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絕不會硬著陸 看國際財經專家怎麼説
- 發佈時間:2016-03-08 09:44:09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王斌
3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徐紹史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十三五’規劃《綱要》”的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攝影:楊磊
國際線上專稿: 6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就諸多中國經濟發展熱點話題作出回應。針對 “中國經濟‘硬著陸’不可避免”的觀點,徐紹史強硬發聲,表示“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是明顯的,中國經濟絕對不可能‘硬著陸’。‘中國經濟硬著陸’這種預言是註定要落空的”。
其實,“中國經濟絕不會硬著陸”這一觀點,不僅僅是中國政府“一家之言”,許多國際政要、經濟專家都曾紛紛表示,中國經濟絕對不會“硬著落”,目前的經濟下行態勢只是轉型期間的“陣痛”,政府和領導人有著足夠的宏觀政策和經濟工具,中國經濟一定能夠實現“軟著陸”,走向“新常態”。
南韓經濟副總理柳一鎬:相信中國領導人管理經濟放緩的能力
2月27日,在上海G20央行行長和財政部長會議上,南韓經濟副總理兼企劃財政部部長柳一鎬曾表態支援中國經濟政策,稱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他對於中國領導人管理經濟放緩的能力信心十足:“他們經驗豐富,我認為他們能夠處理這種情況。”
柳一鎬表示,他預計中國能夠實現經濟軟著陸,這對於南韓經濟至關重要,因為南韓經濟非常依賴對中國的出口。1月份南韓出口同比銳減近20%,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差表現,而2月份前20天的初步數據也繼續走弱。
“中國官員預計今年經濟大約增長6.5%以上,這樣的經濟增速放緩對南韓的衝擊將是有限的,”柳一鎬指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中國完全有能力避免外界傳言的“硬著陸”問題。
2月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也曾表態,稱中國完全有能力避免外界傳言的“硬著陸”問題。
“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全面經濟轉型,我們認為中國並不會像數年來談論的那樣出現硬著陸,”拉加德稱,“中國政府只需要繼續推進國企改革,堅持推動匯率政策市場化,並與國際社會進行充分溝通。”
高盛銀行資深投資顧問艾比·科恩:中國經濟6%至7%的增長率令人震撼
高盛銀行資深投資顧問艾比·科恩(Abby Joseph Cohen)表示,中國有充足的資源在2016年避免所謂的“硬著陸”,讓人頭疼的不是中國,而是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的反應過度,這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和風險性。
“中國政府目前試圖在短時期內解決多個經濟問題,這是他們目前面臨的狀況比較棘手的原因,”科恩稱,“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要進行經濟結構的改革,要從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轉化為以服務和國內消費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在這種條件下,經濟發展減緩是十分正常的現象。而且要注意,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它的總體經濟已經十分龐大,這種情況下還要求它像過去一樣兩位數的增長是十分苛刻的要求。現在,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經濟能達到6%至7%的增長率已經是個非常令人震撼的數字了
耶魯大學董事史蒂芬·羅馳:中國經濟會以服務業為主導迎來新一輪增長
前摩根斯坦利亞洲區主席、耶魯大學董事史蒂芬·羅馳(Stephen Roach)表示,對於中國經濟的擔憂“已經極度地言過其實了。”
羅馳認為,中國經濟通過轉型,會以服務業為主導,迎來新一輪的增長。
“經濟結構改革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講都是經濟的冰川期,而中國政府的動作已經足夠快了,”羅馳表示,“中國經濟主要依靠製造業發展這種觀點已經嚴重過時。服務業現在已經佔了中國經濟總量的51%,而且還在攀升,已經遠遠超過了製造業和建築業,而這將成為中國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催化劑’。”
俄羅斯經濟學家: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不會引發世界金融危機
俄羅斯經濟學家亞歷山大·羅謝夫近日也表態稱,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北京不會引發任何世界金融危機。”另外一位俄羅斯經濟專業人士也表示,隨著去産能等一系列供給側改革的啟動,中國經濟確實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期。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重要指標依舊在可控範圍內,中國只要抓住當前的機會,先破後立,就能確立新的經濟增長動能,為中國經濟下一輪快速發展打下基礎。
英中貿易協會資深商務顧問彭安東:面對下行,中國政府仍有多種政策杠桿可以運用
結合實地情況、長期跟蹤研究中國經濟數據的彭安東(Anatole Pang)是英中貿易協會(CBBC)的金融與專業服務資深商務顧問。他表示,隨著中國經濟日漸成熟化,GDP的增速放緩是意料之中的趨勢。他不同意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的看法。
彭安東指出,在過去十幾年的歷史上,當其他發展中國家因為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受到影響、産生經濟波動之際,中國已經顯示了其管理危機、平穩渡過的能力。
他認為,中國承諾的改革已經在包括貨幣和財政等很多領域開始實施。近期和市場變化相應的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彭安東説,可以確定中國經濟會“軟著陸“而非”硬著陸“,假使出現需要干預的情況時,中國仍有多種政策杠桿可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