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TPP沒有陰謀只有陽謀 沒有遏制只有倒逼
- 發佈時間:2015-10-09 10:57:44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李春暉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 屠新泉
自從2009年美國正式宣佈加入TPP談判起,TPP便成為貿易政策界乃至國際關係界的熱門話題。紛紛擾擾六年之後,TPP的靴子終於落地,卻不料首先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起一片騷動,各種版本的陰謀論、孤立論、對策論紛紛出爐。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倒是許久沒有見過一樁國際貿易政策領域的事件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響。
實際上,TPP談判的保密工作一直嚴絲合縫,即使維基解密也沒有挖掘出相對完整的資料。現在談判剛剛結束,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只是公佈了協議的概要和一些原則,詳細內容尚未公之於眾。而國際貿易協議恰恰魔鬼在於細節,隱藏的例外往往比堂皇的原則更為關鍵。因此最好應該等到協議文本和各方承諾發表之後,才宜於做全面的解讀和分析。不過,基於這些年對TPP談判的跟蹤觀察,筆者還是有些想法和觀點與大家分享。
首先是關於如何判斷美國的戰略動機:美國投身TPP是被動和次優選擇,最終目的是將中國納入美國所設定的規則體系。
眾所週知,TPP原來是四個亞太小國籌劃的一個區域協定,在美國小布希總統2008年9月宣佈考慮加入之前,TPP(當時名為P4)幾乎不為外人所知。這個時間點的選擇非常重要,因為這之前一個多月,WTO多哈回合談判的日內瓦部長會議剛剛宣告失敗,總幹事拉米召集的七巨頭會議(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中國、印度、巴西)沒有能夠達成一致,美國言辭激烈地高調指責印度和中國應對此負責。這次會議是美國在多哈回合發起七年來投入最大、決心最強的一次,其目的是在小布希總統卸任之前留下積極的遺産。然而,即便美國傾盡全力,仍然不足以打動或者迫使新興國家接受美國的方案。這讓美國深感WTO已經不再是一個自己能夠駕馭的機構,已經不能通過WTO來推動其所主張的深度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國才“憤而”轉向TPP,尋求與一個小規模的、有相同理念的(like-minded)國家群,打造一個能夠由美國引領和控制的朋友圈,制定美國所青睞的貿易和投資新規則。美國一貫宣稱TPP談判的目標是建立高標準的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但WTO同樣是美國主導創立的、具有全球性、也更具合法性的國際貿易機制,那為什麼不在WTO內建立這樣的規則呢?因此,從這一視角看,美國拋棄WTO而投身TPP非但不是美國的戰略主動,恰恰是美國在實力和霸權相對衰落背景下的被動和次優選擇。
國人更關心的是中國究竟在美國的TPP戰略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Gary Hufbauer曾經説過:“奧巴馬總統為什麼對一個現有成員只佔美國貿易額5%的協議付出如此努力?答案有三個:中國,中國,中國。”(當時日本尚未加入)或許這略有誇張,但無疑TPP的戰略目標重心正是中國。但是,這並非如許多陰謀論者所説美國意在遏制或孤立中國,因為如此真是這樣,美國就不會讓中國加入WTO,也不會支援甚至催促中國改革開放。美國的TPP戰略以中國為核心目標有其理性的經濟和政治考量。首先,美國沒有預期到中國加入WTO後的快速發展,對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迅速增長心存疑慮,因此美國需要重返亞太或在亞太經濟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其次,自2006年起,美國對中國在WTO中的表現日漸不滿,圍繞人民幣匯率的爭議也逐漸升溫,美國認為入世並沒有有效消除中國經濟體制中的政府干預以及對外資企業的限制。第三,中國在多哈回合中的表現令美國認為中國不支援、不配合美國的意圖,中國不是一個可以在國際貿易體制建設上合作的夥伴,但WTO的決策機制又註定美國無法拋開中國來掌控規則的方向。
