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追夢人
- 發佈時間:2014-12-17 01:31:2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冷德熙
“15年前我們有了國産化産業政策。其實真正的國産化50年前就開始了。”
“我曾經夢想在退休前修100公里地鐵,可今天全國地鐵的里程都接近3000公里了!”
“我們國産化自主化的成功,從一方面證明了一些跨國公司在我國發展的不成功。”
“15年前我們就開始了國産化。今天我們的國際化正是東道國的國産化。”
……
11月28日,“從國産化到自主化到國際化——創新驅動與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15週年新聞交流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與會企業和專家學者圍繞城市軌道交通15週年國産化發展和怎麼走出去的話題,不時發生爭論。
研討會50人規模,由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主持。與會的嘉賓包括業界重量級人物張國寶、施仲衡、吳忠澤,重量級企業中國北車、中國南車、中國鐵科院,國家決策管理、學術研究與諮詢部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清華大學,和一大批優秀裝備製造企業的代表,以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等。
2013年以來,科技日報派出記者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進行了連續兩年的調查採訪,先後圍繞“創新驅動與信號系統國産化”“創新驅動與多制式協調發展”“創新驅動與國産化15週年”三個專題,刊發文章30多篇,舉辦專題座談會三次,引起廣泛社會反響。
這是一次蓄謀已久的謀面,這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國産化追夢人的聚會。這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産業國産化自主化歷程的一次總結和從此邁向國際化的再出發。
緣于信號系統推廣難的國産化尋蹤
2012年記者在教育部採訪,了解到部屬行業高校北京交通大學近年産生一項重大科技成果,其經濟和社會價值為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成果中所罕見。它就是基於行動通訊的列車控制系統(英文簡稱CBTC),俗稱地鐵信號系統。同時記者還聽説,就是這樣一項重大技術成果卻推廣不暢。這個新聞線索引發記者對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為期兩年多的追蹤採訪。
2013年初,記者找到北交大具體承擔這項科技成果研製和産業化推廣任務的郜春海教授。在對郜春海的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中國地鐵,或城市軌道交通的國産化自主化工作10多年前就開始了,自主創新的國産化設備銷售不暢的關鍵原因是業主或用戶不敢放心使用。
城市軌道交通關係著國計民生,關係著千百萬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對設備安全的品質要求特別高。多年來,我國的軌道交通裝備産業國産化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對於業主來説,使用國際品牌的進口設備,比使用經驗不足甚至沒有工程業績的國內産品讓人放心。國産化自主化固然重要,但誰也不願第一個吃螃蟹。
這仍然是一個科技成果轉化難的老問題!但這是一個科技成果在産業化之後如何被用戶使用的“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記者還了解到,北交大的CBTC系統已經在北京地鐵工程得到應用,使用績效與進口設備不相上下。購買進口設備卻有價高、服務差等受制於人的一系列問題。為此北京地鐵建設管理部門有一個歷時10年的國産化工程計劃。採用國産CBTC信號系統只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此前,國産化的車輛、牽引系統和制動系統等關鍵産品已經得到推廣應用。這説明國産化設備的品質並不是不可靠。然而國産信號系統為什麼走不出北京城呢?關鍵還是缺乏創新自信,關鍵還是“國貨不如洋貨”的傳統觀念。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了,國産化政策也已經出臺10多年,我國的裝備製造業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國貨在家門口受歧視,這種現象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為此,記者決定對相關企業和專家做一次連續性採訪報道。報社領導對記者的想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援。此後,一批文章在科技日報新聞版面顯要位置被集中刊登。它們分別是:
“春深如海覓芳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信號系統自主化心路歷程”;
“為了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之夢——北京軌道建設管理公司十年自主創新路”(上下);
“自主創新技術急需解決最後一公里——施仲衡院士談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自主化”;
“政産學研用,關鍵還在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副會長寧濱訪談”;
“在關鍵核心技術上自主——北京市科委推進城市軌道交通CBTC技術紀實”;
“首臺套後存隱憂——城市軌道交通技術自主化採訪手記”。等等。
系列文章刊發期間,兩次配發短評。文章發表後,記者本人多次接到電話和短信。其中既有被採訪當事人的,也有行業內未採訪到的企業的,還有一些一般讀者。他們反映,文章反映的科技成果推廣難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是這樣,在其他行業也有這些問題。建議邀請有關行業的企業代表和專家學者與管理部門一道做一次對話和集體採訪。
2013年8月8日,徵得報社主要領導同意,時任科技日報總編輯陳泉涌在京主持召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與自主創新座談會”,18位重量級業內專家和企業家與會。會議第二天,科技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重要消息:“樹立創新自信,加快推進城市軌道交通自主化——本報邀請業界專家企業家座談獻策”。此後,還以兩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此次會議紀要。
