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陳平:中國經濟不能被這四個“理由”嚇住

  • 發佈時間:2016-02-04 17:44:3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經濟正在深度調整,去年全年GDP增速創下1990年以來的新低,僅6.9%,雖在全球範圍內仍屬翹楚,不過,面對十三五期間要完成的兩個翻番目標,挑戰不小。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平,穿梭于中美兩國,密切關注中美兩國乃至全球經濟走勢,他對當前中國經濟放緩的形勢較為擔憂,遂于美國的家中錄製視頻發聲縱論中國經濟,並授權觀察者網整理髮布。

  陳平教授曾任留美經濟學會第三任會長、北大國發院教授(已退休),因而對中國主流經濟學界食洋不化的病灶認識深切。陳平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主要原因為內因,其主要癥結在於,中國輿論界存在很多認識誤區,比如媒體經濟學家以改善環境、解決房地産泡沫等名義,遊説中國經濟必須減速的聲音很大,使得政府決策自捆手腳,經濟下行趨勢日漸加深。

  這次經濟下行的原因何在?代表性的意見有兩種,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的王建認為以內因為主,北大林毅夫認為以外因為主。

  我們看看世界各國金融危機後各國經濟的表現(見下表):很清楚,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2008-2009是最低谷,2010年開始反彈。中國在危機期間一直高速增長,從2011年開始,增速放緩。

  

2000年以來各主要經濟體經濟走勢。數據來自聯合國。

  2010年後西方經濟緩慢復蘇。如果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中國也應該緩慢復蘇,沒有理由在西方經濟復蘇之後中國經濟繼續下行,而且是2012年後經濟增幅不斷下降,去年降到6.9%。從這一點來看,2012年以來的的中國經濟下滑是內部原因主導。

  這幾年還有一個令人迷惑的現象,2012年以來,中國政治外交方面的表現非常好。一帶一路的戰略、亞投行的建立,連西方發達國家都急不可耐地想加入亞投行。可見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驅動力,這是沒有疑問的。

  奇怪的是,這段時間中國經濟上的表現相對偏弱。特別是,中國輿論幾乎是一邊倒的反對凱恩斯主義,反對4萬億刺激。好像是説,金融危機期間,美國量化寬鬆成功了,值得中國崇拜,中國的財政刺激失敗了,要改變。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

  初步判斷,是中國主流經濟學,準確的説是媒體經濟學輿論誤判,形勢誤判,才會造成中國政府在應對危機的時候自捆手腳,採取經濟緊縮政策。中國政府原來以為速度放慢,可以解決改革遺留問題,實際上我們看到經濟下行越來越嚴重,改革也越來越難。

  下面我們來看,過去幾年中國主流媒體幾乎一邊倒的要求經濟減速都有些什麼理由。

  理由之一是,認為中國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是失敗的,美國的量化寬鬆(QE)是成功的,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要向美國看齊,而非吸取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

  我們來看一下數字。美聯儲的量寬花了3.5萬億美元,中國的4萬億換成美元,其實不到6000億美元,僅是美國的六分之一。但是美國的成果怎麼樣呢?

  我説,美國沒有什麼成果,美國投資沒有增加,銀行惜貸,只不過汽車消費因為低利率恢復了,美國房地産價格也沒有恢復到危機之前。特別嚴重的是,美國經濟看不到增長的起色,所以美國的前財政部部長、哈佛校長薩默斯給美國新常態的定義是:“經濟長期停滯”。

  如果按照金融危機前的狀態,美國年平均增長3%-4%的水準,美國未來10年到20年就是增長2%,日本就更差了,1%都難維持。

  中國不到6000億美元的的投資,最精彩的效果就是最近幾年中國的高鐵突飛猛進,中國建成了世界上最長的高速鐵路,而且整個改變了中國經濟的面貌。這是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留下來的成果,如果沒有4萬億,中國十年能不能建成這些高鐵,這些項目能不能開工都成問題。

  中國主流媒體,有一批媒體經濟學家,崇美崇洋到了荒唐的地步。金融危機之後,全世界都在反思盧卡斯帶領的芝加哥學派的反凱恩斯主義,只有中國的媒體經濟學家,在全面恢復鼓吹華盛頓共識,只不過換了個面目叫“反凱恩斯主義,反大政府”,無視中國改革成功的現實。

  輿論懷疑和反對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第二個理由是中國不可能超過東亞四小龍。這個理由非常有影響力,説世界現代史上這麼高速的增長,日本只持續過20年(從1950-1960年代),南韓只持續過30年(1960-1980年代),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怎麼可能持續增長30年呢?

  這種説法通過和其他東亞國家比較來貶低中國發展的可能性,使得大家覺得中國的所有問題都是發展太快造成的,而且所有這些問題都不可能在高增長的過程中解決,比如環境污染、房地産泡沫等,所以中國經濟必須放緩。實際上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這些問題在增長過程中解決比停滯中解決更容易。但中國媒體壓倒性的懷疑中國維持高增長的理由,就是日本南韓有先例。

  反駁這個理由是非常容易的事。大家有沒有想過,中國和日本比較,中國人口是日本11倍,國土是25倍。和南韓呢,中國人口是南韓的28倍,國土是南韓的97倍。

  此話怎講,中國發展的空間,比日本和南韓大多了。世界上哪有一個規律是靠每人平均GDP來決定經濟發展階段的?世行搞的什麼中等收入國家陷阱論,是來忽悠人的。

  提醒大家一點:中國地理最主要的特點,是中國有一條從黑龍江到雲南的黑河騰衝線,中國人口的96%集中在黑河騰衝線的東南,而這條線東南佔中國國土面積的36%。也就是説,中國還有60%左右的國土沒有開發,過去30年只有開發了沿海。為什麼沿海開發的奇跡不能在內地重現?

  特別是習主席提出來的一帶一路設想,我認為歷史上前所未有。歷來大家認為資本主義國家都是海洋國,為什麼先發展起來,因為交通方便,進出口貿易便宜。但是走到後來,包括德國俄國和中國,都是大陸國家憑藉規模經濟挑戰海洋國家,最終戰勝海洋國家。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中國前30年代發展沿海的佈局是跨國公司主導(因為他們要把中國的加工産品運到海外,沿海物流比較便宜)。現在這個局面要改變了。現在,內陸的渝新歐鐵路貨運已經延伸到了歐洲。如果一帶一路成功實施,一定要先開發內地,尤其是大西北,30年也開發不完。

  鼓吹中國經濟必須轉型的第三個理由就是中國製造業已經飽和。這條對經濟企業界金融界有非常大的影響,我要重點談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