我們常會遇到這樣一種情形:一位書畫家書畫技藝已經達到非常高超的地步,但欣賞者在欣賞其書畫時,總感覺似乎缺少了一點什麼東西,有人説缺少韻味,有人説缺少創新,還有人認為佈局上有些問題,其實客觀地説,他的作品中缺少的是內功。內功是什麼?我認為就是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修為,其中作為儒學最重要理念的“仁”便是最主要的內功。缺少了內功,我們在欣賞作品的時候無疑會感覺到作品缺少厚度,於是就降低了對作品的審美感受。因此收藏家必須內功充沛,不僅能認識到“仁”在內功中的重要意義,而且要努力去把它作為自己的道德規範。孔子説“仁者愛人”,如果收藏家心中有一顆愛心,就好似在心中點亮了一盞明燈,從事收藏鑒賞就會處處顧及他人利益,私利一除,品位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第二,“信”是收藏交易的核心理念

  “信”就是誠信,儒家的處世之道首重“立信”。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是強調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世界上沒有誠信,一切將變得無所適從。人們制訂法律,其實質也無非是對人們的言行進行約束,重視的仍然是誠信。中國著名史書《史記》中有商鞅城門立木以取信於人的故事,清代為人們廣為傳頌的是紅頂商人胡雪岩的“戒欺”匾額,這些都為世人揭示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信”的崇高地位和積澱之深厚。

  在此我舉“價值洼地”作為例子。所謂“價值洼地”,簡單地説,其實就是在市場中存在某些物品的價格相對於其實際價格偏低的現象,當然這種價格偏低是需要研究者予以評估才能確定。事實上,儘管是處於一個統一和開放的市場,對於某些商品潛在價值的評估總是會發生偏高偏低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只有關注這種商品的人士才有可能對其價值作出或高或低的評估,從而在一定的時間界限內作出或買或賣的決策。因此發現“價值洼地”始終是收藏家高度重視的課題,但正因為人們希圖發現“價值洼地”從而爭取更多利益,因此其中的陷阱就遠比普通商品為高,所以有識之士都認為誠信對於“價值洼地”的評估在當今收藏界具有極端重要性。理論上“價值洼地”始終是存在的,因為收藏交易時不可能如一般商品那樣會經過充分的市場競爭,而且一些古陶瓷儘管價格已經很高,但市場走勢仍然可能有升值空間。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告誡收藏人士:“要有科學、客觀、審慎的分析思路,否則極有可能會誤入並非“價值洼地”的陷阱而遭受不必要損失。”然而誤入“價值洼地”者仍不絕於途,根源在於人們視收藏為投資,輕信了某些權威人士的分析。最近十餘年中國的古陶瓷價格一路走高,原先不被看好的品種也紛紛被高價拍走,而且只要是明清官窯、內府所藏,參拍者就會頭腦發熱而不計後果地競拍,於是紀錄一次一次被刷新,使中國文物拍賣市場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市場熱點。但紀錄創造後,到手的拍品後來究竟處於怎樣尷尬的境地,紀錄的創造者究竟有著怎樣的心結,這些都無人問津,因為人們關心的是下一次的拍賣,下一次有可能誕生的新紀錄。我總感覺到這些紀錄的創造者中有不少人做了冤大頭,因為在目前誠信尚有欠缺的市場中,許多拍賣紀錄有可能是虛假的。孔子説“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從事收藏交易者應該認真領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如果大家爭做君子,不做小人,而且自覺遠離小人,以誠信為支柱的藝術品市場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

  第三,“知”是收藏鑒賞的重要前提

  收藏的重要一環就是認知,認知包括鑒別和欣賞。文物鑒賞可以説是一切從事收藏的人士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因此“知”是收藏文化的主要內涵。從“知”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無論進行多麼認真的學習和鑽研,他所能夠掌握的知識終究是有限的,因此所謂“知”與“不知”既有界限也難以劃分界限,從這一點來説,“學無止境”應是最好的詮釋。儒家重視學習,強調“學而不厭”、“溫故而知新”。孔子自己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孟子?公孫醜》記載子貢與孔子的對話:“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子貢的總結很重要,他説出了作為聖人的孔子其實是做到了旁人難以企及的“仁且智”。人欲有智,必善於學,而且要能夠“學而不厭”,要做到這一點確實非常不容易。作為萬世師表,孔子為我們樹立了努力學習的榜樣。

  儒家對學習的重視和內涵的詮釋,對我們收藏人士來説是有現實意義的。不學習,自然難以登上收藏的大雅之堂,難以一窺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收藏世界。然而學習也有方法,方法得當,學習效果就明顯,反之則可能越學越不得門徑,甚至知難而退。當然學習尚需講究溫習,所謂“溫故而知新”,確是不易之秘訣。我多年來從事古陶瓷的收藏研究,十分重視兩條腿走路,即一方面從書本中學,一方面從實際中學,還有就是請益多師,決不以不求甚解的態度對待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有時讀一本權威經典之書,往往讀至十余遍,力求弄懂弄通,其中甘苦非親歷者不能體會。但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後,尚有許多問題不能求解,於是又期待在下一輪學習中獲得解決,如此經歷多輪研習,學習興味愈益盎然,鑒賞知識也在不知不覺間得到一步一步的紮實提高。因此學習是收藏家一定要加以重視的求知的關鍵。

  現在市場上有關收藏鑒賞的著作可謂多如牛毛,初學者面對如此裝幀精美的書籍是難以判斷好壞精粗的,這就需要收藏家予以推薦和引導。事實上市場上真正權威的書籍終究是少數,而大量的書籍給人以千人一面、似曾相識之感,這也提示我們當前文物鑒賞界的文風和學風亟需改進。從數量眾多的民間收藏者的視角來看,權威的書籍或以艱深難以卒讀,或其研究對象均為皇家內府所藏,與他們的藏品距離頗大,因此他們樂意購買的是一些敘述普通民窯的插圖本。書籍是社會進步的階梯,也是收藏文化傳播的載體,強調收藏人士學習研究,則書籍的編寫出版自然應該符合市場需求,編寫要考慮對象和層次,書籍內容也須經過嚴格的專業審核。只要不斷學習,善於學習,更多的收藏家就會脫穎而出,收藏界學習研究的氣氛將不斷增強,一個充滿生機的收藏界必將對推動中國和周邊文化繁榮帶來助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