因此,美國主導TPP談判的一個目的就是甩開中國,制定美國所希望的貿易和投資規則。但這些規則的最終目標仍然是中國,即將中國納入美國所設定的規則體系,一方面削弱中國特色體制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促使中國進一步向美國靠攏。這也就註定了美國在TPP談判階段不會歡迎中國加入,儘管美國政府一貫宣稱TPP是開放的,一些美國學者也多次呼籲中國加入。但美國深知,一旦中國加入談判,必將以其強大的談判能力和實力影響談判進程和結果,使得TPP談判脫離美國的掌控,正如WTO多哈回合一樣。這也是奧巴馬總統反覆強調不能讓中國制定規則的深意。但同時,在TPP談判結束並生效之後,美國將積極歡迎中國的申請加入。因為正如眾多經濟學家所説,沒有中國的TPP的經濟意義是非常有限的。而以中國的龐大體量和在全球價值鏈和市場中的重要地位,以TPP來孤立或遏制中國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對美國來説,在TPP生效後的最佳策略是儘快吸收中國加入,從而使那些為中國“量身定制”的規則如國有企業、勞工標準等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才能有效促使中國的改變。
其次,TPP對中國的影響:TPP絕無可能將中國孤立或排除在亞太經濟圈之外,儘管短期內所造成的心理衝擊不能忽視,但長遠影響主要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應對。
一些分析認為TPP將孤立中國,或將中國邊緣化。這無疑是過分誇大了區域貿易安排的影響力。區域貿易安排的本質是WTO+或WTOx,即在WTO現有規則基礎上的深化或拓展。WTO現有的規則已經實現了相當高水準的自由化,其進步的空間是有限的,特別是發達國家。事實上已經有一個類似的先例可以證明區域貿易自由化對第三方負面影響的有限性,即歐盟。歐盟的經濟規模略遜於TPP,但其一體化程度遠遠高於TPP。但在歐盟不斷深化和擴展的過程中,中國與歐盟的貿易關係從未受到任何可見的負面影響。因此,TPP絕無可能將中國孤立或排除在亞太經濟圈之外。但不能忽視TPP在短期內所造成的心理衝擊,特別是在近期中國經濟處於下行而美國經濟穩步復蘇的背景下,TPP的達成進一步削弱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從而造成更大的資本外流,影響中國金融市場乃至宏觀經濟的穩定。從中長期來看,TPP的影響還主要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應對。但如果假設中國維持不變、也不加入TPP,而TPP不斷擴展,則其所産生的負面影響會不斷累積,中國與其他地區的貿易聯繫被不斷替代。尤其是中國的投資環境會相對持續惡化,跨國公司的生産資本會轉向其他地區。
第三,中國應當如何應對:對於TPP我們完全可以平常心對待,可以選擇申請加入,也可以選擇不加入;在TPP之外,中國也有多種可選擇的路徑。
基於前文的分析,中國的態度首先應該是淡定,TPP沒有什麼陰謀,只有陽謀;沒有什麼遏制,只有倒逼。TPP的意圖早已昭然若揭,我們也早已有所準備和應對。作為局外人,我們無法影響TPP的進程,也無需太在意其結果究竟如何。也正因此,中國應對TPP也大可不必急急火火。儘管TPP的最終文本尚未公佈,其發展方向無非就是市場化和自由化,這與我們的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總體方向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在於速度和程度。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經驗是漸進和持續,即既要控制速度,考慮經濟和社會的承受力,又要持續加碼不停頓,保持經濟和社會的壓力和活力。以此原則,我們對於TPP完全可以平常心對待。既可以選擇申請加入,通過外部壓力,在談判的過程中持續推進改革開放,並最終達到TPP的“高標準”。也可以選擇不加入,按照自身的節奏,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計劃,不斷加深市場化和自由化,從而接近甚至超過TPP的標準。不過,以往的經驗也表明,缺乏外部壓力的改革開放會在速度上落後於國內外的預期。因此,在TPP之外,中國也有多種可選擇的路徑,包括加快RCEP談判、中日韓FTA談判、加快一帶一路建設等,這些舉措都可以有效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而從戰略主動性上看,眼下最有利的選擇可能是加快中歐、中美BIT談判,特別是中歐BIT乃至今後可能的中歐FTA談判。因為在雙邊談判中,中國可以掌握更大的主動權,無論在談判節奏還是開放步驟上,可以更加符合國內的實際情況。而歐盟在TPP談判成功的背景下也倍感壓力,希望擴大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參與度和影響力,中國則無疑是其最佳的合作夥伴。當然,中美BIT如果能夠取得積極進展並儘快結束,同樣可以有效對衝TPP所産生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