鋻於這次座談會內容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還由於與會代表的強烈要求,記者將會議內容寫成“鼓勵用戶參與創新破解技術推廣難題——城市軌道交通CBTC信號設備推廣難引發的行業調查”一文,在《科技日報內參》上刊登。
會後不久,北京地鐵10號線連續出事故,記者親往調查,發現原來是使用的進口設備售後服務滯後導致事故頻發。為此記者發表了“信號系統失靈:北京10號線怎麼了?——專家呼籲加快實現核心技術進口替代”一文。在此前後,記者還參加了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一次內部會議,會議主題也是推廣自主化技術。根據這一內容,記者又寫出“不要讓國産設備在國內市場上遭受歧視”的文章在本報刊登,當天網路轉載150余萬次。
重慶單軌採訪引發多制式發展行業新潮
2013年12月12日,本報以重慶跨座式單軌交通的創新發展為案例,在重慶召開“創新驅動與城軌交通多制式協調發展座談會”,行業專家、企業家,以及主管部門負責人共聚一堂,圍繞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制式選擇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當時,地鐵在我國已經建成的城市軌道交通中佔比高達84%,遠高於國際上1/3左右的比例,直接帶來有關工程造價過高等一系列問題。重慶軌道交通集團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建成了我國第一條跨座式單軌交通示範線2號線,和世界上最長的跨座式單軌交通3號線,同時建成一個百億級的跨座式單軌交通産業,探索出一條多制式協調發展的成功之路。
會前記者曾經兩進山城,寫成系列報道在科技日報集中刊登。首先是長篇通訊“流動的彩虹:山城創新變奏”(上下篇),同時配發了“創新需要因地制宜”的短評。然後是對中國工程院施仲衡院士、北京交通大學寧濱校長等專家的採訪,還有對原重慶市市長、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包敘定會長的採訪,對重慶市政協副主席童小平(原來重慶市主管副市長)的採訪,對重慶市科協副主席、軌道交通集團仲建華董事長的採訪,以及對北京軌道交通信號專家郜春海教授的採訪。
目前我國地鐵的工程造價是每公里6億至10億元,輕軌、單軌、有軌電車等工程造價為每公里1.5億至3億元。根據各個城市特點,選擇跨座式單軌等不同的交通制式,可以大大降低城市軌道交通的工程造價和工期,是件利國利民的事。
座談會得到重慶市政府多個部門和重慶軌道交通集團的大力支援。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國工程院、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北京交通大學等多個單位派員參加。北京、天津、廣州、蘭州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業主單位也參加了會議。與會企業還包括一批參與重慶單軌工程建設的大型企業集團,如中國北車集團、中國南車集團、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中國汽車工程院、中國城建院、中國船舶重工集團、重慶機電控股集團、華渝電氣集團,等等。
會上國家發改委基礎産業司巡視員李國勇的講話,代表了行業主管部門對於重慶跨座式單軌交通的態度,同時具有行業導向性:“重慶的跨座式單軌,是一種非常好的軌道交通模式。從國家層面上講,我們態度很明確,就是支援因地制宜多制式協調發展。”
會前,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會長包敘定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國城軌交通的發展,應該從市情出發,根據不同區域交通需求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地鐵、輕軌、單軌、現代有軌電車、市域鐵路和中低速磁浮交通等不同制式,多制式協調發展。
會議之後,北京、天津、太原、蘭州等城市紛紛表示,將在城區某些區間建設單軌線路。一批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單位紛紛前往重慶考察,聽取有關設計和建設經驗。
2014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在重慶召開“2014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應用與發展現場研討會”,300多名國內外軌道交通行業專家齊聚山城,共同探討跨座式單軌交通系統在世界範圍內的應用和未來發展趨勢,分享城市綠色軌道交通技術與應用的新思路、新經驗、新做法。
可以説,在當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內,多制式協調發展正在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創新、低碳、環保、快捷、舒適、廉價的現代軌道交通系統,正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出現新一輪的建設熱潮。
致敬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追夢人
從國産化到自主化到國際化是一種發展也是一種回歸。我們的國産化是人家的國際化,而今天我們的國際化正是東道國的國産化。11月28日的研討會,以“從國産化到自主化到國際化”為題,目的在於總結國産化自主化的成功經驗,探索升級版國際化的發展新路。
國産化15年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的15年,是中國城市軌道裝備産業不斷發展壯大的15年。15年中,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被攻克,軌道車輛和信號、牽引、制動等一批重要系統裝備實現完全自主化,中國北車、南車、鐵科院等一批重要行業企業發展壯大的歷程,是這個行業國産化自主化國際化的成功典範。
為了對15年來城市軌道交通關鍵核心技術國産化的主要成就進行一次集中檢閱,會議之前,記者下株洲,上長春,飛重慶,採訪了中國北車和南車集團的多家下屬企業,寫成“中國制動”、“中國牽引”、“龍行天下”等系列文章在科技日報先後刊發,向廣大讀者講述了一個關係國計民生重要行業創新發展的故事,集中展示了15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一批重要企業和企業家不懈追求國産化自主化的尋夢歷程。
