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理論界:中國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

  • 發佈時間:2015-12-04 10:20:38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四個沒有變”——中國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

  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指出:“總的看,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這“四個沒有變”深刻揭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未來趨勢,充分表明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受到理論界的廣泛認同。本版刊發四位專家的文章,闡釋“四個沒有變”的深刻內涵。

  ——編 者

  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蔡 昉

  準確把握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必須超越短期的、擾動性的和局部的現象層面,著眼于主導性的趨勢和宏觀層面。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長期走勢的宏觀背景和基本格局,指明瞭對我國經濟發展充滿信心的基礎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立足點。

  從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看,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存在諸多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因素。儘管國際金融危機削弱世界經濟增長動力的負面影響仍在,但總體上全球經濟正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雖然有人以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態勢為依據提出世界經濟進入“新平庸”,但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表現趨好,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有利於恢復世界經濟增長動力,形成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高潮。這當中蘊含諸多發展機遇。2014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2.5%。其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增長率為1.7%,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增長率為4.5%,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平均增長率為5.8%,而低收入國家則實現了6.2%的平均增長。在這樣的世界經濟發展新趨勢中,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代表發展中國家利益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贏得更多的制度性話語權,推動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

  從全球科技發展趨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為我國實現創新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我國已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處在資源要素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的增長動力轉換過程中,具有國內市場規模優勢和人力資本優勢,有能力利用好當前科技革命孕育期,贏得先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同時,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在很多領域仍然存在後發優勢,能夠從現有科技成果存量中獲得很多産業機會和增長動力。綜合運用先發優勢和後發優勢,將有力推動我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中實現創新發展。

  從我國自身發展潛力看,仍然具有中高速水準的潛在增長率。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日漸式微,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必然意味著增長速度換擋,表現為潛在增長率及實際增長率有所下降。但是,由於我國具有堅實物質基礎、龐大人力資本存量和廣闊發展空間,即使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仍將位居世界前列。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開放進一步提高潛在增長率的機會是廣泛存在的。我國還存在諸多體制性因素,妨礙挖掘生産要素供給和生産率提高的潛力。因此,旨在消除這些體制性障礙的改革可以帶來巨大紅利,並直接表現為潛在增長率的提高。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決策部署,將帶來實實在在的改革發展紅利。從對外開放看,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重大對外開放措施,有助於在合作共贏中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從國內供給側改革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可以穩定農民工在城鎮就業,提高非農産業的勞動參與率,保持勞動力轉移帶來的資源重新配置效應,立竿見影地提高潛在增長率和實際增長率;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有利於在一代人之後改善人口年齡結構,提高未來的潛在增長率;深化行政管理、國有企業、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有利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從國內需求側改革看,推動農民工市民化、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實現更具包容性的共用發展等舉措,將進一步釋放消費需求潛力,均衡經濟增長的需求結構,推動宏觀經濟再平衡,增強國民經濟穩定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

  姚 洋

  習近平同志關於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的重要論斷,對於堅定我國經濟發展信心、消除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疑慮具有關鍵作用。看一個經濟體是否具有持續增長的支撐基礎和條件,主要看其科技進步速度、勞動力數量和品質以及資本積累速度。我國在這些方面都具有很大優勢。

  我國科技投入增長很快,技術進步速度超過多數同等收入水準國家。201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達13312億元,比10年前增加了6倍多,佔GDP的比重達2.09%,與中等發達國家相當。中央高度重視科技進步,適時提出産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的政策導向,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中國製造2025》等,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的目標和步驟。相關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舉措的有效實施,必將極大促進創新活動的廣泛開展,進一步提高科技進步速度,加快創新發展進程。

  我國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即使在老齡化速度加快的情況下,我國勞動人口仍然約佔全部人口的67%。雖然這一比例將繼續下降,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勞動人口占比較高的優勢仍將存在。不僅如此,我國還具有兩方面有利因素,可以緩解以至對衝勞動人口比例下降帶來的勞動力數量減少。一是我國退休年齡偏低,通過延遲退休年齡可以增加勞動力數量。二是我國年輕人受教育水準快速提升,勞動力品質不斷提高。根據北京大學中國家庭跟蹤調查的數據,我國20—30歲人口的正規教育年限高出50—60歲人口4.3年。豐富的人力資源和高素質勞動力顯然是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我國資本積累能力強,投資潛力大。經濟增長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國家達到高收入水準、經濟增長進入穩態之後,其每人平均收入基本取決於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增長的速度;而在達到穩態之前,經濟增長可以通過快速的資本積累實現。過去,較高的儲蓄率使我國能夠快速積累資本、實現趕超。今天,我國經濟增長尚未進入穩態,以資本積累支撐經濟發展仍然具有較大潛力。還應看到,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性大。有些沿海省市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已超過世界銀行確定的高收入國家標準,而廣大內陸地區仍然處在中高收入甚至中低收入水準。在沿海地區進入依靠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積累推動發展階段的同時,內陸地區還有巨大的傳統産業發展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後發優勢,使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當然,應清醒認識到,經濟增長潛力不會自動變成現實經濟增長。使經濟增長支撐條件充分發揮效力,必須切實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當前,應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處理好投資和結構調整的關係。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和繼續以投資促增長是不矛盾的。我國沿海地區收入水準較高、基礎設施較完善,但內陸地區的投資機會還很多,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還很旺盛。因此,沿海地區應以結構調整為主,而內陸地區則應加大投資力度,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處理好淘汰過剩産能和充分發揮增長潛力的關係。我國這一輪産能過剩是過去十幾年高速增長積累下來的,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一些過剩産能將被淘汰。然而也應認識到,在我國經濟增速仍有提高空間的條件下,通過加強技術改造、提升生産工藝和技術水準,可以使現有産能得到進一步利用,從而減輕經濟下行壓力,併為經濟轉型升級贏得時間。

  處理好促進居民消費支出和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的關係。促進最終消費增長是實現潛在增長率的一個必要條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必須堅持內外需協調。國內需求的主力是居民消費,但在居民消費不足的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可予以有效補充,以提振經濟增長。比如,我國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面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同時許多低收入家庭又沒有合適住房,因此,由政府出資購買住房並以適當價格向低收入家庭出售或出租,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特徵沒有變

  張軍

  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的基本特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不斷克服衝擊和挑戰,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具有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當前,儘管我國經濟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時期,但這些基本特徵並沒有改變。

  韌性好,是指我國經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與調整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較快恢復正常狀態。一是經濟體制的調整和適應能力較強。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根據不同時期發展面臨的主要任務和矛盾,通過改革不斷完善經濟體制,不僅能不斷釋放制度紅利,還能增強經濟體制的適應性。特別是危機或衝擊往往能夠倒逼改革開放,使我們在重大問題上取得共識、在關鍵舉措上實現突破。二是政府調控能力較強。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國經濟應對風險和挑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能否及時採取正確的調控政策,以及是否具有較強的政策執行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政府不僅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經驗,具有較強的駕馭經濟能力,而且決策效率高、執行力強,能夠在經濟遇到衝擊和挑戰時及時採取必要的調控政策,並切實加以貫徹落實。三是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特點進一步增強了經濟韌性。中國人民吃苦耐勞,13億人中蘊藏著巨大的創新創業潛力。龐大的農民工群體能夠隨著經濟形勢變化在城鄉之間靈活流動,使就業市場具有較大彈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吸納經濟波動的風險。