記者的講述或許不是最精彩的,但這些故事是真實的,記者的講述是客觀的、真誠的,因為記者在調查採訪的過程中,多少次被故事的主人公感動著、震撼著。
在採訪對象中,一位從重要職位退下來的負責同志曾經對記者講,他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在他離任的時候,中國的地鐵里程能夠達到100公里。今天中國的城市軌道交通總體里程已經接近3000公里,是世界上地鐵里程最長的國家之一,每年新增里程數百公里;
一位首都軌道交通建管公司的負責人曾經告訴記者,他有一個夢想,就是有一天中國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能夠全部用上國産的車輛和機電設備,在關鍵技術上不再受制於人、受氣於人。今天,車輛、信號、牽引、制動等關鍵技術全部國産化的北京7號線,年底前即將開通;
一位年輕的科技企業家告訴記者,他在高校當研究生時就有一個夢想,就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全部用上中國人自己研製生産的信號系統。現在由他們研製生産的CBTC系統,已經被推廣應用到北京、重慶、成都、長沙、深圳、天津等多個城市的軌道建設工程;
像這樣向記者講述他們夢想的採訪對象還有許多位,他們是這個行業的科研人員、企業家,城市業主,是行業主管部門的負責人,是行業協會的老專家……
應該説,他們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的追夢人,他們追逐個人夢想、企業夢想、行業夢想、國家夢想的成功故事,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自主化、國際化的經典案例。
在這些追夢人和經典案例中,既有像張國寶這樣的“國産化先生”,長期擔任國家經濟發展和行業主管部門重要職務,為了國家利益親自製定政策、大力推動行業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國産化;也有像施仲衡院士這樣的工程技術泰斗,早年學成回國,創造發明瞭適合國情的地鐵淺埋暗挖技術,同時在工程規劃中大力推廣這一技術,使得我國的地鐵工程因此節約建造成本難以數計;
既有像丁榮軍院士、郜春海教授、孫建方所長這樣的科技企業家,他們在國産化和自主創新的大潮中,在軌道車輛的牽引、信號、制動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攻關中擔當領軍人物,同時在這些重大技術的産業化、市場化過程中成長為具有時代標誌性特徵的科技企業家;
也有像仲建華、丁樹奎、簡煉這種城市業主單位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具體城市軌道交通公共設施的建設者、管理者和運營者,同時是國家利益的守護者,因為他們是行業關鍵技術設備的用戶,因而是國産化政策的執行人,他們直接參與行業關鍵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自主化,卻常常無人喝彩,他們是承擔了使用首臺套技術設備風險的無名英雄;
既有像中國北車、中國南車這樣的國家隊和集團軍,他們所代表的城市軌道交通裝備産業,支撐起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的大廈,同時帶領著自己的航母戰鬥群不斷挺進國際市場的深海,讓中國製造的祥龍縱橫天下;
也有像北京交控、和利時、天宜上佳這樣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企業,他們是軌道交通裝備關鍵系統或關鍵零部件的研製生産者,由於他們的存在,軌道交通的有些關鍵設備或零部件成功實現進口替代,他們貢獻給社會的不只是稅收和就業,還有國家和行業的戰略安全。
為此,經科技日報社編委會研究批准,並經與有關行業協會協商,我們向在這兩年的行業採訪活動中接受採訪的有關人員和企業,敬贈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追夢人”的稱號和“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自主化經典案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國産化國際化經典案例”的稱號,並由有關領導現場頒發紀念牌和證書,以表達一個媒體及其媒體人對一個行業的觀察、理解和敬意。
研討會還圍繞“我們的國産化與別人的國際化”、“我們的國際化與別人的國産化”、“如何出口升級、怎麼走出去?”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張國寶,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一些外企曾經不懷好意地贈給他一個“國産化先生”的雅號,曾經親自參與領導了這個行業的國産化運動。會上他很有感慨地説:“記者先生的話引起我很多懷想。當年的許多夢想現在都變成了現實,這是自主創新的力量,我們都應該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
吳忠澤,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現任中國智慧交通協會理事長,對科技日報社組織的這次連續兩年的新聞採訪活動給予了高度概括和中肯的評價:
“這是一個記者關於城市軌道交通行業自主創新和國産化的一次新聞旅程。從信號技術開始,持續關注了制動、牽引、整車、單軌以及多制式的協調發展,大到地鐵車輛,動車組,小到一個小小的零部件,剎車片,就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來説,代表性的企業,代表性的技術系統,代表性的關鍵零部件都關注到了。”
“這樣一次全行業綜合性的深入調查和採訪,調研和解剖了一種行業經濟現象,摸清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的基本發展狀況,總結了這個行業國産化自主化的成功經驗,證明了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性和規律性,從行業的角度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發展進程,同時也探索了這個行業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擺在讀者面前的這十多萬字的文章,是發展中國家工業現代化進程的一個新聞讀本和簡明教科書。應該説這是新聞媒體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的一次生動的具體實踐,確實很有意義。”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