  潛力足,主要是由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的。從世界範圍看,我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屬於比較典型的後發追趕型增長。儘管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每人平均收入僅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因此,我國經濟追趕型增長過程並沒有結束,仍然具有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潛力。首先,需求增長空間依然巨大。就投資需求而言,雖然房地産投資需求相對減弱,但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具有迫切投資需求的事項依然很多。比如,廣大中西部地區、邊疆地區的交通狀況還相當落後;許多地區水利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城市地下管網改造、鄉村道路硬化、垃圾污水處理、農房抗震加固、農村電網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很大、很迫切。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也很巨大,但受到産品品質、消費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充分釋放出來。近年來,我國居民境外消費快速增長。如果能夠採取有效措施促使這些消費需求回流國內,將會形成新的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其次,供給增長潛力巨大。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勞動力仍然具有素質高、成本低的優勢。我國製造業雖然規模大,但水準不高,不論是在傳統産業轉型升級還是在新興産業發展方面,增長空間都十分巨大。

  迴旋餘地大,可以從區域空間、産業門類、調控政策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從區域空間來看,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發展水準、面臨的矛盾問題存在較大差異。當一些産業在沿海地區失去發展優勢時,在一些內陸地區仍然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當某種外部衝擊(如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一些資源型地區造成較大發展困難時,對另一些地區降低成本和提高競爭優勢則可能是有利的;當一些地區面臨比較大的結構調整壓力而經濟下行時,另一些地區則由於問題暴露和調整起步較早,結構升級可能已初見成效,進入穩定增長期。二是我國産業門類齊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使我國擁有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産業配套能力、技術成果産業化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三是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迴旋餘地比較大。我國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門負債率都不高,金融狀況總體比較健康,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和國有資産,宏觀調控具備較多政策工具和較大政策空間。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張佔斌

  習近平同志關於“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的重要論斷,是對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科學把握。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正在加速積聚,各種積極因素正在發揮更加有效的作用,特別是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更加明朗,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提質增效的總體特徵。

  消費驅動力增強,內需結構持續改善。過去,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大規模投資和大量出口,消費動力相對不足,經濟發展易受外需市場波動影響。當前,我國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模式逐漸興起,養老家政、旅遊休閒等新的消費熱點加速形成,特別是網路消費、訂制消費等異軍突起,電子金融、電子醫療等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方興未艾。近幾年的“雙11”彰顯我國網路消費的巨大能量,“全渠道+O2O融合”等新商業生態加快孕育形成,“電商+扶貧”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消費+娛樂”開創快樂消費新模式。2015年前三季度,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消費、投資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

  服務業佔比過半,産業結構持續升級。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程表明,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是一次轉型,靠的是工業化拉動;工業主導到服務業主導也是一次轉型,靠的是服務業大發展。過去,我國産業結構呈現“二産獨大”的特徵,工業發展迅猛,但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産出問題。進入經濟新常態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特點尤為突出。一方面,服務業的增加值已超過工業、就業人數已超過農業,日益成為引領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當前,生産性服務業發展迅猛,特別是資訊網路技術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興起;生活性服務業顯著改善人民的消費層次和消費福利。2015年前三季度,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已達51.4%,高於第二産業近11個百分點,産業結構優化態勢進一步顯現。另一方面,《中國製造2025》與“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崛起,有力推動産業結構升級,有效支撐産業發展邁向中高端。

  新型城鎮化積極推進,城鄉結構持續調整。過去,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並存,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不夠,導致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隨著我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持續發力,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快,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政策逐步落實,城鄉結構調整的“正外部效應”持續顯現。2014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4.77%。未來5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從現在的約36%提高到45%,這意味著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將加快實現。在城鄉結構持續調整的背景下,2015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率超過城鎮居民1.3個百分點,達到8297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三個支撐帶”戰略加快落地,區域結構持續優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在繼續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區域政策的基礎上,加快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個支撐帶”戰略,新的區域發展格局加速形成。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沿線國家和地區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總人口達44億,約佔全球的63%,經濟總量約佔29%。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快推進,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的合作共贏局面正在形成,將為我國和沿線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和動力。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動力源(600405)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